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屋顶的礼制形态
房屋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斗争的产物、以利避害的工具。然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是在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而儒家、道家、释家的历史文化作为其中的精髓,更是对建筑文化艺术的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指导思想。而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看作是一切行为的规矩准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君主专政的封建制度成为主要的政体形式,其宣扬的伦理等级观念也成为重要的政治观念的一部分。而建筑一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在它身上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其中包括着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礼”的意识自然浸透到古代建筑形制中去。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史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经过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的经学、宋代程颐、朱熹提倡的理学和明代理学等诸多历史演变阶段,逐渐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甚至民族审美的主导力量。而且儒家学说一向把“儒家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且建立了一套“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所谓政治与人伦关系,就是所谓的“礼”,《礼记·曲礼上》中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正所谓礼为天下之序,其实质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礼”被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间,传统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礼”制在官式建筑中间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其布局方位、功能、形制、结构、用料、装饰等等方面几乎处处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各个朝代的统治者甚至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总的说来,“礼”制在传统建筑中体现为多个方面,主要反映为等级制、居中、居前、居高思想以及“天人合一”观念等。作为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屋顶,其中自然也深深浸透着“礼”的规范,以反映礼制精神为形式表现的目的。
等级制是“礼”制的核心内容,城市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的确立,城也随之而出现了,城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在封建社会,城市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表明强化统治秩序中的等级观念。从夏商西周直到清朝,城分等级设建,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地方诸侯强大,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城市大量出现,先秦时期城已分不同等级。《周礼·冬官·考工记》将城分三级;第一级是王城,即王国的都城,第二级是诸侯城,即封国都城,第三级即宗师与士大夫采邑。这种三级城制,在建筑上反映为各城规模的不同,个体建筑的大小,高低,数量多少的不同,按级别递减。据《考工记》记载天子的城方九里,公侯、伯子的城则为七里、五里、三里;天子的城高七雉,公侯、伯子的城高为五雉、三雉;天子的宫室台高九尺,诸侯的台高七尺,大夫的台高五尺,士的居室台高为二尺。如有违例者,必受谴责。先秦之后,各朝都是中央集权制,虽然没有了分封的城,却实行了郡县制,由于地理、社会实际情况,都城形制与《考工记》说的形制大不一样,在这些城里也体现了等级。例如唐朝时期,长安城,其东西长9721米,南北865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而那时的地方城市则根据等级大小不同,一般大的州城16坊,中等州城四个坊,县城一个坊。且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城门数量、门道的多少也有所不同。自汉以来,都城一般设十二城门,每面城墙置三座城门,每个城门三个车道。其他城市一般设四城门,个别设八城门,每面城墙各辟一座城门,个别有两座城门。唐代子城正门辟二门,称双门,此种制度到北宋即废。由于北宋汴京商业非常发达,商店和酒楼等沿街大量兴建,城坊制和夜禁制度被取消。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古时不论贵贱高低,住房通称为“宫”。先秦不仅民宅称宫室,连供奉祖宗的房舍都称为庙。秦汉以后,庙被皇家专用,只有供奉皇家祖宗的祖堂才叫庙。民间供奉祖宗的房舍只能叫祠堂。供奉神的殿堂叫庙,如孔庙、关岳庙等。汉代的皇帝把自己的房屋称为“宫”,因为“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建筑名称的用字含义的变化,说明自汉代以来,建筑等级观念日趋彰显。
从建筑屋顶形制的个体而言,随着汉代传统建筑的几种基本形制的形成,等级制也已完备。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形制,俗称为“四面坡”顶,一般被运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的建筑之中,特别重要的则用重檐庑殿顶,如故宫太和殿。第二等级的屋顶是歇山顶,造型特征是前后两坡,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顶”。其左右山面有博风板,以悬鱼和惹草作为主要装饰纹样。它一般被运用于宫殿、庙宇建筑中地位较次要一些的建筑中,它也有重檐歇山顶形制。悬山顶属于第三等级,特点是前后呈两面坡状,左右屋檐伸出山墙之外,悬架于山墙之上,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这种屋顶一般在官员的宅第上使用,在后来的民居建筑中运用也比较广泛。硬山顶是属于级别较底的屋顶,其造型特征是前后两坡,左右的屋檐与两端的山墙头平齐一致,山面裸露而缺乏变化,外形显得比较朴素和刚直。这种形制产生时代较晚,它的产生与砖的大量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在明清两代广泛运用于民居建筑中。攒尖顶屋面较陡,没有正脊,多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面覆盖宝顶,它主要被运用于亭、楼、阁等一些园林中的点缀性建筑上面,也有重檐攒尖顶形制以示隆重。总的说来,各种形式中以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等级,重檐歇山次之,次后顺序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攒尖顶、悬山和硬山攒尖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