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本土精彩老童话大全集(超值金版)
1425500000053

第53章 风物童话(13)

济善童天生聪明伶俐。六岁开始读书,九岁就会写文章,十一岁跟着父亲学医道,十二岁就会诊脉、开方。十五岁那年,天遭荒旱,瘟疫流行,老中医夫妻双双病故。济众生临终前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儿呀,咱祖祖辈辈行医,一向是以治病救人为本,你要时时事事为乡邻着想,早日帮他们解除病患之苦,我也就含笑九泉啦。”

济善童把二老发丧后,牢记父亲的嘱咐,起早睡晚,天天跋山涉水给乡邻们治病。一天、两天……日子一久,家中存的一些丸、散、膏、丹和能治瘟疫的诸味草药都用光了。于是济善童便背着荆条筐,扛着镐头,带着干粮到老峪深山里去挖药。时间长了,邻近的山山岭岭、沟沟洼洼的药也都被他挖完了。于是他就又往远处去找。稍远的山山洼洼又都挖完了,他就往更远的地方去找。一天,他来到一个悬崖石洞下,由于连日劳累,再也走不动了,就坐下歇息。谁知两眼一闭就呼噜呼噜打起鼾来。

朦胧间,有一位白发老人,拄着龙头拐杖来到他的跟前。老人用手捻着白胡子,微微地笑着说:“小伙子,老实告诉你吧,单靠这山上的几味草药,是不能治好瘟疫的,非要用‘无根水’做药引才能解除这场灾难啊!”

“老爷爷,到哪里去找‘无根水’呀?”济善童忙问。

白发老人说:“这‘无根水’是盘古开天辟地时,收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精心苦练而成的,它有九九还阳之功。要找‘无根水’就得不怕苦难才行啊!”

没等老人说完,济善童就说:“只要能治好乡亲们的病,我什么都不怕!”

“好啊,小伙子!就凭你这颗勇敢、善良的心,一定能找到‘无根水’。”白发老人一边说一边递给济善童一把金钥匙,“你带上它走吧,等见到车上墙、牛上树的时候就别走了,去问一位戴铁帽子的人,他什么都会告诉你的。”白发老人说完就不见了。济善童还想问个明白,一着急,醒了,原来是一场梦。他揉揉眼睛站起来,四下瞧瞧,什么也没有。这时一只花脖雀从远处飞来,落在他旁边的一棵小树上了。花脖雀低下头,对济善童翘翘尾巴。济善童奇怪地仰起脸看着它。不由得张开了嘴。忽然,花脖雀飞到善童头上,一张嘴,一个小东西正好落在他嘴里。济善童从嘴里吐出那东西一看,是颗世上罕见的大白桑葚。闻一闻,清香扑鼻;尝一尝,香甜可口,他一下就把桑葚吃下肚去了。说来真怪,一颗桑葚吞下肚,不但立刻觉得不渴不饿了,而且浑身还有股使不完的劲儿。他一高兴,就想对花脖雀说句感谢的话,刚一张嘴花脖雀猛然调过头来屙了一泡屎,不歪不斜,正好掉在善童嘴里。善童一恶心,哇的一声又吐了出来。咦!原来是把金光闪闪的钥匙。济善童拾起金钥匙,高高兴兴地背着筐子,扛上镐,就去找那宝贵的无根水了。

济善童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远,来到一个山坡下。只见那里有一间茅草房,东山墙上长着一棵大歪脖树,一搂多粗的树干紧贴着土坎子,一头小黄牛正在上面吃白菜叶子;西山墙上挂着纺车。善童一想,这不正是白发老人说的车上墙、牛上树吗?他立刻收住脚往四下一看,只见小屋前坐着一位光着膀子的老头,一个讨饭用的小铁盆儿没处放,扣在脑袋上。济善童走上前,给老人施了个礼,说:“老爷爷,您好!”老人瞟一眼善童,没吱声。济善童一看老人没有吱声,就又问了一句。老人这才笑笑问:“小伙子!你是问路?还是求助呢?”

