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还有复仇的阴谋。第二天,多明妮醒来,发现卡洛不见了,很快有一批警察出现,说有人指控她是杀夫凶手,为了卡洛的财产,谋杀了他。于是,多明妮被捕,并被关在监狱里。
这时,换了身份的卡洛去探监。在监狱的大院里,他用望远镜遥望一个窗户的灯光,他看到,多明妮用哑语对他说:“等我,出去,我们,再来一次。”
卡洛泪如雨下。
无条件的爱才是安心的爱
最后这一幕是最动人的,我们会说,这是爱,他爱她,而她也爱他,以前有过错误,他们要重新再来一次恋爱。
这才是价值感的更高体现。
成为富甲天下的富豪,不够;有性能力,不够。必须有那个爱自己的人的认可,才够,这是一种终极认可。并且,那个人认可自己,最好不是因为自己富甲天下,更不是因为自己有值得夸耀的性能力,或者其他任何能力。
他们崇拜他,他们热爱他,然而,这是有条件的爱。那意思是说,只有你强大,你的外在价值高,我们才爱你。
尽管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这样的爱中,但其实,我们都抵触这样的爱,甚至惧怕这样的爱。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所爱的并非自己,而是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条件。假若自己没有了这些条件,他们势必会收回这样的爱。
问题恰恰在于,有条件的爱大肆流行。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爱,为了得到爱的保证,我们很容易拼命追求成功。这些成功,更多时候只是爱的可怜的保证而已。
成功越多,爱越多。这时,我们也许会越恐慌:假若有一天,这些外在的条件都消失,只剩下了一个赤条条的自己,那个人,那些人,还爱自己吗?
在监狱大院里,一无所有的多明妮,对着一无所有的卡洛示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才是最令我们安心的爱。
所以,请不要迷失,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自我价值,而忽视了最值得珍视的关系。骡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宁愿失去整个宇宙,也不忍心操控她、征服她。
你渴望珠穆朗玛峰顶上只有你一个人吗?
一个男子,不到30岁,但他已有持续十多年的失眠,一个晚上只要能入睡一会儿,他就已心满意足了。
不能入睡,是因为不能放松。
是的,我的身体和精神都是紧绷着的,我绝对不能放松。他说,他正在追求一个目标,他正用超出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去追求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他意义重大,他不愿意透露是什么。
好吧,我对他说,我们不谈你的目标,但我问你:自我价值,为谁认可?这个问题击中了他,他愣住了。
我对他说,那目标不管是什么,肯定是为了体现你的自我价值。然而,请设想一下,那目标实现后,你设想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你就真满足了吗?你还会有什么期待?别着急,闭上眼睛,慢慢想象一下,你还会期待什么……
他没有闭上眼睛,他仍然不能放松,但他在试着想象。他想了一小会儿,我给他讲了《白》的故事,这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
追求自我价值,犹如爬珠穆朗玛峰。然而,你真期望,等你爬上珠穆朗玛的峰顶时,那世界的最高端处,只有你一个人吗?
卡洛不是,这个男子虽然没说,但显然也不是。
或许,大家都不是。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男子留言说,他去爬青城山。没到山顶前,他觉得“无限风光在险峰”,对山顶风光充满了期待,但登顶之后才发现,山顶上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很失望。随即,他想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是苦苦追求的目标实现后,也像这次登山的感觉一样,那可就白过一生了。于是,这个晚上,他打电话给他喜欢的一个女孩,对她说他一直喜欢她。她有男友了,但他还是要告诉她,他只是想告诉她,仅此而已。
另一个男子,官升一职,但意义重大,因为是从副转正,从二把手转为一个极有油水的单位的一把手。
随即,他给他喜欢的一个女子打电话,请她吃饭,并把这消息告诉她。
他渴望这个女子认可他。然而,这个女子没如他所愿,对他说,你真棒,你真优秀。相反,她觉得难受。
我理解她的感受。这个女子有罕见的一点:她很少看一个人的外在条件,而只看那个人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人的存在,她很少会因为一个人的外在条件的增减而调整自己对这个人的爱的多与少。所以,她现在也不愿意因为这个朋友的外在条件“升值”了而给他多一点赞许。
自我价值,总是要在最珍惜的关系中得到体现的。
所以,不要迷失在外在的价值中,相反要学会看到自己去掉所有外在后的本真存在,也要看到别人去掉所有外在后的本真存在。并且,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本真,也要学会爱别人的本真,而假若有人能做到只爱你的本真存在,你与他的关系,就是最可珍惜的关系。
做到这一点后,你就有可能跳出外部评价体系的窠臼,以你的本真,与其他人、万物乃至世界的本真建立起更具深度的关系,从而领略到更有魅力的价值体系。
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了你的现实
什么最有力量?种子!
