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大全集)
1413900000072

第72章 用心揣摩,情感征服(2)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领导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时,领导虽然没说什么,但对他已有些反感。

这就像三杯水的故事:一杯温水(始终都保持温度不变),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当我们先把手放进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我们先把手放进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

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

有位导演素以要求严格著称,因此一般的演员都比较怕他。但是这个导演也很善于发掘演员们的潜力。

他总是在工作的开始阶段冷着脸,让演员们看见就害怕,非常担心演不好,达不到他的要求。这迫使演员付出最大的努力,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而当该导演对演员感到满意时,就露出灿烂的赞许的笑容。这难得一见的笑容对演员形成了极大的鼓舞,甚至有一位演员说,导演的笑容就是他演好的最大动力。

通常,那些平时对我们冷淡严格的人,偶尔对我们展露的一抹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会让我们备受鼓舞。

谨慎警醒,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句古语,叫做“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人心难测。

姜华为人挺好,能力也佳,却总是商途不顺。他自己也纳闷:“有人跟领导搞不好关系所以才不被提拔,我跟领导关系倒是不错,怎么也不起作用呢?”

星期天,他正烦着,见儿子和同学下跳棋,就凑过去解闷儿。儿子总是输,于是他帮儿子出主意:“你不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吗?”(搭桥——下跳棋的一种捷径。每搭一座桥,就可以连跳好几步,事半功倍。)

棋局大有起色,姜华得意洋洋,顺势教导儿子:“生活就跟下棋一个道理,学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多寻求一些帮助和捷径,路才好走。”儿子连连点头。

儿子的同学笑而不语,移动两个棋子儿,就把儿子刚设好的棋路给堵死了。于是,棋局急转直下,儿子又输了。

儿子的同学得意地说:“看到了吧,这就叫拆桥。桥搭得再好,碰上一个拆桥的,你就输定了。所以,要赢棋不但要搭桥,还要防着别人拆桥,关键时刻还要学会拆别人的桥,这才能走得比别人快呀!”

姜华大怔,接着大悟,然后仰头长叹。

半年后,姜华商途畅通,势如破竹无人能阻。

在此,我们并不是提倡要拆别人的桥。但现实中,很多人都这么做,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中,都要谨慎一些、警醒一点,多留个心眼,防着别人拆你的桥。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半路上,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快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它温暖而舒服地躺着,不久唱起歌来。

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便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就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人们往往在安逸中忘记危机的存在,意识不到危机就潜伏在我们四周,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十面埋伏,还乐悠悠地混日子,或者苦闷地思索——怎么总是这么倒霉、背运?

当我们在苦思时,也许已经有人笑里藏刀,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给我们设了陷阱、下了绊子。当我们在悠闲度日时,也许已经有人正循着声音,伺机一口咬死我们。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有些人坏,坏在了明处,坏得敢作敢为,这种人不那么可怕。最可怕又最可恨的人是表面对你好,背地里想尽办法去污蔑你的声誉、损害你的利益,而你还傻乎乎地把他当成好人的那种人。

利益当头,大家可以公平竞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虽然是竞争中的对手,但是正因为有竞争,才促进了双方的提升,彼此才是真正的朋友。能有这种心境的人,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我们身处人群中,人总是形形色色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中不乏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笑里藏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

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蝎子继续可怜巴巴地说:“求求你,青蛙先生,你是最善良的,最爱帮助别人的,拜托你帮我过河吧。我保证,绝对不会蛰你。我发誓。”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看它那可怜兮兮又真诚的样子,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

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边时,蝎子突然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伤势严重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是我在帮你呀!”

“我知道,”蝎子跳到岸上,对正在下沉的青蛙说,“但我已经过来了,就不需要你了。我是蝎子,就爱蜇人。”

生活中,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人处处皆是,我们不能被他们的装可怜、假真诚所欺骗。

我们经常看到:两位好友,在利益关头,互相扯皮,为了自己获取利益,不惜背后施阴手,伤害对方。

看到平时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突然比自己过得好、升得快,就开始嫉妒,并把这种嫉妒付诸行动(打小报告、出卖好友、暗下杀手等),损人不利己,只为了看到别人痛苦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你别说,能做出这种事的还真是大有人在。

在单位里,有些人在一起合作,共同决议,商讨对策,采取行动,然而却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总之,我们要像二郎神一样,多长一只眼,时刻警惕,揣摩他人的心思,谨慎自己的言行,严防受害。

利用共性心理,踏入他人心门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的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大都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这是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如果有个“心理学家”这么对你说,你就会衷心地佩服他,觉得他说的就是你自己,是那么回事。此时,他已经踏入你的心门,不管后面他接着说的是什么,你都觉得他说得对,认为自己应该听从他的指导。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认为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倾向称为共性心理。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将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多数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共性心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其实,那些求助于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就会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其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于观察人、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很多所谓的心理大师、心灵导师,都是通过这种伎俩赢得别人的敬仰和崇拜的。

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为什么不利用这种共性心理呢?通过对方的外貌、神态、言行举止,尤其是他所说的话语内容,在心中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判断。然后运用这种一般的、笼统性的语言描述,让他突然眼睛一亮、心灵一震,觉得你说的就是他,而且说得简直太对了、太准了,立马对你非常尊重且敬仰万分。你再说什么,他都会很重视,乖乖听从。

哈利认识了一个女孩。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神采奕奕,穿着大方整洁,见人先笑,举止得体,也很健谈。一个很正常的小白领就是这样。在听了她说的一些话后,哈利说:

“你外表看起来很外向,很随和。实际上你的内心很刚强,你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别人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很难说服你。你属于外柔内刚型。

“你看起来很健谈,很爱交际。实际上在你的内心里,你需要的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有时你会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知道要面对现实。但是有时候你又控制不住自己,爱幻想一些美好的情形。

“你有时候会不太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为什么活着,未来的路究竟会怎样。但是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就会努力去实现。

……”

这其实是一件穿在许多人身上都合适的衣服。

但是当哈利对女孩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简直惊呆了,她说哈利是第一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如此了解她的人,有些人和她在一起一两年也没能这么清晰地明白她。女孩立马对哈利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哈利就是她的好朋友、知己。

其实,哈利并没有太注意去听她说话,去分析她说的具体内容,而只是运用了人们的这种共性心理,给她穿了件漂亮的均码外衣。

在他们后来的交往中,她一直都很尊重哈利,遇到问题总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他偶尔有事要她帮忙,她会特别高兴,觉得很荣幸能为哈利做事。

给人留面子,获取其感激之心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朋友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朋友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但卡耐基知道这位朋友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忍不住纠正他。对方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朋友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一旁。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他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他是对的,这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是的,当然,”他回答道,“《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别人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在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朋友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对方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恐怕还要进行反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法兰克·葛孟对戴尔·卡耐基的人生告诫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也无碍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朋友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朋友和在场的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利于自身人气的提高。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人都有一张脸,是人都会要面子。所以,我们与人交往,必须时刻顾及他人的面子。这样,别人就会衷心感激你,喜欢你。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顺的苏联官员。

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周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挽回了面子,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周总理在此处,就是恰当地挽回了对方的面子,赢得了对方的感激之心。这无疑对加深双方的友谊和顺利合作有着重要的润滑作用。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搞得尽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那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其自尊心,让其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其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以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所以我们一定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家留下足够的面子。

比如在社交中,有时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有经验的社交高手,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让对方败得很惨,反会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这样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这样做的好处大家都明白:给对方留了面子,对方自然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