善童说明来历,老人指点说:“过了前面的大岭,有一片望不到边的树林子,树林子中间有座四十九尺高、四十九丈长的土山,山上长着四十九种花,花丛中有九条毒蛇。你赶跑毒蛇,挖开土山,有一个石门,打开石门往里走四十九步,就会看到那里放着四十九个银盆、一口金锅和一座金灶,金锅里有四十九颗宝珠、一把金勺;再往里走四十九步,又会看到那里放着一只四十九个耳朵的莲花琉璃宝缸,缸里就是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根水。你把那四十九颗宝珠,放在四十九个银盆里,把金锅安在金灶上,用金勺舀上四十九勺无根水,烧开四十九次,先倒在第一个银盆,再从第一个银盆倒到第二个银盆里……一直倒过四十九个银盆,滚开的无根水渐渐凉了,就可以送出洞外服用了。”

善童谢过老人,按老人指点的方向,果然找到了那座花山。刚爬到山上,猛然风声大作,从花丛中蹿出九条碗口粗的蛇,吐着信子向他扑来。善童忙放下背筐,抡起镐头迎战。蛇喷射出一团团蓝色毒气围着善童,善童感到一阵阵头晕,鼻孔里流出了血,一头栽倒在地上。九条毒蛇见善童倒地,便一齐拥上要吞吃他。这时只见善童身上那把金钥匙放射出一道道金光,照得毒蛇一个个腾空而起,飞向九个方位落下,只能远远地望着善童不敢靠近。善童醒来,照着土山抡起镐头就挖。挖呀,挖呀,不知挖了多长时间,他困倦得一点劲儿也没有了,身子不由自主地一歪,倒在地上就睡着了。

这时花脖雀领来了獾子、貉子、田鼠、蚂蚁,帮着挖山。等善童醒来时,一个三尺宽、五尺高的石门已经挖出来了。善童还没来得及说句话,花脖雀一展翅飞走了。

善童用金钥匙打开石门,忽然一阵冷风扑出来。善童闪在一旁,定睛往里一瞧,一条海碗口粗的巨蟒横在洞口。善童抡起镐头就跟大蟒斗上了,整整大战四十九个回合,才把大蟒打翻在地——原来是一根四十九尺长的竹筒子。善童往洞里一瞧,与老人说的一般无二。他按照法子把水烧开,折腾四十九遍,把不凉不热的无根水倒进竹筒,人们在外边就可以取到称心如意的药引子了。

乡亲们有了无根水做药引子,很快病就治好了。消息传遍了四乡八里,大家纷纷来取无根水,用无根水治病的消息,也传到了皇帝那里。贪心不足的皇帝要独霸无根水,就带上了兵丁来抢莲花琉璃缸。善童堵在洞口不让进去,和兵丁打了起来。但寡不敌众,他在万不得已时,只得把石门关了。这下可苦恼了皇帝,他命令兵丁用土把洞口堵死。从此,善童就再也没有出来。善童被堵在洞里,他心里还是想着乡亲们治病的事,他在洞里仍然不停地往外送无根水。无根水从洞里流出来,汇成一个热水泉,泉满外溢,形成一条热水河,后来人们把热水河和热水泉联在一起,就称作“热河泉”了。

鲁 班 石

在四川江津县境西北,离城大约一百里的地方,有一座桥,名叫“板桥”。在这座桥上有一块著名的石头,人称鲁班石。

相传,在很多年以前,这座桥刚开始动工修建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来了一个又老又瘦的远方匠人,穿着一件非常破旧的衣服,腰间吊着一把钻和一把铁锤。这位老匠人走到工地后,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好像很疲倦的样子,一面吸着烟,一面仔细打量着自己坐的那块石头。

工地上的匠人们,打石头的忙着打石头,挑泥巴的忙着挑泥巴,谁也没有注意到他。

太阳已快落山了。工地上响起了收工的梆子声。匠人们都停住工作,一面揩着汗,一面收拾着工具,准备回去吃晚饭了。可是,那个远方来的老匠人,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他一面吸着烟,一面冲着他坐的那块石头出神。他左端详、右端详,像是那石头里隐藏了无数秘密。

就在这时候,修桥工程的匠人总领班从这里走过。他一眼看到那个远方来的老匠人,呆呆地坐在那儿,心里觉得有些奇怪,就顺便和他打了个招呼,问道:“老师傅,坐在这儿等谁呀?”

