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410100000023

第23章 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1)

核心提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四川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是省委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积极回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四川行动安排。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一场硬仗,是一次需要触及灵魂、改变行为习惯、甚至会伤筋动骨的变革。需要以发展观念创新为基本前提、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人才强省为根本手段,整体安排,系统推进。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如果没有改革攻坚力度的切实加强,没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紧紧跟进,没有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建立,没有适宜于科技进步的经济、法制、人文环境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

(一)四川省体制机制创新存在两大“拦路虎”

体制机制创新是阻力最大的创新。在现阶段,四川省要推进体制机制变革进程,阻力会来至多方面。总体看,以下两方面是目前最大的“拦路虎”。

一是对现有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四川地处内陆,思想解放程度低,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观念长期制约发展,落后观念导致制度创新勇气不足、动力不够。近年来,四川夺取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全省经济较快发展,昂首步入了“两万亿元俱乐部”,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这样的成就面前,容易滋生对旧体制的过度信赖。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全社会共识尚未形成。总体看,社会对制度创新的价值认识尚不充分,还未形成全面的共识、尊重和合力。在社会认识上,“冷热不均”、“内外有别”,政府上层创新热情高,基层则等待观望现象较重,体制外的创新要求迫切,体制内的等待观望现象较重。在社会尊重上,舆论导向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创新文化氛围尚不浓烈,全社会还缺少认可和接受制度变化的思维理性;在社会合力上,还缺乏各利益群体联合起来共同支持制度创新,提升、超越现有体制机制的强大合力。

(二)正视复杂性,适应新要求

体制机制创新是最复杂的创新。作为动态演进的过程,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利益相关性等突出特征。阶段性特征注定了体制机制的合理性是与特定的时段相关的,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管用”,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就会变质、变坏;系统性特征反映了任何一项体制机制都具有生成、运行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要素和条件,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相关性表明体制机制总是和特定群体的利益有瓜葛,只要变化就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使体制机制创新变得复杂。

在四川今天的环境中谈这一复杂性具有特殊的意义。正视阶段性特征,就要减少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产生制度创新的热情;正视系统性特征,就要有足够的整体观念、长远眼光,不要过多地拿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说事”;正视利益相关性特征,就要在制度创新触及自身利益时具有思维理性。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战略部署。支撑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是某些具体领域和微观层面的局部革新演进,不是将推动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投资、要素驱动、核心增长极拉动上的演进,不是经济独大的演进。乃是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运行机制、社会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更新,是实现经济社会能级提升、全面优化的整合性变革,是能满足化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支撑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需要的系列性变革。这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层面、某个部门孤军奋战所能完成得了的,也不是优化某一个环节和过程就能奏效的。

(三)首先优化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和“交汇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和“交汇点”。行政管理体制改得不好,其它体制改革将会事倍功半,甚至会无功而返。省委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中,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应出省委的认识高度和改革决心。

四川省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已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现行行政体制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政府揽权过多、对市场干预过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履职不够、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效率不高、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够等是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主体,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到位”和“安分”。即在加强社会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上“到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型政府;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事”,不“出格”、不“越界”、不过多干预市场,成为名符其实的“有限政府”。

在改革的方法上要做到“三个统一”,即战略谋划上的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的统一、任务部署上的长期目标和近期重点的统一、方式选择上的自上而下集中推进和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的统一。

首先,从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的结合上谋划行政体制改革蓝图。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和“交汇处”,因此,要在改革的大系统中给行政体制改革定好位,发挥改革的正能量,减少和避免负效应。同时,要有问题意识,始终把问题看成是旧体制的突破口和新体制的生长点,在设计改革蓝图时,把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问题作为瞄准点;第二,从长期目标和近期重点的结合上部署改革任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人民满意的政府,中长期目标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的部署,从现在起到2020年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在政府职能上,实现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在政府组织结构及人员编制上,实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根本转变;在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上,实现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在注重长期目标的同时,需要将近期目标结合起来,确定好每届政府的改革重点,部署好每个年度的改革任务,以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前后衔接、规范有序;第三,从自上而下集中推进和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的结合上确定改革方式。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抓好顶层设计,改革的方向、道路更有保障。但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缺少自下而上推进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无论改革的动力来自哪个方向,只要对发展有利都应该得到保护。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四川省和全国其它地区相似,在经济体制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既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

