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1410400000021

第21章 浪漫主义音乐(2)

韦伯的主要成就是歌剧,一生创作了近10部歌剧,其中,《自由射手》最具代表性,这是一部遵循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借鉴莫扎特歌剧艺术经验而创作出的新型歌剧。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那种重视声乐、轻视器乐的情形相比,该歌剧中管弦乐队的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其艺术表现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这部歌剧中,韦伯巧妙地运用管弦乐所隐含的描述性功能,着力渲染场景气氛与人物神情,通过色彩性的和声、配器和主导动机的运用,使整个音乐充满了奇幻绚丽的浪漫色彩和清新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序曲、“狼谷”场面的音乐中,器乐的描述性特征显得格外突出。序曲以歌剧进程的先后顺序,将象征场景、人物的音乐主题依序奏出、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全剧进程的轮廓:大森林的幽静、“狼谷”的阴森恐怖、猎人马克斯的惶恐、少女阿伽特的温柔、魔鬼的狡诈、战胜邪恶获得胜利后的欢庆……;第二幕中“狼谷”场面的背景音乐,管弦乐队的描绘性功能彰显得淋漓尽致。《自由射手》的声乐部分具有强烈的德意志民族特色,其说白和歌词均采用德语,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蕴含德意志民间音调风格。第三幕中的《猎人合唱》是这部歌剧中最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之一。《自由射手》被誉为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其成功经验对19世纪中叶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和乐剧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除歌剧外,韦伯在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钢琴独奏曲、戏剧配乐,以及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创作领域均有涉猎,其中协奏曲和钢琴独奏曲的地位较为突出。代表作品有《f小调单簧管协奏曲》、《bE大调单簧管协奏曲》、《F大调大管协奏曲》、《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和钢琴独奏曲《邀舞》等。韦伯钢琴演奏技艺出众,其钢琴作品多是为本人的演奏活动而写的,以1819年创作的题献给爱妻生日的钢琴独奏曲《邀舞》较为著名。此曲曾被多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世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管弦乐《邀舞》。

2. 舒伯特

舒伯特(F·S· P·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小学校长家庭,全家人都很喜爱音乐。舒伯特从小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1岁进入神学院;在校学习期间,既担任帝国小教堂唱诗班歌手,又担任学院乐队的小提琴手和乐队指挥。1812年,他师从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学习作曲,1813年完成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1813年从神学院毕业后,舒伯特到父亲的学校任教,同时继续创作。1814年创作出他的第一首杰出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歌德诗)和第一部歌剧《魔鬼的欢乐宫》。在接下来的1815年中,他连续写出144首艺术歌曲。1814-1816年间,舒伯特还创作出他的《bB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弥撒曲》、《G大调弥撒曲》等作品。

1817年,舒伯特辞去教师的职务,成为维也纳的一个自由音乐家。他以作曲、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他常常为人创作歌曲换取报酬以支付房租、伙食费。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出售歌曲的收入微薄且极不稳定,他的生活过得相当贫困。幸好舒伯特的身边有一群理解和支持他的好友,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音乐和艺术。朋友们都深知舒伯特的生活窘境,故常常慷概解囊,资助舒伯特出版作品,给予他一些生活费。长期的艰苦生活,使舒伯特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透支劳作,酗酒成习,进一步缩短了他的生命旅程。1828年,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去世。

舒伯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抒情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这种特征无论在他的声乐或器乐作品中都有充分展示。

他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有德-奥“艺术歌曲之王”之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曲调与歌词在音调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上相互吻合,音乐氛围与歌词意境十分贴切;钢琴不仅作为伴奏,还作为刻画人物、渲染场景、烘托气氛的工具;和声不仅作为旋律的陪衬,而且也作为丰富音乐色彩的手段。他的歌词常用当时大文豪(如歌德、席勒、缪勒等)的诗作。他的重要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之歌》、《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纺车旁的格丽卿》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歌曲集《天鹅之歌》等。

舒伯特作有11《即兴曲》、6《瞬间曲》、《“流浪者”幻想曲》等一系列钢琴特性曲。这些钢琴独奏小曲没有固定的创作程式,形式短小,技法自由,个性十足。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作品。