老匠人回答道:“我想会一会这儿的总领班。”

总领班听说是找他的,便走了过去,说道:“我就是这儿的总领班,你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吗?”

“啊!你就是这儿的总领班吗?”远方老匠人赶忙站了起来,接着又说道:“我是过路的,从很远的地方来,走到这儿,盘费用完了,想就在你们这找点短工做,只是不知道你们还缺不缺人?”

总领班向他周身上下打量了一下,心想:“你这样大的年纪了,难道还有气力打石头吗?”正在犹豫的时候,远方老匠人又说道:“把我留下吧!这对你们的工程也许会有用处的。年纪老点的人,气力虽然比不上年轻人,经验可总比他们多些。”

总领班心想这话也有道理,何况大家都是手艺人,彼此总得有个照顾才是,反正这儿工程大,多一个人也算不了什么,于是就答应把他留下了。

“我还没有请问老师傅的尊姓大名哩!”总领班问道。

“我姓鱼,名日。”

接着,远方老匠人便很关心地问了许多关于工程进行的情况。

第二天上工的时候,总领班把他带到工地去,向大家介绍说:“这位鱼老师傅是过路的远方人,要在我们这儿做几天短工,看哪一班人手少,就把他留在哪一班吧!”

有些人看到总领班留用了这样一个又老又瘦的老头,心里就有点不高兴。

打桥墩的说:“干我们这活的要手力!”

打栏杆的说:“干我们这活的要眼力!”

开石头的说:“干我们这活的要腰力!”

谁也不肯跟他合伙。

总领班看到这情景,心里也有些后悔不该把他留下来。于是便很冷淡地对他说道:“既然各班都不差人,你看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那个远方老匠人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到他昨天坐的那个地方去,解下他身上的钻和铁锤,动手慢慢地打着他坐过的那块石头。

他今天也打,明天也打。一连打了十几天,还是在打着那块石头,而且打得既不方、又不圆,非常不规则。

他今天修修这儿,明天修修那儿,整天的就是看了又看,修了又修,修来修去,还是修着那块石头。

有一些匠人,本来就瞧不起他,看他这样,心里可更有气了。于是,只要走过他那儿的时候,总是要冷言冷语地嘲笑他一番。

一天傍晚,下工的梆子已经响过很久,各班的匠人都回去吃饭去了。可是,他却好像没有听到梆子响音似的,还是一个人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修打着那块石头。恰好这时,有几个平时自以为手艺最好,又最瞧不起他的匠人打这走过,看到他那副专心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讨厌,大家就来寻他开心。

有一个人故意问道:“你们看鱼师傅打的是什么呀?”

另一个人接着答道:“大概是给姜太公打的坐骑——‘四不像’吧!”说完后,大家都哄堂大笑。

远方老匠人好像没有听到似的,还是聚精会神地修打着那块石头,一点也不理睬。

那几个匠人看到他这样,嘲讽得更起劲了!你一句,我一句,冷言冷语地继续嘲笑着。

远方老匠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才回答他们几句:“我做我的工,你们做你们的工,河水不犯井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瞧不起人,真正谈起手艺来,你们还懂得很少哩!”

那几个匠人听他这一说,心里更生气了,大家一齐跑过来,骂的骂,轰的轰,一定要把他赶走。

正在争吵的时候,总领班走来了。他把发生争吵的经过情形问明后,心里虽然很不高兴,暗自埋怨那远方老匠人太不知趣,但口里也没有说什么,便让大家各自就走开了。

远方老匠人把这些情景看到眼里,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留下去了,便说道:“好,我走!我也没有用过你们的工钱,我打的这块石头,我还要带着走。”

他说着就收拾好钻、铁锤,把那块石头搁在肩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远方老匠人走到离工地约三里路远的一家店铺门前,就把石头放下来,坐在那儿歇气。

这时,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

这个店铺的主人,是一个好心肠的孤老婆婆。她看见店铺门前坐着一个老匠人,好像走得很累的样子,便很殷勤地把他请进店铺里去,问他:“老师傅,你从哪儿来的呀?”

