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对美出口轿车自主限制协议生效。日本各汽车厂家开始着眼于在美国设立生产据点,目的是为了不失去美国汽车市场,同时也出于担心那些对燃耗性能优越的小型车有着特别钟爱的美国消费者会因此受到选择上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丰田决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生产,这样可以向美国汽车厂家转让小型轿车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创造出一些就业机会。1983年,为了与本田的雅阁系列轿车在北美市场上争夺,丰田推出了佳美(CAMRY)车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了最受欢迎的车型。
常言道,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同样,最困难的时候也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时候。聪明的企业家一定要保持积极心态,要在普遍寒冷的严冬里,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195.置身危机当磨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禁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顺境和逆境都是命运的安排,只有坦然去面对,才是最好的方式。把“置身绝境”看成是锻炼自己的珍贵机会。明白这点,那么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就能勇气百倍地承受,迎接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涌出新的智慧,转祸为福。
毕业于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西安陆军学院的孙广信曾任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教官。1989年转业后,孙广信创办乌鲁木齐广汇工贸实业有限公司。现任新疆广汇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新疆广汇石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孙广信身上你仍可感受到他身上军人的正气和部队军官的睿智。他曾说:“对军人来说,没有拿不下来的山头,没有不敢啃的硬骨头。作战时只有攻其最弱,才会取得胜利。无论商场还是战场都是一样。”从军10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孙广信坦承这种理念成为贯穿他今后企业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在军旅生涯中他养成了军人的干练气质和坚韧作风。
想起自己的创业史,孙广信感慨万千:“我的将军梦没有实现,我抱怨过、失落过,可是我在商场上的成功却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10年军人生活。”孙广信认为,他的成功并不是靠运气,他说过,自古以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有一份努力给一份回报。
1990年初,孙广信刚刚在新疆办起企业,还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那时候新疆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不能和民营企业打交道,孙广信发誓:“我一定要用三年的时间,让新疆接纳我。”在这样的信念下,孙广信很快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大漠里的第一桶金。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不是社会的幸运儿,但是,不幸的生活促使他成为了一个永远的抗争者。9岁起,家道中落的松下幸之助就去大阪做一名小伙计。22岁那年,他诚实的品格和上乘的服务赢得了公司的信任,于是他被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检察员。
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咳的痰中带血,这使他非常惊恐,由于这种奇怪的家族病史,松下幸之助的家人已经有9位在30岁前就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只能边工作边治疗,这也使他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之心面对疾病,调动肌体自身的免疫力与病魔斗争,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最终形成了一套与疾病作斗争的好办法。这样持续了一年,他的身体也变得结实起来,内心也越来越坚强,这种心态也影响了他的一生。由于患病一年来的苦苦思索,加上改良插座的愿望没有得到公司的采用,使松下幸之助下决心辞去公司的工作,开始独立经营插座生意。
松下电器公司并非是一个一夜之间成功的公司,创业之初,正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物价飞涨,而幸之助手里的所有资金还不到100日元。公司成立后,最初的产品是插座和灯头,然而产品遇到棘手的销售问题,工厂竟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同事们相继离去,使幸之助的境况变得很糟糕,当时的困难可以想象。
但松下幸之助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创业的必然经历,他相信: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他对自己说:“再下点儿工夫总会成功的!我已有更接近成功的把握了。”工夫不负有心人,生意逐渐有了转机,当6年后他拿出第一个像样的行车前灯时,公司才慢慢走出了困境。然而,走出困境的松下电器公司所面对的并不是风景美好的坦途,而是一系列坎坷困窘的开始。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电器销量锐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日本经济走上了畸形,松下幸之助变得一贫如洗,他所有的却是高达1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为抗议把公司定为财阀,幸之助不下50次地去美军司令部进行交涉,其中的苦楚自不必言。
在94岁高龄时,幸之助说过:“你只要有一颗谦虚和开放的心,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任何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逆境或顺境,坦然的处世态度往往会使人更加聪明。”他用他的成功向人们表明,一个人只有从心理上、道德上成长起来时,他才可以长寿。
总之,不论处境如何,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坚韧、执著,以坦然态度处世,这才是最正确的。如果你看到你前面有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
196.未雨绸缪,及早准备冬粮
马云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现场的演讲中说:“我把繁荣称为夏天,夏天要少运动、多思考、多静养。繁荣延续那么长,意味着冬天很快就来了。所以,我特别担心现在的繁荣。在繁荣时期或者说是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准备冬天的来临。
正如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所说:“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那些看得到危险的企业,往往能够将危机转为自己发展的有利机会,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华为2000年新世纪伊始,在“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寒流还未侵袭中国,国内通信业增长速度仍以20%以上的时候;当华为2000年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他在一次公司内部讲话中颇有感触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受推崇。
