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少年中国主义虽然已是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但是仍然没有具体化,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成分,然而,***的少年中国主义又充满了进取的精神,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又受现实政治形势的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一切使***不断抛弃其思想中消极的、浪漫的、空想的成分,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者。
1926年3月,***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等80余人。***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牺牲后,1933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的纪念馆。1983年10月,***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名人名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知识是引导人生的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会变质。
陈独秀:特立独行的民主斗士
陈独秀(1879—1942年),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发表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1925年到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中,陈独秀多次反对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退出国民党,引起党内外轰动。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独秀被撤销总书记职务。
其后,陈独秀在苦闷中反思,开始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同时也反对盲目向农村发展力量,而主张以国民会议为中心,主张从民权民主斗争开始重新聚集力量。1929年11月,因为中东路事件,共产国际远东局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组织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对此,中共中央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他们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并在8月1日“反帝日”举行示威,而且争取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对于中共中央的做法,陈独秀专门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评,主张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拥护苏联”“于我们不利”,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192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议将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
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后,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机会主义领导层。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7年,在上海淞沪会战中,他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此时的陈独秀已偏离了托派纲领,并遭到多数中国托派的反对,但仍与托派组织保持关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汉的形势越来越不乐观,陈独秀决定举家迁往重庆,由此开始了他凄凉的晚年生活。1938年,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来到重庆,几经辗转,迁居至鹤山坪杨庆余家中。这其中的缘由还是陈独秀对杨庆余祖父杨鲁承所编撰的《皇清经典》感兴趣,而杨庆余正想找个名人来整理祖父的遗著。两下正好合意,于是杨庆余就把陈独秀请到家中来帮助整理文稿,而陈也正好有个落脚之地。
陈独秀晚年生活相当贫困,其主要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济。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享年63岁,6月1日葬于鼎山山麓康庄,1947年由其子陈松年迁回安徽省安庆市重新安葬。
陈独秀死后,《时事新报》、《新民报》发表评论说:“年轻时代的陈独秀,向偶像宣战,一种凌厉之气,不失为一个先驱者。”同时,文章也评价晚年的陈独秀,说他“究竟是一个操守者,因为我们还得到了他身后萧条的消息”。对于陈独秀的个性,恐怕鲁迅的概括更精练:“假如把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陈独秀待人坦诚、耿介固执的鲜明个性。这种个性也造就他成为一个“终身反对派”的悲剧人生。
名人名言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
今世列强并立,皆挟其全国国民之德智力以相角,兴亡之数,不待战争而决。虽有为国献身之烈士,以莫之能救。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因流亡日本时,曾用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世称“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后人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他在国内上不起学,因为他有一个哥哥在夏威夷务农,他才有机会到国外念一点书。虽然他身处异地长时期与祖国分离,但他的思想感情并没有一刻同祖国分开。当离开檀香山回国时,他的思想已很进步,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推翻清朝帝制。在制定一个政治纲领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基础时,他提出了第一个口号:“神圣的权利不是永恒的!”