“从修桥那边来的。”

“天都黑了,你打算到哪儿去呀?”

“我还没有想过到哪儿去哩!”

接着,老匠人便把自己在那儿做短工,受那儿一些匠人的欺负的经过,详详细细地告诉了老婆婆。

老婆婆非常同情他,就对他说:“这儿前不挨镇,后不靠村,天已黑了,你就在我这儿住一晚,明天再走吧。”

她说完后,就去把晚饭摆出来,还给他打了一壶酒。老匠人也不客气,饱吃一顿后,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天才刚刚发亮,老婆婆便听到门外叮叮当当的好像是打石头的声音。她赶忙起来一看,只见老匠人坐在房门口,聚精会神地打着他昨天带来的那块石头。老婆婆问道:“老师傅,你打的什么呀?”

老匠人答道:“我付不出你的饭钱,这块石头我带着也没有用,我想,就把它打个猪槽来送你,也算我对你的一点报答吧!”

老婆婆说:“一顿饭算什么呀,你又何必这样呢!”

一会儿,老匠人就把猪槽打好了。他在动身时又对老婆婆说道:“这个猪槽,你好好地保留着,如果将来有人要买它的话,你就非要一千两银子不卖。只是千万记住,不要把石头下面那些角角碰坏了。”

老匠人说完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太婆虽然觉得他说的话有些奇怪,可也没有十分在意。再看一看那个猪槽,除了槽子还打得光滑外,石头四面都是角角叉叉的,样子很难看,心想:“这老头也许是老糊涂了,谁肯出一千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呀!”

一年又一年,不觉三年过去了。老太婆早已把那个远方老匠人的话忘记了。那个猪槽依然好好地摆在店铺门前。

这时候的修桥工程,桥拱砌起了,桥面也铺好了,栏杆也打好了,只有桥的正中一拱上面收头的地方,还差一块石头才镶得拢,卡得紧。那空隙,既不方,又不圆,长长短短,一共是五个角角。

起初,匠人们认为这并不困难,照着那块空隙的大小厚薄,打块石头一安不就成了吗?可是,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不是厚了,就是薄了。大了按不下,小了又卡不紧;厚了接不平,薄了又填不满。打了一块又一块,那些自认为手艺很好的匠人们,都打来试过了,还是安不起。总领班亲手试过几次,还是一样。

这一来,可把总领班和匠人们难坏了,大家都想不出一个主意。

有一天,总领班和那几个匠人,一起到老婆婆的店铺里去喝酒,偶然看见店铺门前那个猪槽,角角叉叉的,样子与桥上差的那块石头有些相像。他蹲下去量了一量,每只角的长短,石头的厚薄,也都恰巧相合。他赶忙问老婆婆:“老婆婆,这个猪槽是哪个师傅给你打的?”

“啊!那是三年前一个过路的远方老匠人给我打的。”老婆婆毫不在意在回答。

“我们另外打个更好的来和你换一称,好不好?”总领班很客气地问着。

这时,老婆婆忽然想起那匠人临走时所说的话来了,连忙说道:“我只愿卖,不愿换。”

“你要卖多少钱呢?”

“一千两银子!”

“一个猪槽为什么要那样多的银子呢?”

“这是那个过路的远方老匠人嘱咐过的。”

接着,她就把那老匠人打这个猪槽的经过,以及他的相貌、口音,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

这时,总领班和几个自以为了不起的匠人,才想起了三年前来做短工的那个老头。他们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决定先把这块石头拿去试试看。

“一千两银子不要紧,我们要先拿去试试看,只要用得着,我们马上如数付给你。”总领班这样说,老婆婆也就同意了。

他们把那块石头搬到桥上,翻过来往那空隙的地方一放,说也奇怪,那块石头便平平稳稳地落下去了,而且把周围的石板都卡得紧紧的。再一试,摇也摇不动,撬也撬不动,好像生了根似的。

千百个匠人都欢呼起来。总领班猛然记起那个远方老匠人的名字,兴高采烈地大声说:“啊!三年前来做短工的那个‘鱼日’老头,原来就是鲁班爷爷。对,是他,一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