当然,“华为的冬天”实际上并非只是华为公司的冬天。正如在《华为的冬天》最后,任正非指点江山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两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那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
“华为的冬天”带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启示——最危险的情况是你意识不到危险。繁荣延续时间长,意味着冬天要来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危机总会不知不觉地到来,因此,企业家不得不预先做好准备。怎样做准备呢?那就是时刻树立危机观念,对企业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危机观念,就好像一个人闭着眼睛开车一样,早晚会出事。
在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领导者。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最关心的不是企业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而是在不停地积极思考企业离危机到底还有多远,探索企业面临那种处境时的处理方法。
为了达到强化员工危机意识的目的,任正非甚至将这一点作为一项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在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条内容: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华为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尤其是有些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只看到自身的快速强大,而忽略了自己处在商海洪流中可能面临的危机。金融危机、产品安全危机、品牌信任危机、人事动荡危机……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无处不在,如果不懂得以危机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企业难逃失败的宿命。
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都是注重危机意识的企业。比如海尔集团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为生存理念;小天鹅公司实行的“末日管理”战略,坚守“企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的理念;还有已经成为“全球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其创始人李彦宏却始终在公司上下传达“百度离灭亡只有30天”的警示……这些强大的企业无时不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在各方面注重防患于未然,使企业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各个企业间更新、淘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呈现出了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当一些原先名气非常大的企业逐渐衰败之际,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却如日中天,光彩耀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一场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的残酷竞赛。危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如果你不积极进取,不能认识到当前惨烈的竞争形势,那么你注定要被淘汰。
企业营造“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通过对危机具有正确的认识与防范,让危机也能成为激励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向员工灌输危机观念,让他们明白企业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由此可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员工们在危机来临时的防范能力,更能激励他们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
激励专家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地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
①向员工灌输企业前途危机意识。管理者不断告诉员工,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都只是历史,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企业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要想规避这种危险,道理只有一条,那就是全体员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加强大,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②向员工个人灌输他们的个人前途危机。企业的危机和员工的危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所有员工都要树立“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无论是公司领导班子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③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自我竞争(技能)、自我淘汰(产品)。
197.说不尽的“年薪门”
2008年3月28日,一份签有1 055位车主名字的联名信通过邮政快递,递交给了中国保监会。联名信指出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过多地分摊了交强险份额,请求保监会对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公司高管的千万元年薪进行调查。
随后,平安集团针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公司相关财务报告均经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并且严格按照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核算。另外,平安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也宣称,平安的薪酬激励制度由董事会聘请国际的独立薪酬顾问,根据国际、国内的薪酬水平、公司利润及业绩的增长确定,经董事会薪酬委员会考虑及建议,并由股东大会审议及批准。
虽然,平安公司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可是,人们对于平安高管的高年薪仍然议论纷纷,不少人开始质疑平安高管的高薪水的来源,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该不该拿如此高的年薪。
2008年的中国平安可谓流年不利:年初的再融资风波、“高薪门”,到金融危机中富通投资的巨亏,昔日的这个资本市场宠儿业绩重挫。此前,投行界人士普遍猜测马明哲薪酬将会下降50%以上,主要依据在于平安的薪酬体制是与绩效高度挂钩。在高管薪酬中占80%的业绩奖金及期权兑现可能受到影响。
富通投资的惨重损失使马明哲深感痛心,平安公司高管曾经就这件事连开了几天的闭门会议来反思。反思过后,马明哲更是作出了一个反差极大的决定,那就是“零年薪”。显然,挨了一年骂的马明哲渴望以分文不取的方式表达与员工同舟共济的决心,而金融危机下公司业绩不佳,以及巨额的亏损也是促使他做出这项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