按照经济学理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各有优长与局限,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扬长避短。政府在经济上主要承担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等;微观经济运行则是市场的“地盘”,不容政府干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管理、调控市场,但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不可“过度”,不可超过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在四川省的经济运行中,还不时出现政府干预过多、干预方式失当、干预力量过度的问题,抑制着市场的正常运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用正确的改革思路和稳妥合理的操作手段,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推动发展理念创新

人是思维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意识支配下进行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必然使我们走弯路错路,与时代合拍的观念才能走向光明,所以没有理念创新就没有行动的飞跃,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根本。理念创新要求人们改变对某种事物错误的、过时的或不利于实践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得出新的结论或形成一个新的观点,从而采取新的态度和方法的过程。理念创新既要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利益格局,改变习惯做法,所以理念创新是痛苦和艰难的。

(一)观念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本前提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我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思路,就不会有好的出路,没有观念的进步,就不会有事业的进步,所以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基本前提。实践永不停步,观念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切实推进发展观念、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观念。发展观念创新是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三大战略,两大跨越”的总开关。作为不靠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四川省发展观念创新的任务尤其繁重。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进一步拓展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经济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要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四川省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各行各业各阶层涌流。要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观念,以加快转变促进加快发展,加快经济由资源驱动型、投资拉动型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赢得竞争优势;要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观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新机遇,高端切入谋跨越,勇于实现后发赶超;要树立“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主动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寻找新出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二)清除影响四川发展的观念障碍

大力推进发展观念创新,就是要用市场的、开放的、进取的、务实的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创新,推进创新。就是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就是要在具体的工作实务中以先进的发展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之,推进发展观念创新,就是要进一步破除影响四川发展的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障碍,放眼世界、胸怀全局,开创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新景象。

1.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保守必然自以为是、目光狭小、见识短浅,最终走向贫穷落后。清除封闭保守的思想,就是要破除“封闭”的障碍,走出自我的圈子,放眼观察世界,准确研判形势;就是要突破“保守”的障碍,去对照、去查找不足,勇于接纳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创新。“封闭”“保守”是制约发展的观念形态的顽症,是“开放”、“创新”的天敌。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障碍,一是要树立“开放”的意识,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只有大视野才会思路宽广、胸怀宽大,才有大智慧、大手笔。要勇于置身发展潮流的大环境之中,打开窗户,用外界的新鲜空气稀释甚至替代原来的沉闷之气。二是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大力推进发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破除安于现状的观念障碍

安于现状,小进即止、小富即安、小功即骄,缺乏忧患意识、上进意识,其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我们今天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世界,只有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冒风险,锐意进取,才能突破盆地意识,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当前,安于现状主要表现在:工作满足于过得去,不是精益求精;精神不振作,缺乏拼搏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遇到困难绕道走;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不透,而是机械照抄照搬;不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而是做官当老爷;思想浮燥,作风不扎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提高开拓创新的本领,形成开拓创新的风气,加快开拓创新的步伐,以一种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愿望,一种高昂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不依赖、不逃避,不等待,全力释放正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奋斗、拼搏。要始终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来开展工作,抓好工作促发展。在方法上,要加强学习,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创造新办法。在措施上,必须根据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以正确的思路统领全局、谋划发展,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3.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障碍

因循守旧是一种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其特点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因循守旧就是思想认识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思想被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所束缚。表现为习惯于按老方式老办法老经验做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汲取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新形势下,因循守旧有时候恰恰是以敢闯敢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一定要仔细辨别。比如,为了增加GDP而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认为这是敢闯敢干,还口口声声说“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我们的增长是片面的增长、无效的增长、不可持续的增长、带血的增长、无幸福的增长,是紧抱GDP不放,是不讲科学发展的陈旧做法,那么这就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守旧摊的因循守旧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