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资助别人,不求任何回报。我不希望他感恩我,但希望他感恩社会。如果没有感恩之心,我心里也不好受。真碰到这种不懂感恩的人,也许就中断资助了。
——郭明义
无私助人,也要有点“私心”,这份“私心”便是理智。助人之前,有必要判断什么样的困难值得帮助,什么样的人值得帮助。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孤儿,生活困难,人已成年,却很懒惰,他把民政部门的资助当成自己的经济来源,隔三差五就跑来要资助。他在大学唯一一次勤工俭学,赚到钱后为自己买了一部手机。学校放暑假,他不出去打工赚钱,而是选择继续向政府和媒体寻求资助。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他甚至向民政部门编造自己的考试成绩。
如果我们资助这样的人,无疑就助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对那些真正困难却耻于求助的人造成不公。助人为乐,首先应该擦亮我们的眼睛,让爱在理智中传递。
郭明义成了全国道德模范之后,烦恼也随之而来,有人通过别人找到他,希望他帮忙搞一台电脑,有人让他帮助把单位会议室的桌椅搬到自己家,有的社区搞建设缺建筑材料,也找到郭明义,让他帮忙弄几车砖头。更可笑的是,有个孩子给他写了一封求援信,心中大吐苦水,表示暑假快要到了,他想参加夏令营,需要六七百块钱,希望郭明义帮忙解决。
类似这种“不合理”的请求,郭明义感到无奈,他仅仅是个普通人,不是提款机,一些人无止境的求助让他觉得很为难。类似郭明义这种无奈,现在这个社会上不算少数。2013年3月,民政部表示,我国低保工作误差率4%,确实存在着少量的“关系保”、“人情保”、“错保”和“骗保”现象。现实生活中,有人拿着低保开豪车,有人领完低保就去买高档烟酒,还有个别官员利用政策漏洞,大量占用本该属于中低收入群体使用的经济适用房,事情败露,成了人人喊打的“房爷”、“房姐”。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一名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是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给他送些食物去。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悉起来,再到饿了的时候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是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并再三叮嘱弟子慢些给他送去。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物,如今却总在故意拖延呢?”大师微微地笑着说:“以前他是想吃东西,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是要东西吃,我们再给他送去,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为了达到助人的目的,避免“好心办坏事”,我们应该把握好助人的分寸和尺度,成全而不迁就!
不徇私情的老民警
现年62岁的李栓良,退休前曾是沈阳市公安系统唯一警监级普通民警。多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地工作在交通管理第一线。
工作中,李栓良坚持自己的独特方法,那就是“文明执法,有情操作”。对每一个交通违法行为,他都严厉地批评、教育,同时用他那种特有的“执法方式”去感染每一个人。从1971年当交警到2010年8月29日退休,从警近40年,李栓良没有一起群众投诉。
坚持原则、不讲情面是交警规范执法的重要部分。老李虽然不爱开罚单,但也有严厉的一面。一次,一位民警的弟弟驾驶出租车违规停车上客,被老李截住了。还没等老李说话,驾驶员就说:“李哥,我是小张的弟弟,关照一回。”可老李坚持原则,还是对驾驶员进行了处罚。
一次,一位农民骑着三轮车硬闯红灯,被李栓良拦了下来。礼毕,“干啥这么急?”“对不起,我赶着去市场卖菜,怕来不及了。”“赚钱也不能不要命啊!”“家里困难,赚俩钱不容易。”李栓良拍拍他的肩膀:“老弟,下次得注意呀。”最后,违章的农民是哭着走的——不是被罚哭的,不但没罚,兜里还多了李栓良硬塞的200元钱。
2010年8月27日,这天是李栓良的生日。6时26分,老李和往常一样,提前半个多小时,冒雨站上熟悉的泰山岗——这是老李在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行车道上,许多司机特意摇下车窗,喊上一嗓子:老李,生日快乐!上百名市民自发地聚集在马路边,他们的手中或提着花篮或捧着蛋糕或打着横幅……等着给老李过生日。站在路中间的李栓良依旧忙碌,他的脸上,汗水、雨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
“将青春奉献给我最热爱的一线岗台,给过往行人营造永恒的安全岛。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更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李栓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