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用爱心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去带动更多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同时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传递给更多人。
——郭明义
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不幸,但我们有心无力;不得不承认,我们肩膀太稚嫩,承担不了太多爱的期许;不得不承认,爱心不分高低,但能力却有差异。
古人说,不因善小而不为。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微博带我们走进了“微时代”,也孕生了微公益。所谓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家,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刚刚接到一名临产孕妇的丈夫打来的电话,他妻子大出血,婴儿恐怕保不住,急需血小板止血,请A型血爱心队员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小板,救母子命!”2012年2月10日13时59分,一条求助帖在新浪微博出现,旋即被转发了764次;几分钟后,便有大量志愿者疾驰在去血站的路上;一小时后,要求献血的市民挤满了采血大厅。又过了一会儿,28岁的小伙子刘东博,第一个躺在了采血机旁,捐献了一个单位的血小板。18时16分,微博上欢快地跳出4个字:“母子平安!”医院里,孕妇的丈夫杜兴龙望着平安的母子喜极而泣。
大家发现,发出这条求助微博的人正是郭明义。从2011年3月25日开通微博起,仅仅一年多时间,郭明义的粉丝已达970多万。通过网络,有5000多人报名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1000多位遇到困难的人得到了网友的救助。郭明义微博当之无愧成为互联网“微公益第一微博”。
事实上,对微博这个新生事物,郭明义起初并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一是觉得年龄大了,对互联网知之甚少;二是网上鱼龙混杂,怕自己难以应付。后来大伙劝他,你当初还没学过英语呢,最后还不成了翻译?网上言论七嘴八舌不假,但是,越是鱼龙混杂,不是越需要正本清源吗?
“‘微友’您好!How are you!今天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我开始融入这个群体,同‘微友’一起分享阳光、温暖、力量、快乐。谢谢!”2011年3月25日,郭明义发出第一条微博。
在郭明义的影响下,2011年10月,辽宁省的武秀君、袁纯泉、高玉贤、徐文涛、曹伟等5位道德模范相继开通了微博。2012年,又有120多位辽宁省的道德模范开通了微博,加入到以郭明义为群主的“道德模范之家”微博群,成为全国首个道德模范微博群体,在网上共同谱写着“大爱辽宁”的壮美诗篇。
担心自己弱小孤单的你,还等什么,用你的微博,发出第一声公益呼唤吧!
大连有根“爱心麻花”
“买一根麻花献一份爱心,来帮助坠床摔伤的婴儿吧!”在大连家喻户晓的“爱心麻花”义卖活动已经进行了第41次义卖。“爱心麻花”的创办要追溯到2011年的冬天。大连市中山区桂林街道一间窄小的出租房里,患有克罗恩病的黑龙江籍农民工孟宪清在破旧的棉被里蜷缩了近半个月,好心人将他送到医院时已经肠穿肚烂。孟宪清的病情很重,一天的治疗费就两三千元。
为了帮老孟大哥筹集医药费,汪益宁想到了自己做麻花的手艺,想到了义卖。第二天,汪益宁就做了800根麻花,并在微博上发布了义卖地点。义卖行动获得了大连市民的响应,2元一根的麻花引发了排队购买,在志愿者的帮助下,800根麻花很快就卖光了。
小小一根麻花,把大家的爱心紧紧拧到了一起。汪益宁在帮助孟宪清的同时,也从那些素不相识的热心人那里收获着感动。就这样,她一连做了22天的麻花,帮助老孟大哥筹得义卖款2.6万余元。遗憾的是,老孟大哥因为多器官衰竭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大连市民的爱心,让他的离开不失尊严。
老孟大哥走了,爱心活动并没有止步。此后,义卖活动确定了临终关怀、救急、助学、助残四个方向,其中以助学和助残为主。每一次义卖的账目都由志愿者发布到微博上,每次义卖都有明确的救助对象,让参与的市民知道帮的是谁。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从2011年义卖帮助农民工孟宪清开始,“爱心麻花”微公益活动已经筹集爱心救助金11万余元,带动社会捐款200多万元,帮助了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