舒伯特的大型器乐作品主要有交响曲、室内乐、奏鸣曲。他一生中完成9部交响曲,其中,《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因只完成了Ⅰ和Ⅱ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和《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最重要。《“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但已完整地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难以协调的苦闷心情。《“伟大”交响曲》为完整的四乐章交响曲,音乐坚定豪迈、气势磅礴,充满英勇无畏的气概。舒伯特作有大量室内乐作品,包括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五重奏等多种类型的重奏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和钢琴五重奏《鳟鱼》,二者的主题均取舒伯特创作的同名艺术歌曲。舒伯特作有相当数量的奏鸣曲,为数最多的是钢琴奏鸣曲,较突出的作品有《A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bB大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等。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时期,他的音乐风格明显具有两种倾向:艺术歌曲和钢琴特性曲等小型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范畴,交响曲、室内乐、奏鸣曲等大型作品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范畴。舒伯特通常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除上述作品外,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歌剧、弥撒曲、重唱、合唱等。

3.柏辽兹

柏辽兹(L·H·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法国小镇科特圣安德烈,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父母从未想过让孩子以音乐为职业,但柏辽兹从小就爱好音乐,曾学过长笛、竖笛和吉他。1821年,柏辽兹遵照父母之命,到巴黎的医学院求学,但巴黎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深深吸引了他,更加坚定他从事音乐的决心。从1822年起,他申请学习音乐并开始了歌剧创作,1823年成为了勒絮尔(Lesueur·J·F,1760-1837)的私人学生。1826年,柏辽兹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放弃学医,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跟随雷哈(Reicha·A,1770-1836)和勒絮尔学习作曲。由于触怒父亲,经济来源被断绝,柏辽兹只好半工半读,生活窘迫。1827年,他观看了英国肯布尔剧团在奥德翁剧院上演的《哈姆雷特》,对其中饰演奥菲利亚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逊(H·Smithson)一见倾心,但当时事业如日中天的史密逊小姐并没有接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陷入单相思而极度苦闷的柏辽兹在1830年创作了自传性的《幻想交响曲——一位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表达了自己近乎病态的失落情绪。同年,柏辽兹以大合唱《沙达纳帕尔之死》获得罗马大奖,之后前往意大利进修,1832年学成返回巴黎。回到巴黎后,他再次追求史密逊小姐,此时的史密逊小姐境遇早已大不如前,她最终接受了柏辽兹的求婚,两人在10个月后结婚。婚后,柏辽兹进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先后完成了交响音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清唱剧《安魂曲》、《感恩颂》、《基督的童年》;声乐套曲《夏夜》;戏剧《浮士德》配乐以及歌剧《切里尼》、《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等作品。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柏辽兹从1834年开始为报刊撰写音乐评论文章以贴补家用,前后维持了30余年,这些音乐评论文章为西欧的音乐评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指挥家,柏辽兹还多次到欧洲各地演出,传播他的作品和音乐思想。1863年,柏辽兹创作的歌剧《特洛伊人》演出失败,他深受打击并停止了创作活动。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以及生活的巨大压力,使本来就有潜在精神疾病的柏辽兹病况日渐显露,健康每况愈下。最终,他在精神分裂症的折磨下于1869年在巴黎逝世。

