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经典: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八项修炼(超值金版)
1419800000038

第38章 危机驱动力:比尔·盖茨每天问的4个问题(1)

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比尔·盖茨

推销式面试

面试,不是在考人家,而是在求人家。

美国微软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微软公司之所以一路顺风,是与比尔·盖茨独特的用人机制分不开的。

微软是第一家用股票期权来奖励普通员工的企业。微软公司职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非薪水,股票升值是主要的收益补偿。这种不向员工保证提供某种固定收入或福利待遇,而是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激励功效。

在选用人才上,盖茨精挑细选,从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

根据微软的记录,公司每年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12万份。面对如此众多的求职者,比尔·盖茨并不满足,他认为许多令人满意的人才没有注意到微软,因而会使微软漏掉一些最优秀的人。于是,在微软发展史上,就发生了许多较比尔·盖茨的财产增长更加激动人心的寻找人才的故事。

据说,不论世界上哪个角落有他满意的人才,他便不惜任何代价将其弄到微软公司。他常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人说:面试,不是在考人家,而是在求人家。用微软研究院副院长杰克·巴利斯的话说,是在“推销式面试”。

有趣的是,微软“考官”们“求人家”的时候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兴奋感,甚至还要超过“考人家”。他们知道谁是值得他们“恳求”的人,其“恳求”的方式常常会出人预料。

在一些关于微软的书籍中,多次提到一件事情:加州“硅谷”的两位计算机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贝尔,在微软千方百计的说服下,终于同意为微软工作。然而他们不喜欢微软总部雷德蒙冬季的霏霏阴雨。比尔·盖茨说,这好办,于是就在“硅谷”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院。

比尔·盖茨每天问的4个问题

用远见打赌是公司存在的全部。

害怕失败是比尔·盖茨好胜天性的另一个例证,虽然他是世界首富,但怕失败的心理显然驱使他继续追求高度成就,他在1990年的一次采访中曾告诉记者说:“我害怕失败,绝对如此,每天我进到这间办公室,都自问:我们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过我们吗?这种或那种产品真的很好吗?我们能不能再加点油,让东西更好呢?”

不同的企业成长经历,不同的环境背景导致不同的企业文化特征。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微软公司的文化特点也是富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在用人上也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

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而在同样是计算机行业巨人的IBM公司,情形却相反。其创始入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规则。如要求员工穿深色西装、白衬衣,系条纹领带,禁止喝酒等,甚至下班后也禁止。因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表现为稳健与保守。微软公司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迈普斯(Michael Mapes)说:“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在录用过程中,我们总是问应聘者:“你遇到过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以格里格·曼蒂(Craig Mundie)为例。他与别人一起在1982年共同创立了爱林特计算机系统公司(Alliant Computer Systems)。10年后,公司由于入不敷出而倒闭。而微软在1992年12月聘用了曼蒂,任命他为部门主管,负责筹划如何把新技术用来制造消费产品。微软公司从曼蒂身上发现的不仅是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发现他是一个敢用远见打赌的人——即使这种远见付诸东流。

盖茨会告诉你:用远见打赌是公司存在的全部。

许多远见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尝试过。在寻找有过远见的冒险者时,微软公司喜欢找寻那些成功地处理过失败和错误的人。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公司接受了很多内部的失败。你不能让员工觉得如果做不成,他们就可能被解雇。如果那样,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些工作”。

在微软公司,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决策恐惧综合症

谁都把微软看成一个巨人,只有我知道这个巨人是多么危险。

头顶上有无数桂冠的比尔·盖茨,今天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谨慎。他经常这样讲,“我非常清楚,如果在未来10年中微软仍然想占据领导位置的话,那么我们至少要挺过三次危机。这其中必须包括公司的领导人,我和艾伦都不能犯有严重的错误,发生失误。”

领导者的决策失误会造成公司的困境。这个事实让比尔·盖茨深知,一个公司总裁若是错了,一切就都不对了。在这方面,他有过失败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微软公司进入应用软件领域和零售市场以及必将到来的海外市场,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良好的管理。比尔·盖茨已不再可能事必躬亲,寻找一个称职的、能领会比尔·盖茨意图并加以实施的总裁已迫在眉睫。

可惜的是,第一任总裁吉姆斯·唐恩不适合微软的模式和企业文化。唐恩来自正规大企业,他以一种古典规范的方式管理微软。他只得因为不适合而辞职。

唐恩辞职后,微软聘请坦迪电脑公司的副总裁谢利担任公司总裁。

谢利对微软的工作作风并不陌生,况且他与比尔·盖茨也是老交情了,对微软的历史和人事状况早就了如指掌,更主要的是,他也从事过销售管理。

比尔·盖茨坚信这一次是找对人了,虽说谢利比唐恩还要大五岁。

谢利也认为比尔·盖茨难以共事,不过,比尔·盖茨很敬重谢利,也相信谢利,这种感觉早在他们还各为其主地讨价还价时就产生了。现在,他可以让谢利独当一面甚至自行其是,而自己从各种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事更带战略意义的工作。

比尔·盖茨与谢利有着迥然不同的个人性格。比尔·盖茨专注,充满力量,像一杆勇往直前的梭镖;而谢利这位烟斗总裁,就像他永远在手的烟斗喷出的烟那般悠闲、安静,但暗藏着冷静的逻辑和滴水不漏的商业技巧。

谢利的到来改变了比尔·盖茨一手包办时的那种张狂作风,对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而言,“发展得再疯狂或许也无妨,但当公司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多分支的机构时,温和的、严谨的管理才是常态。”谢利是比比尔·盖茨更能管理和带动微软正常发展的人,而比尔·盖茨对他也从来不持异议。

谢利首先改进了人事管理,着手弥补经理层的软弱无力。鲍默尔被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载。

谢利甚至更换了事务用品供应商,一举削减了微软的日常费用的大约20%。谢利还更改了原来的销售管理方法,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从而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也带来了更多的订单。

汉森和谢利加入微软,成为微软正规化的标志。从此微软将不仅仅再是一群聪明的小伙子组成的团体,而实实在在是一家大公司了。

如何才能少犯错误

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我对每件事都有天分,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不管比尔·盖茨的视线受到多么大的限制,比尔·盖茨在计算机内的角色可以与艺术界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比美了。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预言家。他画中所绘的层诞的机器几个世纪以后成为了实物。

比尔·盖茨除了搜集保时捷跑车,购买了西雅图市郊的一座5000万美元的别野外,在其他方面的花销十分有限。这的确令人惊讶不已。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花了3080万美元购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部珍贵手稿。这一举动让一些人认为比尔·盖茨把自己看做当代的达·芬奇——一个对未来世界的远见在几世纪后被证明为正确无误的人。

然而,与他心中偶像不同的是,比尔·盖茨植根于这里,植根于现在。他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技术革新与讲求实际的应用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功成名就的人来说是不常见的品质。

“如果你擅长某方面,那么一定不要以为你也得在其他不必要的方面如此出色,”他曾说过,“我每天都在发挥我的作用,我同一大批开发优秀软件的人一同工作,我聆听反馈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因为我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人们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我对每件事都有天分,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我们对公司的管理有可借鉴之处——我们雇佣员工的方式、创造的氛围以及利用股票权对员工的激励等等——这都是其他公司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总是非常谨慎,害怕误导别人以为我们能解决一切问题。”

归根到底,是比尔·盖茨永不知疲倦的性格而不是其他因素给微软带来了巨大成功。他一直很清楚计算机产业中的快速转变决定着他创立的公司的竞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