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中学时代,周杰伦正红得发紫,每当我用家里的电脑音响放周杰伦的《以父之名》,父亲总会在那段尖叫的前奏响起时大声抱怨:“我真不知道有啥好听的,鬼叫一样。”后来再想起,我意识到自己当时怀着一种夹杂着“你这个过时的中年人懂什么”和“我偏偏就是要喜欢周杰伦”之类的复杂感情。再然后,当我大学毕业时,比我小十一岁的表妹刚进中学。和所有她们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她喜欢郭敬明,喜欢湖南卫视的俞灏明,喜欢Super Junior。我不无傲慢地教育她:“郭敬明太渣,湖南卫视太脑残,Super Junior?天哪,你居然会喜欢棒子!”角色彻底发生了切换,我变成了我爸那样的“教育者”,表妹就是当初的我。她的反应估计和我当年的反应差不了多少,只是夸夸其谈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多么尴尬难堪的场景。
有人说作为后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有最经典的动画片,身处流行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及流行歌曲的爆发时期。
后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崇尚物欲的青春小说,听各种垃圾偶像剧插曲,想不脑残都难。嗯,估计后对我们也有类似的看法。九几年的时候,我妈单位新分来的大学生送了我一本张贤亮的书,到现在我都没有翻过一页,他知道了该有多伤心。九几年的大学生们,青春在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处于拥有无数可能性的时代,青年们只看欧美经典文学。
他们看我们大概就像:这帮被流行文化麻痹的年轻人啊,真是垮掉的一代。
《小时代》我还没看,自然也不想看,郭敬明的书我只看过三本——《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要我说,郭敬明的作品只是对村上春树、王家卫、安妮宝贝作品的粗糙复制品。把源自村上春树的私人情绪表达无限放大,把这一脉相承的恋物癖无限扭曲。比如王家卫会这么写:“忽然间,我开始想念浴室的香皂,它是胖了还是瘦了”,恋物是手段,最后一句做情感表达。安妮宝贝则是“忽然间,我开始想念浴室的日本植物香皂,他是胖了还是瘦了”,物品变得更细致高档且拟人化,但重点仍然是最后一句的情感表达。到了郭敬明就变成“忽然间,我开始想念浴室的那块价值元hermes年秋冬季最新款限量定制左下角刻有GJM的香皂,他是胖了还是瘦了”,你觉得这是情感表达还是恶性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