书城哲学老子与道德经
14076200000006

第6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1]。

有无相生[2],

难易相成[3],

长短相形[4],

高下相盈[5],

音声相和[6],

前后相随[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8],

行不言之教[9];

万物作而不为始[10],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11],

功成而弗居[12]。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13]。

【对译】

天下人都能辨别出美之所以为美,

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能辨别出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与无互相化生,

难与易互相促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

高与下互相显现,

音与声互相应和,

先与后互相跟随。

因此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化;

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事业成就而不自恃有功。

就是不自居有功,

因此功业才不会丧失。

【注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知,辨别、判断。恶,不美、丑。此二句由说明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对立而言的,揭示出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东西变成丑,善的行为变成不善,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善的观念,丑的观念、不善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

[2]有无相生:生,显现、化生。意谓有与无互相生成。

[3]难易相成:成,确定、完成。意谓难与易互相促成。

[4]长短相形:形,比较。意谓长与短互相形成。

[5]高下相盈:盈,通“呈”,充满、显现。意谓高与下互相显现。

[6]音声相和:和,相应、应和。意谓音与声互相应和。

[7]前后相随:随,连接、跟随。意谓前与后互相跟随。

[8]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束缚的得道之人。无为,不搅扰、不恣意作为。意谓所以得道之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

[9]行不言之教:言,号令。教,教化。实行不言的教化,意谓以身作则。

[10]万物作而不为始:作,兴起,引申为生长变化。始,主宰、干涉。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

[11]为而不恃:为,成长。恃,依靠、依恃。意谓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12]功成而弗居:居,守持。意谓事情做成功了,但却不自居其功、寻求报答。

[13]是以不去:去,离开,引申为损失、丧失。意谓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解析】

老子通篇在论述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和原始阶段,没有美丑、善恶之分,待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和“善之为善”时,丑恶就产生了。问题就出在“知”字上。由于“知”,“道”才可以说出来,“名”才可以叫出来。这样,“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不是永恒的“名”了。人类社会脱离了无名的世界,进入了有名的世界后,看似进步,实为倒退。

老子从来自自然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又互相转化的重要启示中,教导人们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要看重正面,而且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面观察正面的深刻含义。进而以大道无私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化,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事业成就而不自恃有功。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本真,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在自然而然、法尔如是的状态中成就一切。

由列举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自然、社会现象,到落脚于揭示大道无私本性,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本章得到了集中展现。同时,辩证法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使五千精妙洋溢着浓郁的思辨色彩,这是老子析事明理的重要思想方法。

【名家论道】

在《道德经》以前,中国哲学还是道德性的,而《道德经》使中国哲学开始具有思辨的意义。

——(法)狄德罗

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德)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