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431700000068

第68章 巾帼红颜(5)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看见妇女仍然用红肿的手剥棉籽,男人依旧用小竹弓弹棉花,操作起来十分辛苦,生产效率又极低,而且织出来的布还像从前一样粗糙,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并创造出一套扦、弹、纺、织等新的生产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黄道婆还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丝绸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了整丝和织布工艺质量,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这是黄道婆与劳动人民一起,把丝织生产经验运用于棉纺织业,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的又一革新创造。黄道婆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的乌泥泾被,在当时名闻遐迩,行销全国各地。

黄道婆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故乡人民,将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她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迅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经数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当地的棉纺织业达到高峰,织出的棉布一天就有上万匹。松江棉布远销各地,还出口到欧美,深得各个国家人们的赞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从此,内地的衣着用品逐渐以棉布代替了丝麻,棉织业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蕴含着黄道婆这位棉纺织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正是由于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创造,拓展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广阔天地,谱写了纺织科学的崭新篇章,其遗风所及,至今犹存,泽福后人,永垂青史。

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伟大实践和贡献,人民是永志不忘,一首上海地区世代流传的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杰出妇女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把她公葬了,并且还在镇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地方也都先后为她兴建祠堂,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纺织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秋瑾:中国第一位女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秋瑾的少年时代是在福建度过的,她亲眼看到洋人横冲直撞,任意欺凌自己的同胞,感到极大的义愤,产生了习武报国的念头。她放开双足,骑马、舞剑、拳术样样都学,练就了一身强壮的体魄。1902年,秋瑾随丈夫进京赴任,目睹八国联军肆意烧杀掠抢的惨状,怒不可遏,她在长诗《宝刀歌》里提到:“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竭力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作武器,救亡图存,向封建王朝展开斗争。秋瑾也萌发了东渡日本,到异国去学习救国本领的念头。在吴芝瑛等志同道合的女友资助下,秋瑾变卖了身边所剩的零星首饰,东渡日本去学习救国本领。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与爱国学生一起共同组织了“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妇女爱国组织。1905年,秋瑾经黄兴介绍,得与孙中山会面,很快加入了同盟会,被推举为浙江主盟人。

45秋瑾

1905年秋瑾回国,转到上海,以“蠡城学社”为名,作为革命活动机关,开展秘密活动。一次她在陈伯平家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声震屋瓦,陈伯平的眼睛、秋瑾的手臂都被炸伤,机关遭巡捕房封闭。在积极联络同志准备武装起义的同时,秋瑾还大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鼓励妇女参加民主革命斗争,于1907年一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月刊。她把妇女解放斗争和反对清朝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提出“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号召妇女从十八层地狱底下爬出来,和男子并肩战斗。

1907年,秋瑾接受绍兴大通学堂师生邀请主持该校校务。大通学堂是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徐锡麟等于1905年创办的,浙江一带革命党人以此为据点,秘密培养干部,学习军事,为武装起义积蓄力量。秋瑾主持大通学堂校务期间,设立体育会,先后招集浙江各地会党头领学习兵操。秋瑾经常身穿男子体操服,骑马带领学生到野外打靶,练习射击技术。她以大通学堂为中枢,频繁往来于沪杭之间,积极策划武装起义。大家公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为协领,把各地会党编成八个军、对军服、旗帜、铃记、行令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并具体部署了行军路线,决定7月6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由徐锡麟、秋瑾分别指挥安徽、浙江两处义军同时举事。