1895年10月,孙中山准备发动对广州清吏衙门的武装进攻,但遭到了第一次失败。原来打算给革命党人的六百支手枪在船上为清吏截获,他的两位亲密的同志陆皓东、朱贵全遇难,另有七十个同志被捕入狱。清廷下令缉捕孙中山,他逃往夏威夷,以后又到美国、英国及欧洲大陆各处。
43孙中山
一到海外,孙中山立即恢复革命活动。他到处在华侨和留学生中间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就在这一海外活动时期,孙中山根据他当时的理解,制定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工人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1899年,孙中山取道往日本,积极准备第二次起义。起义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不久在惠州发动的,孙中山亲自组织了这次起义,但因军械未能按时运到指定地点,又告失败。
虽然失败了两次,孙中山毫不气馁。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领导了对保皇党的论战,击败了他们的观点。他同时在国外到处奔走,在华侨中为革命活动筹募款项并争取更多的支持。为了发展革命组织,他在1905年到日本。在那里他把兴中会同另外两个反清团体(黄兴和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以及徐锡麟和章炳麟所属的光复会)合并组成了同盟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它的纲领是推翻清廷、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
1907年,孙中山在紧邻中国的越南(当时称作安南,是法国殖民地)设置了领导机关,发动了四次起义。两次是在广东省东部,一次在广东省的西南部,另一次由孙中山亲自领导攻打靠近越南的广西省镇南关(现改名为“友谊关”)。革命军夺取了三座炮台,但援军迟迟不至,又被迫撤退。
1908年,在广东省西南部和云南河口又举行了两次起义,但这些起义又失败了,因为象在其他许多时候一样,完全忽视了革命的政治方面。单纯依靠军事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失败。
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已经历八次失败了。由于清廷屡次要求,法国人把孙中山逐出越南。他到了新加坡,1909年再赴美国筹款。1910年,当他还在美国的时候,他的同志攻打广州但遭到惨重失败。孙中山赶回新加坡后,发现同志们因屡受挫折,意气消沉。他在槟榔屿召集了一次会议,来重新鼓起大家的革命精神和勇气,把斗争继续进行下去,会上并讨论了未来的革命策略。
由于革命经费常感不足,孙中山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筹款。他又去美国,在华侨和留学生中进行宣传和筹款工作。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武昌起义中,占领了武汉三镇。自此以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运动。为全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清廷终于最后被赶下台去,两千年封建专制政体至此告终。
起义军占领武汉之后,孙中山立即回国,当选为首任大总统。但他任职时间很短,因为真正的权力落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人手中。袁世凯是一个大军阀、大官僚,直到清廷退位他一直是清朝的奴才。在保守分子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迫使孙中山辞职,由袁继任。
袁世凯利用总统职权建立起军事独裁,后来居然还想当皇帝。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它的前身即同盟会)被宣布为非法,国会被解散,许多袁的政敌被暗杀。1913年,袁派兵南下,进攻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崛起的军队。孙中山想使这些军队坚持抵抗,但他们都因势单力薄而告失败。孙中山和许多同志避居日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这个新党是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通过这个新党,孙中山在1914年和1916年两次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第二次是他秘密回国亲自领导的。在他的影响下,在上海的海军部队发动了另一次革命起义。正在这时,袁世凯猝毙,其他军阀纷起争夺他的权位。
1917年,孙中山率领起义的海军舰只由上海去广州。他同南方军阀结成联盟,并建立了一个反对北方军阀的政府。被袁世凯宣布解散的国会重新召开,选举孙中山为广州护法政府的大总统。他立即筹划和准备北伐。1921年,北伐军自湘桂出动。1922年,南方军阀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进行叛变,使北伐军的后方受到威胁。1924年,受英国汇丰银行津贴、由买办陈廉伯率领的雇佣军广州“商团”反对广州政府。孙中山领导革命军队打败了敌军。
这时,北方奉直两系军阀交战,自相残杀。孙中山立即动员军队,准备再度北伐。冯玉祥推翻了军阀“总统”曹锟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了邀请,但抵天津不久即告病重。在病床上,他接见了当时占据着北京的军阀段祺瑞的代表。段坚持在北方军阀邀请孙中山参加的圆桌会议上,不谈反帝。孙中山怒不可遏地表示,如果这样,他宁愿回广州,不主持这次“统一”会议。他说,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应该是会议的主要议程。这同他在北上前对英文《粤报》记者谈话中所公开和明确宣布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他在那篇谈话中说,“帝国主义……不仅是我们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而且是我国的反革命中最强有力的因素。”
就在这时,他的肝病越重了,进北京时已不能步行。1925年3月12日,不治之症夺去了孙中山的生命。在逝世之前,他给继承他的革命事业的人留下了遗训。
孙中山的遗训就是他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是他在致力于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他的遗言“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今天听来仍然是正确的。
名人名言
天下为公。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