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410100000022

第22章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形成“四化”(4)

近年来,中国不断调整城镇化的政策方针,与时俱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通过“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稳妥推进,逐步努力破解“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乃至“四元”经济社会结构难题。(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二元结构+城镇地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二元结构)。因此,中国城镇化之路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具有不断创造性,例如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城市非正规就业等;避免了大规模的贫民窟;人力资本投资,基本可以安居乐业,“乐业”目前基本实现,“安居”尚有不足;经历了从二元到三元结构、再到四元结构的演变历程。为此,现阶段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依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破解四元结构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四化”同步的本质内涵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它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必将为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其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既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失去依托目标,农民的出路就会成为大问题。因此,促进“四化”在融合中实现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学者观点】

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的演变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它大大地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城市化道路,经历了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的演进历程。

首先,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之路,即经历了从二元结构(1949-1977年)、到三元结构(1978-1991年)、再到四元结构(1992年至今)的历史轨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地区工业化兴起,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产业,先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形成农业与乡镇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加上城镇部门,构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三元结构。在90年代下半期,乡镇企业就业饱和并有所下降,农村劳动力大规模从乡村迁往城镇地区、甚至跨地区迁往其他地区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又在城镇地区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还包括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并存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构成中国经济社会所独有的四元结构。

其次,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都是历史罕见的。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2.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20%,这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84%、日本总人口的2倍。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也是世界罕见的,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100年、60年和65年实现了从20%到50%的跨越,而中国则仅花了30年;德国和巴西分别从36%左右水平提高到50%分别使用了29年和14年;而中国则仅仅使用了11年。

再次,与其他发展中大国城镇化过程大为不同的是,中国避免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联合国人类居住署将贫民窟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当大量人口从农村聚集到城市时,占据了无人的空地,在上面盖住宅,并配套建起简易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马路、下水道、供水供电线路等。印度1990年贫民窟人口达1.3亿,到2001年升至1.58亿,在2005年略降至1.1亿,规模依然庞大。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07年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城市贫民窟人口比重分别达到28%、14.4%和23.5%。中国与印度、拉美的贫民窟还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由于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城镇贫困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将得到保障。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所在。

(二)“四化”同步的重要路径

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需要加快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工业化需要保持工业化作为城镇化核心推动力的主导地位,以工业化“武装”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推动工业和农业相互协调、共赢发展。这既包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包括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将乡镇企业导向规范的工业园区,走上产业集群化道路,从而化解乡镇企业资本缺乏与技术不足、分布过散与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产生产业集群效应,等等。推动信息化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化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为城镇化中城乡治理和社会管理提供信息平台。除了以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外,还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改造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各个方面。在引领工业化的同时,也要促进城乡治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强化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农村享受更多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加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尽早实现跨越式发展。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落实在城镇化相关政策上,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其基本要义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从过程上看是促进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来看,则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区别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第一个标志是物质能量循环的转变,即打破农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封闭圈,让外来的能源和物质进入循环过程;第二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技术进步(陈锡文,2012)。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安置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为农民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创造条件。已经完成或正在经历现代化发展的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先后顺序、时间要求等可以有所不同,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等多元现代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作为多元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刘易斯式二元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都是现代化路径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质量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则是突破和超越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否则,很可能陷入所谓的“现代化的陷阱”或“陷阱中的发展”而不能自拔。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在昭示人们:农民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只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人口城市化目标,城市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职业转换和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换,则是更为实质性的发展路径,多元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只有在此背景下才能真正达到。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四川省现代化健康发展,应遵循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四化”发展,努力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弊端。应从四川发展阶段性要求出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持,加快构建具有西部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

(执笔人:卢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