但是在临近起义的关键时刻,由于组织不严,走漏了风声。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事,亲手刺杀巡抚恩铭,受伤被俘,壮烈牺牲。安庆起义失败后,官府如临大敌,形势急转直下,原定计划已无法实施。上海革命党人得知大通学堂已暴露,派人通知秋瑾迅即离绍赴沪,她毅然留在大通学堂,带领学生从容埋藏、转移枪械,焚毁文书、信件。7月13日下午,清兵将大通学堂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烈的枪战,秋瑾被俘。敌人对秋瑾严刑拷打,百般逼供,秋瑾始终“坚不吐实”,大义凛然地回答:“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绍兴知府贵福见秋瑾宁死不屈,唯恐光复军攻打绍兴、营救秋瑾,便于7月15日凌晨在古轩亭口刑场将秋瑾杀害。就义前,秋瑾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了她痛惜革命失败,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虑的悲愤心情。

秋瑾的殉难,在全国各地激起强烈反响,整个社会舆论深切同情秋瑾和她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愤怒谴责清政府的残暴罪行。秋瑾用自己的生命促进更多的群众觉醒,更加激起人们对清王朝的仇恨与反抗。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浙江革命党人起兵响应,很快在全省十一个府推翻了清朝政权,其中大部分革命党人都是秋瑾生前的同志和部下。秋瑾的战友王金发带头攻克浙江巡抚衙门,旋即率兵光复秋瑾的故乡绍兴。另一位秋瑾亲自发展加入光复会的宁波义军领导人叶颂清,他在谈到浙江各地起义很快获得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推原所自,吾浙实由秋瑾倡之,联合之,故组织颇为完善。”

秋瑾是中国历史上为民主革命捐躯流血的第一位女革命家,她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为革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言,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论和永久缅怀。吴玉章称赞她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1912年12月,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曾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名人名言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一腔热血勤珍重,死去犹能化碧涛。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世方英杰。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宋庆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宋庆龄(1893—1981年),祖籍海南省文昌县,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誉为“国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20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宋庆龄于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父亲宋耀如,原名韩教准,早年漂泊美国,中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的宋庆龄与妹妹宋美龄一道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宋庆龄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归国途中经过日本,拜会了她早已崇敬的孙中山先生。随后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46宋庆龄与孙中山合照

1922年6月16日,广东军阀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北伐而叛变革命。叛军炮轰孙中山住邸大元帅府,情势万分危急,孙中山请宋庆龄先行撤离,宋庆龄临危不惧,坚定地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让孙中山先安全撤离。后来,革命军及时增援,打退了陈炯明的进攻,孙中山才与宋庆龄于次日于永丰舰(中山舰)会合。

此后,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与共产党人***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宁派来的特使进行多次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磋商国共合作,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年底,宋庆龄随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和平统一全国犯难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日夜守候在病榻旁。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坚决维护、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亲手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五卅”惨案发生后,她极为愤慨,呼吁“凡中国国民皆当负此救国重任”,继续同共产党紧密合作支持北伐。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准备迁都,宋庆龄与先遣人员一同抵达武汉。

1927年上半年,正当大革命蓬勃高涨的时刻,国民党内的右派势力背叛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反对“三大政策”,结成“宁汉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对此,宋庆龄义愤填膺,毅然发表了《为抗议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与“宁汉合流者”决裂。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当时她虽然不在南昌,但仍然与周恩来等25人组成革命委员会并被推选为7人主席团成员。继而为了进一步探求革命道路,实现孙中山的遗愿,赴苏联访问。在苏联,她受到了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这一时期,宋庆龄积极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反帝活动,1927年12月和1929年8月,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名誉主席,之后又成为世界反***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再度从西欧回国,无情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宋庆龄高度评价十九路军抗日将士的爱国行动。 1932年12月,宋庆龄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她以自己的崇高威望,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斗争,营救了许德珩、罗登贤、邓中夏、邹韬奋、陈赓、廖承志、丁玲和救国会的“七君子”等一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在鲁迅先生病重时,宋庆龄给他写信说:“你的生命并不只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了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1933年9月,宋庆龄在上海领导召开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宣传抗战真实情况,并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支援抗战。许多物资是通过她的精心安排,运往抗日根据地。她团结和组织国际友人和国际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记者和医生都是经她安排进入解放区的,其中白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