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应用
学会做“潜龙”
1.难得糊涂
“韬光养晦”就是反对尽显自己的聪明,自己的存在。用句俗话解释就是难得糊涂。糊涂难求,尤其是糊涂的得体,糊涂的逼真更是难求。糊涂是长时间逐渐累积的生活大智慧,不是小聪明之人能够做到的。有的人喜欢事事较真,遇到一些小问题就马上针锋相对,久而久之就让周围的人觉得反感,渐渐就会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有的人喜欢表现自己,出尽风头,久而久之就让人觉得肤浅,渐渐的君子不支持、小人特嫉妒。
2.厚积薄发
潜龙、伏龙指的是有德才的君子知道时运不济暂时不显露自己。用于工作中,就是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与自身才干的关系。有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得到了老板器重,让他与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平起平坐,他一时头脑发热,于是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不分轻重缓急地提出修改方案,结果一些改革想法和措施触及老员工的利益,他的能力的显现也遭到老员工的排斥和新员工的嫉妒,最后他充当了这场变革中的牺牲品,只身黯然离厂。这个年轻人的失败与他本人不懂得收敛锋芒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他在周围气候还不成熟、自己的根基还不稳定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和人气,在恰当时机再采取行动,结局就两样了。
3.甘居人下
伏龙也罢、韬光也好,都有谦卑处事,甘居人下的意思。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有些自恃颇高的人总觉得自己久居人下、怀才不遇,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气势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尽管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也有一定的才能,却因为不懂得做“潜龙”而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甚至在忧愤抱怨中一生碌碌无为。
一、韬光养晦
1.卦图
2.卦名通解
“韬光养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成语。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宣宗纪》:“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溯源而上,它出自《易经》第三十六卦,明夷卦,明夷卦上三爻为坤卦为地,代表平地;下三爻为离卦为火,代表太阳。这个卦象就是太阳沉没于地下,寓意光明不显,所以,命名为“明夷”(“夷”是创伤、夷平的意思)。就人事而论,坤卦代表普通百姓,离卦代表有才德的君子。这个卦象就是君子把自己的才德,自己的过人之处隐藏起来,看起来和普通百姓一样。
这个卦是吉是凶呢?首先这个卦是不利的,才能不得施展嘛,英雄时运不济。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卦还有吉利的一面。上卦为坤为地,代表阴浊之气,是向下运动的,而下卦离卦为火,代表清阳之气,是向上燃烧的。
这样阴阳相合,上下相通,从周易的观点看,不利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明夷卦的卦辞说:“利艰贞”,就是在艰难中不要放弃,坚守正道,最终吉利。
3.经典案例:煮酒论英雄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刘备兵败投奔曹操,曹操多疑,曹操手下谋士也认为刘备是枭雄,应该杀掉。为防止被曹操谋害,刘备就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劝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回答说:“这点二弟暂时不能理解。”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是否有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4.易理启示
政治抱负一直未得施展的刘备,遭遇惨败后不得以投靠曹操,做权宜之计。众多因才丧命的例子告诉他:锋芒毕露绝不是跟对方打交道的最好选择。于是他处处小心谨慎,对时局表现得漠不关心,以期麻痹曹操多疑的神经,终于使自己处于人生谷底的几年得以平安度过,这得益于刘备的韬光养晦,这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正是基于这样的智慧,在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岁月里,刘备的生命得以保全。在几年养精蓄锐的基础上,刘备终于离开曹操,迅速召集旧部,重整军威。
二、伏龙凤雏
1.卦图
2.卦名通解
伏龙凤雏这个成语,大家比较熟悉。它出自史学家裴松之先生的《〈三国志〉注》:“德操(注:司马徽,诸葛亮的老师,又称为水镜先生)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注:庞统字士元)也。’”《三国演义》:“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个成语指隐居待时的贤者或还没有施展宏图抱负的君子。伏龙,即潜伏之龙,即潜龙。“潜龙”则直接出自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初爻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乾卦,上卦和下卦都是三个阳爻,三个阳爻就是乾卦,即乾上乾下,也就是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没有一个阴爻,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名字:王重阳(全真教创始人)。
阳爻代表一切积极的、向上的、运动的东西。周易作者在为乾卦注释时用了“龙”来做比喻。六个阳爻就是六条龙。
虽然都是龙,但位置不同,龙所能发挥的功用自然不同,最好的就是位于九五爻位置的“飞龙”,所谓“飞龙在天”,指一个人正处在如日中天的巅峰状态;最上面的有些过了,叫“亢龙”,所谓“亢龙有悔”,指一个人风光出尽,开始向下坡路走了;最下面的就是“潜龙”,位置不好,潜伏之龙嘛。既然是潜伏的状态,就不可能发挥大的作用。但龙终非池中之物,潜伏只是暂时一个阶段的特定状态而已,将来必有腾飞之日,目前潜伏,只是积聚力量,待时而动。
3.经典案例:诸葛亮躬耕陇亩
诸葛亮(181-234)幼年丧父,和叔叔诸葛玄一起生活。诸葛玄在刘表处做官。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却并不急于推销自己。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约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经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终成三国鼎足之势。
4.易理启示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火纷繁,民不聊生,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卧龙先生并没有向急需用人的军阀们自荐,而是躬耕陇亩,治学修身,同名士纵论时事。置身局外的视角,客观缜密的分析,精辟独到的论断让诸葛亮不出仕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急功近利只会利令智昏,淡泊名利才是成功的法宝。有了这段隐逸生活的积累,终遇明主之后,他才能以一篇《隆中对》让对方心悦诚服,既而奠定了蜀汉三分天下的理论基础,就此展开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试想假使卧龙先生小有才名就即刻投到哪位将军的麾下,那么将军无非多了一名纸上谈兵的清客,世间却少了一位指点江山、心忧天下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