这应该是小学语文的一篇文章吧,不知道现在的教材换掉了没。
种子发芽时萌发的力量可以撑裂头骨与石头。那么,心灵的种子会有什么样的力量呢?
讲一个故事吧。
一位来访者,童年很惨。创伤可以分为被抛弃和被吞没,被抛弃的创痛更重于被吞没,而这位来访者被抛弃的创伤算是顶级的。
小时候,他住在奶奶家,家人没有谁关注他。一天晚上,透过窗户看着深蓝的星空,他想,家和外面,有什么不同吗?
从此以后,他总是在外面流浪,晚上常常在野地里躺倒就睡了,有时也睡在生产队牲口棚的干草堆里。没有家人找过他。
因为这样的经历,他觉得自己是一只“孤狼”。
村里人可怜他,称他为“没有人要的可怜娃”,他们对他还不错,常常给他些好吃的。
读小学时,他回到父母所在的大城市。实际上,他家境相当不错,父母都有工作,而父亲是一个不小的官员。然而,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不能给他什么温暖,相反,他总是怀念老家。于是,不到10岁的他一次次离家出走,目的地是老家。
老家离大城市有100多千米,有时他坐大巴回去,有时干脆就走回去。
我听过一些离家出走的例子,这些故事中的人的经历常常是雪上加霜,本来是因为痛苦而离家出走,但在离家出走后又在家外遭遇了伤害。而他不一样,他总是在路上遇到贵人。
譬如一次走了三天三夜,饿到极点,体力也损耗到极点,最后每走几步就要在地上躺一会儿,一个好心人同情他,叫他到自己家,专门给他做了一碗热面条。
这像是他一生的写照。在家里,他感觉到冷漠与孤独,在家外,他总是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贵人。
为什么他总遇到贵人,因为他在自己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非凡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村里人给他帮助时就已经存在,但在一个老奶奶给他烧一碗热水时成形。
那次还是回老家,步行一段时间后,遇到一个老奶奶,也是专门给他烧了一碗热水喝。他感觉到温暖得不得了,心里充满感激,并许下心愿说,我一定要把这么好的东西传递出去。
他总结说,小时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他的反应有如下四个部分:
1)没有期望。他不期待别人给他什么样的帮助。
2)温暖。不管什么样的帮助,他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温暖。
3)感激。对于这些温暖,他很感动,总是真诚地表达感激。
4)许愿。他发誓要把这些温暖传递出去。
人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不必说什么,也不必从理智上明白什么,就可以感受到彼此。由此,可以推测,他之所以总是遇到贵人,是因为这些贵人能捕捉到他由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心念,他们可以提前“知道”,他们的善意会被接纳、被感激,且还会被传递出去。于是,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他。看起来,他们像是主动的,但也可以说,他们的善意是被他善意的种子唤醒的。当然更可以说,这像是一种“潜意识的同谋”,他们善意的种子与他善意的种子相呼应而向彼此显现自己的存在。
这可以说是心想事成,也可以说是荣格所说的“同时性”,或可以说是荷兰治疗师所说的“宇宙同谋”,还可以用《当和尚遇上钻石》的作者麦克·罗奇的术语——“种子”。
虽然乍一看,心灵的种子不像植物的种子那样,可以通过撑裂头骨与石头这种戏剧性的方式显示自己力量的强大,但心灵的种子可以创造你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事实,这最终会彰显它强大的力量。
本书第一部分《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提到过这一观点,现在想再次强调这个观点——你的心念在创造你的现实。关键是,去审视你的每一个心念,用觉知之光照亮它的每一部分。
在广东清远碧桂园“爱的关系”工作坊里,瓦苏老师这一周讲的主题是羞耻感。羞耻感总是和需求联系在一起,“我有需求,但对这一需求我又有羞耻感”,而最要命的是可能演变成“为了不要这份羞耻感,我宁可不要这一需求”。
假若被这一羞耻感所困,那么你对需求的追求就很容易受挫。因为这时你心灵的种子就有以下的组成部分:
1)我有遏制不住的需求;
2)这一需求不是好东西,它令我觉得羞耻;
3)我还是追求了这一需求,我必须得承受这一羞耻;
4)如果有条件,我会把这一需求转嫁给别人。
譬如对于性的需求,我们很容易有强烈的羞耻感,那么这个种子就会在你生活中创造这样的现实:
1)我压抑性,但性偶尔会冒出来;
2)每次冒出来我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甚至感到严重羞耻;
3)我活该承受这个羞耻;
4)如果可以,我把它转嫁出去。
因而性压抑严重的女人会喜欢坏男人,因为坏男人对性很主动,看起来是他们制造了性事件,所以他们活该是坏蛋,他们应该被谴责。
所以说,和坏男人在一起有双重的好处:
1)性需求被满足了;
2)性的羞耻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被转嫁了。
当然,和坏男人在一起,人生注定会是悲剧,而这一悲剧的关键不是这个坏男人,而是自己。
心灵种子创造了现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观点,而要细致地在生命中理解到这一点,则需要你不断地去觉察。