19世纪的法国,歌剧是音乐的主流,其中尤以大歌剧创作为主。但柏辽兹却致力于器乐创作,特别是对标题交响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出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特征。他力图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文学中连贯生动具体的形象,所创作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是《幻想交响曲——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这部作品摆脱了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束缚,按照具体内容的需要设置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前都加上了标题和详细的说明,标题分别为“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风光”、“向断头台行进”、“安息夜会之梦”,并有一个代表爱人的主题贯穿全曲。虽然在此之前最早的标题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已经问世20多年,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仍然被视为早期标题交响曲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的标题性文字说明比《第六“田园”交响曲》显得更加细致而具体。此外,柏辽兹在配器方面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是19世纪当之无愧的配器大师。他的管弦乐作品音响效果强烈而新奇,对乐器的运用大胆创新。所著的理论著作《配器法》,集中体现了他在乐队配器理论上的成就,对近代管弦乐法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多才多艺,善奏钢琴,有良好的音乐修养。门德尔松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从小接受近乎贵族式的教育,母亲是他和他的姐姐芬妮·门德尔松(Fanny Mendelssohn,1805-1847)的音乐启蒙教师,姐弟俩很早就展示出卓越的音乐天赋。8岁时在柏林师从卡尔·采尔特(C.F.Zelter,1758-1832)学习和声与作曲,9岁时登台演奏钢琴, 12岁时写出《c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同年,采尔特将门德尔松引荐给歌德(J.W von Goethe,1749-1832),门德尔松在魏玛拜访了这位大文学家,72岁高龄的诗人在仔细聆听了门德尔松创作的《c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后大加赞赏,两人从此结下了一段忘年之交。

门德尔松14岁时组建自己的私人乐队, 1824年创作出《c小调第一交响曲》,1825年完成出四幕喜歌剧《卡马乔的婚礼》, 1826年完成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1829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地理和历史文献等课程,但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决定将其作为终身职业。1828年创作出《平静的大海和幸运的航行序曲》。1829年,20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演出了J·S·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是巴赫去世79年后其作品的首次公开演出,这次演出使巴赫音乐重放光芒,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持续百年的巴赫复兴运动。

1829年,门德尔松访问英国,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多次在欧洲各地旅行,足迹遍布英国、意大利和法国,他用音乐描述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芬格尔洞序曲》、《可爱的梅露西娜序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钢琴曲《无词歌》等杰作。

1835年,门德尔松出任莱比锡布业大厅交响乐团的指挥。1842年,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邀请舒曼等人在该校执教。1844年,门德尔松创作完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因其华丽的技巧、优美的旋律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被公认为协奏曲中的精品。1846年,门德尔松再度访问英国,在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并大获成功。多年辛劳使他体力严重透支,终致积劳成疾。1847年5月,姐姐芬妮病故更使他陷入极度忧伤,终致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并同年11月去世。

门德尔松的主要音乐成就表现在器乐创作方面,其音乐风格含蓄凝练、精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富有幸福甜美的气息。音乐创作既有古典主义的程式性与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自由性与幻想性,体现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音乐风格相互融合的特征。他首创了形式短小、抒情如歌的钢琴特性曲“无词歌”体裁(参见p.155),他的“无词歌”分成8集出版,包括《船歌》、《春之歌》在内共48首钢琴小品。作为指挥家,他除指挥演出了自己的作品外,还指挥演出了巴赫、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他是管弦乐“音乐会序曲”体裁的开创者之一。

5. 舒曼

舒曼(R·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评论家。生于德国茨维考一个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并自幼学习钢琴,7岁尝试作曲。因家庭偏见,他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1829年师从莱比锡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并寄宿他家。1829年,舒曼聆听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后,受到极大的震动,决定放弃法律学习,专攻音乐,做一名一个钢琴家。他自制一种手指训练机械装置,以锻炼钢琴的灵活性,却因急于求成而导致练习过度,使其无名指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性损伤,永远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之后,他全身心地研学作曲和音乐理论,最终成为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

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美满的婚姻生活促使舒曼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后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艺术歌曲。1840年,他获得德国图林根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被聘为莱比锡音乐学院作曲教师。1844年陪同克拉拉赴俄罗斯巡回演出。不久后舒曼出现精神病况。1844-1850年,他们一家移居德累斯顿从事作曲和指挥工作。1850年迁居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1853年,他与20岁的勃拉姆斯相识,随即他撰写了《新的道路》一文登载于《新音乐报》,热情赞扬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1854年,舒曼的精神病况日趋严重,曾于某日跳进莱茵河企图自杀,被救起后送入波恩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两年后在那里去世。

舒曼一生中创作出包括钢琴曲、艺术歌曲、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等大量作品。其中,钢琴曲和艺术歌曲是他音乐创作的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