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大壮适形
14394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建筑不仅是避雨、御寒的物质对象,而且是呈现人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被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建筑,又被称为是各民族用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史书”,是各民族以各种建筑手段创造的“凝固的乐章”。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建筑体系至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不仅保持了与欧洲建筑的平行发展,而且在保持自身营造观念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保持了自身构造或结构特征的独立性和系统性;而且中国建筑对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在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开始为欧洲所认识,对整个西方建筑开始产生实际的影响。当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期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归根到底,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营造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滋生出来的。所以,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不仅是其营造观念的具体实现,也是中国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是指从中国建筑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中,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欧洲式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中西建筑的发展史上,就建筑的结构形态而言,先秦(夏、商、周三代)和古希腊应分别是中西建筑以后发展的起点,将这两类基本同时期的建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都是以梁柱结构为基本的结构方式,但采用的材料不同,中国是木材,古希腊是石材;两者的住宅都表现为对“院”这种外封闭而内开放形式的追求;两者都把建筑作为二度空间(立面的绘画性)或三度空间(立体的雕刻性)的艺术,注重建筑外观造型的形式美表现。但从此以后,中国建筑走向了外部空间的经营组织,而西方建筑则发展了内部空间的构造,从此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构造形式,形成了中国式建筑“庭院”空间为主,欧洲式建筑“集聚”空间为主这两种基本形态模式。

而且,在中西建筑之间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之后,还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其原因,当然不能以中国技术不足或“缺石少木”来进行解释,这是中国文化制约下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的结果,是中国文化超稳定性的体现。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的构造特征固然变化不大,但它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们的气质上。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基本结构方式和构造手法的稳定,并没有限制其精神内涵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其对时代精神的承传。而这正是建筑价值体现甚至之所以存在的关键。

所以,以建筑结构体系论,中国建筑主要指中国古代建筑。当然也包括晚近建造的具有中国建筑构造和艺术特征的建筑。所以,从20世纪始,在中国以欧洲或西方建筑结构方式建造的建筑,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中国建筑”。总体而言,中国建筑是以木构架为结构特征,在单体建筑的造型和内外装修方面,在建筑组群、城市规划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处理。中国建筑不追求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与空间,强调以单体建筑组合成院落和院落的复杂组合,以纵横方向的大组合,创造建筑空间的宏大气势。这与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尤其欧洲建筑体系的建筑构造是完全不同的。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西方建筑有如一幅油画,可以站在一定距离与角度进行欣赏;而中国建筑则像一幅卷轴画,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才能逐步看清全貌。

作者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