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特别长于刻画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能从画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类画最有代表性的是《历代帝王图卷》。这一画卷共包含了13个帝王的肖像,有前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情、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这些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画家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画家对于他们的评价。据过去史书的记载,魏文帝曹丕是博闻强识、才艺兼备的;晋武帝司马炎是深沉、有度量,而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事业;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粗野强梁,没有文化,然而是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人,他从叔父手中夺回了政权,进一步统一了整个北方;隋文帝杨坚是一个有名的,表面上平和,而心中有计谋多猜忌的人;隋炀帝杨广,据史书上说是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空想、好享受;陈文帝陈衍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阎立本以精湛的手法将这些帝王的性格特征、才学思想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画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表现非常符合,传神逼真。《历代帝王图卷》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阎立本的另一重要作品是《步辇图》。这幅图为绢本,彩色,长38.5厘米,横l29.6厘米,反映了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要求通过与唐公主和亲而永结和好,受到唐太宗赞许的重要事件。作品描绘了唐太宗召见禄东赞的场面:一侧画太宗坐步辇上,前后由众宫女抬护拥随,另一侧画禄东赞在典礼官导引下谒见。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太宗的睿智与喜悦,和禄东赞对太宗的敬仰之情,对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现得真实得体。全图不画背景,手法简洁,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上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盛举,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画的《魏徵进谏图》,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现存传为阎立本作品多为摹本,但从中依然可看到他在绘画上的风格特色。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人名言
不见巫山高高半天起,绝壁千寻尽相似。
君不见巫山磕匝翠屏开,湘江碧水绕山来。
绿树春娇明月峡,红花朝覆白云台。台上朝云无定所,
此中窕窈神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飞,清容出没有光辉。
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荆王梦。荆王梦里爱秾华,
枕席初开红帐遮。可怜欲晓啼猿处,说道巫山是妾家。
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百代画圣
吴道子(680—759年 ),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画史尊称吴生,被奉为“画圣”和民间画工的“祖师”。
吴道子生于唐朝开元年间。他是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年幼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当时擅长草书的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吴道子学书法没有显著的成绩,乃改而学画,未及20岁就显露出了绘画天才。
吴道子在洛阳出名后,被爱好艺术的皇帝唐玄宗得知,于是他下令把吴道子召入宫中。从此这位民间画工便成了宫廷画师。
吴道子初入宫时为供奉,后来被授为“内教博士”,官职在从九品下,任务是教官人习艺,以绘画教学于内廷。他的官职相当于“书学博士”,本由唐中书省文学馆集贤殿书院学士领导,开元末废习艺馆,属内侍省宦官统领,可见地位卑微。
吴道子后来被晋升为“宁王友”。“友”为亲王府的属官,是个闲差事,往往由有才学的名士充当,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曾是“宁王友”。这个官职在“从五品下”,有一定地位。这说明吴道子在宫廷中生活顺利,得到唐玄宗的重视。
吴道子作画与酒密切相关,《历代名画记》卷九讲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他性格豪放,酒能助兴,使其神经大为兴奋,触发他的灵感,所以养成了饮酒作画的习惯,这在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家中,都可找到同调。如张旭,有记载说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甚至以头蘸墨而书,醒来后,自己也不知怎么写的,好像是神来助他了。贺知章也是杜甫名篇《饮中八仙歌》所写的一仙,吴道子曾向张、贺学习书法,酒也使他们沟通、接近。他们性情相近,气势豪放、笔力雄劲是他们书画的共同点。
开元中(约717年),裴曼将军正居母丧,欲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鬼神数壁表其孝心。裴曼为唐时有名将领,他与幽州都督孙性北伐时,为北方少数民族奚人所围,裴舞刀立于马上,四面射来的箭矢皆迎刀而断,奚人大惊而去。他以龙华军使守北平,一日得三十一只虎。裴曼善舞剑,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世称“三绝”。吴道子对裴曼说:“我的画笔久已废弃不用,将军若有意让我作画,请为我舞剑一曲,也许因为剑舞的猛厉可以激发我的画兴。”裴曼立即脱去丧服,着常时衣,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佻若电光下射。又引手执鞘承接之,宝剑透空人鞘,围观数千人无不惊栗欢呼。观了此舞,道子执笔画壁,落笔飒然有风,画出天下之壮观。史载道子生平作画,此次最为得意,同时张旭亦为之书写一壁,见到的人都很庆幸,一天之内竟然见了“三绝”!这个故事为后人所乐道,可见书、画、舞等艺术精神气势相通之处。据载洛阳天宫寺三门,有吴道子所画《除灾患变》可能即是这一活动的成果。
唐朱景玄(吴郡人)在《唐朝名画记》中说,元和初(800年以后几年间)他应举住龙兴寺,听八十岁的尹老说,吴道子在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最后画佛光圈)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纷纷来至,观众如墙,吴道子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人人都说是神在助他,他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记载说“缚栏施钱,帛与之齐”,指拉一条绳拦住,众人往内施舍钱帛,竟然多得与绳子同高了。画师在寺院中画壁,极为平常,唯独吴道子作画,百姓这样哄动,历史上少见。
