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以我个人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贫困家庭的生活,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惦记着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看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别人有难,能帮上一个人就帮一个人,能帮上一点就帮一点。
——郭明义
小时候学雷锋做好事,常常像写作业一样去完成,学着雷锋叔叔的样子,扶老人过马路,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成年后,在单位听从领导指挥,学雷锋日一来,大家响应上级号召,捐钱捐物,可能还要写几篇演讲稿,最后嘻嘻哈哈混过去,第二天把做的“好事”忘得一干二净。
做了好事,却不是出于自己的内心,照葫芦画瓢,完成的仅仅是形式,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东施效颦”还是少一点比较好,不能提升个人品格不说,还容易给人添麻烦。媒体以前就报道过,某敬老院3月5日当天被各种爱心团队打扫了八次,一拨拨“爱心人士”给孤寡老人喂饭,老人们不好意思拒绝又吃不了那么多,“爱心人士”刚走,老人们上吐下泻,真是苦不堪言。
有人会说,雷锋的境界太高不可攀,他做过那些好人好事,一般人可达不到。目标太高太缥缈,于是,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有些人干脆放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学雷锋真有这么难吗?
雷锋生前战友于泉洋讲过一个故事。那是1961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雷锋和于泉洋向部队领导请假上街买牙膏。路过照相馆时,雷锋提议两人一起合个影,然后把相片给于泉洋的老母亲,让老人家想儿子时就拿出来看看。当时照相馆不少人在排队照相,雷锋一看,就主动拉上于泉洋帮照相馆扫地、擦玻璃、打扫卫生,干了半个小时,排到他俩照相时,照相馆也打扫干净了。
过去咱们都宣传雷锋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其实,雷锋在助人为乐这方面,也是见缝插针的。排队照相无事可做,不如做点好事,帮助别人可以事无巨细,可以随时随地,细微之中见人格。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做过多少大事,还要看他做过多少小事。延安时期,反动派对革命圣地实行封锁,生活条件艰苦,党中央提倡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不仅发动和领导全党全军的大生产运动,而且亲自开荒种地、背篓拾粪;周恩来、任弼时认真捻棉纺纱,纺得快、质量高,还被边区人民评为“纺织能手”。
好事不嫌小,日行一善。郭明义妻子孙秀英说,老郭有时早上一双新鞋一身新衣服上班,晚上一双旧鞋一身旧衣服回来——他在路上看到哪个人穿着破烂的,心一软就跟人家换衣服。人家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可郭明义不是。不是不需要,从郭家到矿山,步行得40分钟。但老郭送自行车送上了瘾,听说海城有个孩子要走4公里路上学,心一软,就把自行车送了;妻子只好又给他买一辆,没多久,他又将自行车送人了;又买一辆,又送……妻子给整怕了,按这速度,得开自行车铺才行——老郭从此只好走路上班了。老郭送电视机也上瘾,他家曾买过三台电视机,每一台没用多久就被他捐给了别人。
郭明义说过,看不得别人受苦,见不得别人有难,能帮上一个人就帮一个人,能帮上一点就帮一点。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注意到许多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用不了多久,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男人继续朝前走着。忽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在浅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助人不是为了自己在乎,而是为了别人在乎,好事不嫌小,能做一件是一件。
铺满爱心的公交坐垫
2012年11月6日,沈阳寒风刺骨,一大早,乘坐149路公交车的乘客们惊喜地发现,公交车座位再也不“拔屁股”了,崭新的棉坐垫铺满每个座位,乘坐起来既舒适又保暖。
给乘客买坐垫的是当时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高一四班学生李诗,她把自己一年的压岁钱捐出来,购买了600个坐垫,安放在20台149路公交车的每一个座位上。这个正值花季的女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李诗平时住校,周末放假,她和妈妈外出时坐了一次家附近的149路公交车。当天沈城降温,还赶上了雨雪天气,坐在公交车座位上的李诗感觉小屁股凉凉的。“这要是到了数九寒冬,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坐公交车,得多冷啊!”回到学校以后,李诗给爸爸打去电话:“我想拿压岁钱买一些坐垫铺在公交车座椅上,这样大家坐车时就不会冷了。”当女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表示全力支持。经过一个周末的忙碌,李诗和爸爸终于定做好了600个爱心坐垫。
经过媒体宣传报道,李诗的行为感动了沈阳人。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爱心社团开展活动,号召全校同学节省一周零用钱购买了1400个爱心坐垫。岐山一校一年七班全班同学捐款,购买爱心坐垫赠送给公交车。北塔腰鼓队32位大娘亲手缝制61个坐垫送给公交车;“最敬业送奶工”王秀珍手缝50个坐垫献爱心……一个小女孩的善举点燃沈阳的冬天,公益爱心人手相传,一个微不足道的坐垫,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大爱,正能量温暖了所有沈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