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14276200000007

第7章 当你事业初成的时候

易理应用

在名利前止步在诱惑前静心

成功令人喜悦,每个人都渴望更大的成功。一个人能成功多久?这取决于一个人在成功面前的态度。

1.不断提升自己。“山不厌其高,水不厌其深”,源于《周易》中“艮卦”和“兑卦”的这两个成语提示我们: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们可能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那点成就顶多算“山腰”,还远不是“山顶”。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离那些“高山仰止”的大师还很远。我们应该不断激励自己,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攀高山。

2.定下心来,抵制名利的诱惑。“艮卦”代表高山,高山冷峻;“兑卦”代表大泽,大泽深广,《周易》中的这两个卦告诉我们,前路漫漫,充满了危险。一旦卷入其中,就难以自拔。它启示我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动固然能够建功立业,但一味前行也可能事与愿违。很多古圣先哲论述了“静”的妙处和“止”的功用。我们也应该逐渐学会静下心来,止住妄想,修养身心,在名利面前止步,在诱惑面前静心,安稳如山。果能如此,我们的人生可能会有另一番境界。

3.利己的同时,做利人之事。水泽湿地,滋养了它周围的生命,反过来说,周围大量植被的存在也维护着那一方“水泽”,这个图景是美丽的,充满了生机。也给我们这样的提示: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共生共存的。我们自己的成长固然重要,我们的成就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我们成就了他人,同时他人也成就了我们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团体远远胜过成就一个人。和谐团体带来的喜悦远远超过一个人成功带来的幸福。我们可能没有能力修建大工程,普济天下苍生,但我们可以从周遭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入手,为别人的幸福略尽绵薄。

4.有长远眼光,为后来者着想。“高山仰止、泽被后世”,都启示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看得更远些。很多领导干部都喜欢政绩工程,只考虑在任期间是否有看得很辉煌的成果,于是好大喜功者有之,杀鸡取卵者有之。但是,他们成功了,继续向上走之后,留给继任者的只能是一个花架子、烂摊子。于是很多继任者无奈再继续前任的手段。历史是公正的,这样的领导干部口碑会怎样呢?他的成功能走多远呢?他所谓的“政绩”又能经得起多久的推敲呢?

一、高山仰止

1.卦图

2.卦名通解

“高山仰止”这个成语比较常见。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述这句话用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向上追溯,高山,源于《周易》的“艮卦”,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高山之象不言自明。“艮”象征山,山高峻清冷,令人心静、念止,所以又代表不动、静止。它是《周易》第五十二卦,排在“震卦”之后,与“震卦”相反。剧烈的运动过后,必然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静止如山。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于庭,不见其人,无咎”。卦辞中“艮”与“行”是相对的,“艮”是站在那里观看;行是走到里面去看。卦辞翻译过来就是,“站在他的背后,看不到他的整体,走入里面的庭院也看不到他的全貌”。就人事而论,寓意一个人学问博大精深或品行高尚难以超越,正是“高山仰止”之象。

3.经典案例:卓别林激流勇进打造《大独裁者》

卓别林(1889-1977)是中国观众熟知的世界级的电影明星、艺术大师,其成就可谓“高山仰止”。他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4年,他在影片《阵雨之间》中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一举成名。当时的电影还没有声响,被称为“默片”。默片时代的夏尔洛,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蹬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形象成为经典。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其后的不少艺人都以模仿卓别林的艺术形象为荣。之后,卓别林出品了《移民者》《安乐街》《巴黎的女人》《淘金者》《大马戏团》等多部影片,多次获奖。

1926年,第一部使用对白的电影《爵士歌王》诞生,标志着有声片时代的降临。有声电影诞生后,默片时代的明星们纷纷登场,但由于有声电影技术尚不成熟,那些明星们陆续被淘汰。与此相对应,卓别林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技艺继续延续着默片的生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声电影技术逐渐成熟,那些默片时代的明星却大多不敢再尝试,时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独裁言论甚嚣尘上。韬光养晦十余年的卓别林终于决定拍摄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他在片中分别扮演犹太理发师和希特勒,将矛头直接指向纳粹,展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影片不出意外地获得巨大成功。

4.易理启示

卓别林是默片时期最具才能和影响最大的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大萧条时期,永保乐观心态的银幕形象夏尔洛陪同处在失业窘境中的人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有声片席卷而来的时候,拥有显赫声望、等身著作和不尽财富的卓别林完全可以像无数默片大师一样全身而退,选择在喧嚣的镁光灯外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

但他并不甘心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接受后来人对他像对文物般的仰慕,而是激流勇进,以一部惊世骇俗的有声片《大独裁者》彰显一位艺术家的操守和人道精神。从童年生活的苦难中一路走来,跻身电影界,成为“默片时代”的艺术大家,之后勇于挑战自我,再度成为有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本人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难以估量。

二、泽被后世

1.卦图

2.卦名通解

“泽被后世”这个成语,大家也不陌生。泽:恩泽,恩惠;被:通“披”,覆盖的意思。意思是:恩惠遍及到后代的子孙人民。它出自于《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意思是“有了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不能被后世效法,不算是对先王之道的实践”。往上追溯,“泽被后世”的“泽”就是周易中的“兑卦”,这个卦为同卦相叠(兑下兑上)。兑为泽,两兑相叠,有两泽相连,两水交流,大泽之象跃然纸上。水生养万物,是生命之源,泽就是湿地,能给周围的世界带来勃勃生机。所以“兑”通“悦、说”,代表喜悦。独吟为谣而众咏为歌!“独乐不如众乐”。就人事而论,寓意具有刚健之德的君子,以柔和的姿态,以团结协和为愿望,以利人利物的心态,做一些对百姓,对后世子孙有利的事情。正是“泽被后世”之象。

3.经典案例:李冰修筑“都江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这种状况是由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战国末期秦昭王为改变这种状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被举荐为蜀地郡守。李冰上任后,决心根治岷江水患,他在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都江堰工程完成后,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农业产量大增,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所以《史记》在评论都江堰工程时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从当时的功效看,这个工程的巨大作用主要是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它的功用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四川成了灾荒年月大家逃难的主要去处,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功用,2008年,这个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工程更经受住了汶川大地震破坏,几处重要设施均无大碍。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4.易理启示

一位隐居岷峨的世外高人,看淡功名、不慕利禄,原本过着梅妻鹤子、自得其乐的生活。但苦于水患连年、民不聊生,通晓天文地理的李冰安能对饿殍遍野、灾民流离的惨景坐视不理。遂出仕任蜀郡郡守,治理水患、造福一方。

斗转星移、朝代更替,昔日的穷山恶水早已变成如今五谷丰登的“天府之国”,历经岁月涤荡的都江堰也已成了天府之国的必游之地。为百姓真正造福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祭奠李冰父子的庙宇)从古至今香火鼎盛。伏龙观侧,安澜桥旁,二王庙里的李冰父子可以终日远眺自己的千秋功业。而两千年来缭绕不断的香火也在诉说,受到福荫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