至少要知道,你是你生命的创造者。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我们很容易执着于某个人,如父母或伴侣。我们与这个人拼命纠缠,互相抱怨,彼此伤害,明明已伤痕累累仍不肯放下——其实是不敢放下。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执着于某个人?
在第一部分《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我写道,这是因为,我们将这个人当成了自己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执着于父母,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改变了,我们就幸福了。我们执着于伴侣,也是因为我们认为,伴侣改变了,我们就幸福了。
执着的本质是渴望改造对方。我们这样做,对方也这样做,但没有谁愿意被另一个人改变,于是我们都忍不住要拒绝彼此,而伤害也由此产生。
这种改造梦想,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
那么,它为何这么普遍?根本的原因在于自恋。
特别小的孩子,都有一个心理特点:他会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逻辑——妈妈对我好,说明我好;妈妈对我不好,说明我坏。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是好的,但他没有能力通过自我认可就达到这一点,他必须通过妈妈的认可才能达到这一点,而且他一开始也几乎是没有能力可以影响妈妈的,他只能期待妈妈的做法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他只能将焦点放在妈妈的身上,而他通过改造妈妈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期望,也似乎是正确的。
这种通过改造别人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就由此扎根,随后扩展到他身边的其他重要亲人身上,譬如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身上。
然而,这种改造梦想,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一个妈妈怎么对待一个孩子,是这个妈妈的心理结构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和这个孩子的愿望没有什么关系。同样,一个爸爸怎么对待一个孩子,也是由这个爸爸的心理结构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与这个孩子关系不大。
可以说,改造别人的梦想,是最大的虚妄之一。但它的产生,又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陷入这个虚妄之中。
越否认缺乏爱的真相,就越过敏
除了天然的自恋外,我们容易执着于改造梦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懒惰!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哪怕仅仅是改变自己一个很小的习惯都不容易,更何况改变自己的本性呢。改变自己太难,于是转而希望改变别人,所以无数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绝对不会为了爱人而改变,但他必须为我作出改变”。
然而,除非一个人主动愿意作出改变,否则他不会因为别人的推动而发生改变。并且,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别人把他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于是,你越渴望一个人发生改变,那个人就越抵触你的意志,并会忍不住走向相反的方向。
所以,如果我们真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朝着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必须很清晰地告诉自己:放下改造梦想!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系列文章发表之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他们说,你写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但请告诉我改变的方法。
放下改造梦想,就是无比重要的方法。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说,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去想什么,而首先是放下。我们必须放下我们许多习惯了的虚妄,而改造别人的梦想,就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虚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