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心视界)
14177600000002

第2章 前言:洞察“魔法师”的精神生活

“魔法岁月”指的是童年早期阶段。我用“魔法”这个词,并非是说孩子生活在一个魔法世界里,在那里,所有他最深切的渴望都能得到满足。说童年是天堂,是一段天真无邪、安宁快乐的时光,那也只是成年人的想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成年人对这段黄金岁月的记忆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谁也不记得当年的情形。在尘封的记忆里,有许多屈指可数、模糊不清又失真的画面,我们甚至常常难以得知为何自己会记住它们。童年的第一个阶段大约是出生后的头5年,它就像一座被掩埋的城市那样消失了,当我们与孩子们一起重返这段时光时,我们就像陌生人,难以找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之所以说童年早期是魔法岁月,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幼年时很像一位魔法师。最初,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魔法的世界,他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之后,他会扩展他的魔法体系,“发现”人的行为能作用于自然,他会把人或超人看成是引发自然现象或者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原因。在最初的这几年,孩子渐渐能够避免原始思维的干扰,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魔法世界变幻莫测,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当孩子摸索着走向理性和客观时,他必须与自己想象中的危险生物,以及真实的外部世界中的危险进行搏斗。于是,我们时不时会发现孩子出现令人费解的恐惧或让人困惑的行为。这些年幼的孩子呈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他的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征服和取代。

本书内容是关于0-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其中描述和讨论了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书中所列举的事例,主要来自近几年许多普通孩子的父母向我提出的问题。但是,正如每个父母都知道的,三言两语很难回答孩子给我们出的谜题,即便是学龄前的孩子也是如此。养儿育女这件事,没有家庭小窍门、使用指南或者万能处方,靠的是理解和思考,甚至常常是那个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的直觉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然而,在学龄前儿童所呈现的问题面前,有时成年人的直觉和想象也完全没用,因为我们早已忘记自己的幼年生活,因而很难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一本书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真正贴合实际,只描述典型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剖析孩子的精神生活,并且从儿童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习惯中,总结出养育孩子的原则。因此我会分阶段探讨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我认为,把童年早期分成三个发展阶段是恰当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18个月;第二个阶段是从第18个月到3岁;第三个阶段是从3岁到6岁。本书将每个发展阶段都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每部分先用一两章介绍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接着再探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每个发展阶段他们都有特定的问题。父母在帮助孩子时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结合他们在发展进程中特定阶段的心智禀赋来考虑。这意味着,直接讨论“童年焦虑”或“童年的管教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两岁孩子的焦虑与5岁孩子的焦虑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小男孩,他在两岁到5岁这三年间,一直认为自己的床底下藏着同一条鳄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两岁时想象的鳄鱼与他5岁时想象的鳄鱼是不一样的。鳄鱼也会随着小男孩的成长而长大,并且在床底下藏了三年之后,情况要比它刚刚出现时复杂得多。因此,在孩子两岁时,你处理这条鳄鱼的办法与孩子5岁时处理的方法也会不一样。两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而且,在处理鳄鱼这个问题时还存在其他困难,因为他相信床底下有条鳄鱼。而5岁的孩子有能力与我们讨论鳄鱼的问题,并且,还有一点也对我们有利——他并非真的相信床底下有鳄鱼。因此,一本能够满足父母实际需要的书,既要从两岁孩子的角度,也要从5岁孩子的角度来帮助处理鳄鱼问题。

同样,在“管教”孩子时,我们教两岁孩子和5岁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管教行之有效,就必须了解两岁孩子的特点,知道他控制冲动的能力发展到了哪种程度;也必须了解5岁孩子的特点,他已经具备了哪些能与我们的管教相匹配的能力。如果我们知道5岁孩子已经形成或者开始形成良知和自我控制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良知来教育他。如果我们知道两岁孩子还做不到自我控制,我们在管教时就要考虑到孩子的自我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也要兼顾促进孩子形成良知。显然,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管教两岁孩子和5岁孩子。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在讨论管教孩子的原则和方法时,不能脱离孩子具体的发展阶段。

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s)在教养领域的编辑海伦·斯蒂尔斯·伯吉斯(Helen Steers Burgess),她一直非常关注父母教育和临床儿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作为一名编辑和父母工作者,她很清楚临床研究人员对婴幼儿心理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自我发展领域,大量精神分析研究和理念对育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很少有父母能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她认为,父母可能需要一本从当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角度考虑育儿问题的书。就这样,伯吉斯女士和我开始了一段愉快的合作,在无数次讨论和修改之后,本书终于问世了。如果对读者来说本书的确很有实用价值,那么主要应该归功于她。

尽管本书的主要观点源自我本人,但我在此要对这一领域的一些学者表示感谢。安娜·弗洛伊德(注: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她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等书。——译者注)关于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著作和她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童年世界的秘密,是带我走进“魔法岁月”的明灯和最有价值的向导。本书大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或理论背景,特别是第2章、第4章和第9章,参考了精神分析专家雷诺·史毕兹(René Spitz)在婴儿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海因茨·哈特曼(注: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1894-1970):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著有《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等书。——译者注)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在自我心理学领域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了对育儿工作很有实用价值的思想。让·皮亚杰对儿童现实构建能力的研究,也为我撰写婴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部分的理论背景。然而,需要澄清的是:虽然这些作者对我本人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的观点有所影响,但我并不试图解释以上任何理论(除非在文中明确地予以说明),我的责任是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加以整理,在讨论某个主题时,从截然不同的观点中做出最适合当下问题的选择。

在本书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丈夫路易斯(Louis)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和建议,并在必要的时候帮我厘清思路。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生花妙笔,以及他从一开始就给予我的慷慨热情的支持。我的母亲朵拉·霍维茨(Dora Horwitz),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她承担了初稿整理和大部分内容的录入工作。感谢我的母亲和弗洛伦萨·乔丹(Florence Jordan)辛苦的誊写,以及在阅读初稿后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