吴道子在寺院所作壁画中,最为著名的是《地狱变相图》。“变相”乃是根据经文以图画表现演义故事。地狱变相故事是由佛说盂兰盆经而来,指的是“目连救母”传说,现存的敦煌变文中有五份目连救母变文,有一份还有图说,可见这一故事在唐代流行。说的是目连僧遍历地狱,途经刀山剑树、油釜奈河、阿鼻地狱,受尽艰难,终于救出母亲,在佛教僧侣大力宣传下,轮回地狱思想深人民间,虽是迷信,却也起了一些警世与催人行善作用。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变,从此大唐帝国走向分裂、动乱,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剧烈的变化。当时许多文人、艺术家因之也遭遇到许多不幸与灾难。当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大抢大杀,王孙显贵被屠戮大半,一般百姓更难活命。文人画家中,有的随玄宗逃往四川,有的被安禄山掳到洛阳,有的流浪于异地街头。至于吴道子,后人没有明确记载,也没有关于他活动的消息,总之为躲避搜捕,颠沛流离,隐姓埋名,对于一个晚年老人,日子也是够艰难的了。也许他又回到老家乡下去了,这从他故乡至今还有其子孙,后代绵延一直不断可以证实。
安史之乱后,吴道子也不见有所活动,《历代名画记》只记载了他的一件事。那是乾元初年(758年)他已70多岁,在长安庄严寺见到弟子卢楞伽所画的三门,评论道:“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及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意思说他的画笔力,平日赶不上我,如今画得与我相似,可见他精力尽用于此了。果然不久卢楞伽即力竭而亡了。杜甫在《存殁口号》中写道:“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说的是郑虔已死,他的绘画也没入长夜,善画丹青的曹霸已是白头老朽了。一代画圣,随着大唐王朝走向内忧外患交迫的衰落期,也寂然逝去。
据历史记载,吴道子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 《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 》等摹本,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名人名言
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
颜真卿:开创颜体的书法宗师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朝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大书法家。
颜真卿3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26岁时他中了进士,擢升制科,顺利踏上仕途。750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在此期间,御史吉温出于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璟之子),颜真卿于是上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便把他当成异己加以排斥,753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谋反初露苗头时,颜真卿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世事的假象。755年,安禄山谋反,河北二十四郡除了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守备很好外,其他城均失守。
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756年,颜真卿又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为肃宗,颜真卿因抵抗叛军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人称之为“颜鲁公”。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少墨,他就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要求张旭传授他书法秘诀。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勤学苦练,二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此外没有别的什么诀窍。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颜真卿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形成的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字。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他的“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不仅才艺超群,而且品德高洁,有着中国文人所特有的高风亮节的操守。他秉性正直,刚直不阿,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气节高尚闻名于当时。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转向衰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即位,为德宗,但实权却被宰相卢杞把持。卢杞一直对颜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782年,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却引发了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朝廷进攻,朝野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欲借机铲除颜真卿,于是向德宗推荐年老的颜真卿到叛军营中去做劝导。颜真卿来到李希烈军中,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叛军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但颜真卿却面不改色,大义凛然,对叛军严词斥责。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士兵监视着。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逼颜真卿投降,想尽一切办法都没能使颜真卿屈服。785年8月23日,颜真卿遇害,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书法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名人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柳公权:遒劲柳骨书法大家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柳体”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