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大讲堂1
14394900000003

第3章 成思危 自主创新与中国现代化

成思危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

1935年6月生,湖南湘乡人。

1951年12月参加工作,1983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4年至1996年任化工部副部长,1996年任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成思危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他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被列为一号提案。在他的倡导下,风险投资在中国才真正开始引起政府和国人的重视。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这个问题和DVD机有关。DVD机是一个越来越普及的家用电器,现在也越来越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每一台产自中国的DVD最低29美元就可以买到,可是因为我们生产过程中缺乏核心技术,每生产一台DVD机,我们就要向有关部门缴纳一份专利费。我想问一下,我们每生产一台DVD机缴纳的专利费是多少?也可以猜。

观众:应该是20美元。

主持人:应该是20美元,这么确定吗?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观众:我猜也是20美元左右。

观众:我不知道,大概会少一点,15美元。

主持人: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观众:我觉得是80%以上。

主持人:80%以上,是什么概念。来,把这个数字说出来。

观众:25美元左右。

主持人:25美元,好。刚才我们在现场听到几个不同的答案。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据我看到的资料,每生产一台DVD机我们要缴纳的专利费是20美元,我们出口一台DVD机的纯利润是1.5美元。这当中因为核心技术的缺乏,我们的利润差是如此的悬殊。其实,在很多的领域,可用无“心”之痛形容我们。在很多领域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这么多问号,邀请我们的嘉宾给我们一一打开。现在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

【内容提示】

●我讲经济太多了,所以今天换一个题目。

主持人:成先生,您好!谢谢您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我知道您今天准备的演讲主题和创新有关,是自主创新和现代化的关系,这和我们听到您很多的演讲不一样。为什么今天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作演讲?

成思危:这原因是,第一,我讲经济讲得太多了,没有太多创新了,大家可能都听过我的观点,所以我今天换一个主题。

主持人:成先生从自己做起,开始创新,我们为他的创新鼓鼓掌。

成思危:第二,我觉得创新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现在对创新的理解,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够完整或者说欠缺的地方,所以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我对创新的理解。第三,因为多年来我搞研究工作,然后搞科技管理工作,近年来在积极地推动风险投资事业,这跟创新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宣传推动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我选择了这么一个平常不大谈的题目,来跟大家探讨,希望跟大家交流,如果我的观点有什么偏颇之处,也希望大家指正。

主持人:成先生曾经告诉我,他一个月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第一线做调研工作,所以我相信今天这个题目当中,包括了他很多调研成果,也包括了他很多思考,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成先生作精彩演讲。

【内容提示】

●你知道是谁最早提出创新的理论吗?

●今天中国的创新是什么?

●“大家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成思危: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自主创新与中国的现代化》,主要讲三个内容,一个就是前言,一个简单的前言,讲创新有哪些类型;第二讲创新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三讲如何来增强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

大家知道创新的基本定义是指: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变化。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来的定义是说,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半成品的新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就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当然,从1912年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创新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从最初的概念演变到今天,我们认为,创新本身指的还是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并且造成变化。所以创新和发明是不一样的,创新不一定都是发明,当然发明里面肯定有创新,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就创新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证,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它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所以我常跟一些企业家说,你的成绩只说明过去,你每天都要面临新的挑战,你要不断地创新,所以企业家考虑的不是今天干什么,而是要考虑明天干什么,因为今天干什么日常工作都有人做,重要的是考虑明天干什么。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一个简短的前言。

【内容提示】

●创新主要有三种类型。

成思危:下面我谈谈三种类型的创新。创新可以说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它商业价值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的效果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我主编并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这本书里,对这些观点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首先讲技术创新。刚才说了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服务引入市场,来实现它的商业价值的过程。这种创新,大体可以说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属于跟随创新,就是说别人有一个创新了,你呢,在它的基础上或者在它的外围,再去发展新的东西。比如CDMA手机,韩国的CDMA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到现在它的核心技术还是美国的。但是,韩国近年来对CDMA手机的一些外围技术做了很多的创新,所以也掌握了这方面很多的专利。这样就等于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跟随着在外围发现了很多创新,这种创新本身也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在韩国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要向美国交专利费,但是外围的专利技术已经使得CDMA手机树立了比较良好的基础。

第二种叫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而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新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复印机。复印机在它创新出来之前,它的所有的技术都是成熟的,但是要把它组合起来变成复印机这个技术是创新出来的,所以这属于集成创新。

还有一种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从一种发明开始,从一种全新的东西开始,进行创新。技术创新大体就这么三种类型。

【内容提示】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什么?

成思危: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能够通过引入或者自己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来满足或者创造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这种能力。企业的创新,并不完全都是自己开发的,它可以引入,就是我刚才说的,跟随创新是引入,也可以自己开发。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个是取决于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包括它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以及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我们可以先看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是最初从企业提出一个科学设想一直到在工业规模上实现的一种工艺或者一种产品这样一个全过程,所以一般把研究开发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在企业里的这个研究开发活动中,应该说还包括工艺改进,因为企业做发明是比较难的,工艺的改进,比如说解决生产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消除薄弱环节,降低运转费用,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操作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等,所有这些,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工艺的改进。也包括工艺开发,比如说对一种已有的产品,创造一种新的工艺,像我们现在用的光盘,这个用的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原来是用光气作为原料,光气大家知道是毒性很强的气体,后来有人发明了用碳酸二钾质来作为原料,这是工艺开发。还有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是在技术上经济上满足客户对某种使用需求的功能,比如说用户对某一个纺织品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么想办法来满足他这个要求。像我们以前的衬衣都要烫的,而男同志比较懒,不愿意烫也不会烫,弄不好就烫煳了,因此就需要一种免烫的衬衣。根据这个需求,就产生了免烫的技术,这是一种根据要求来开发。还有一种是应用开发,目的是为现有的产品找新的用途,现有市场饱和了,需要一个新的用途,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其销售量经久不衰并保持赢利。上述这些都属于开发类型。

另外,有的时候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为销售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在国外是很重要的。国外的销售人员实际上都是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平的人员,而不是像我们有的销售人员只会谈合同谈价钱。销售人员有很多的技术服务要跟上。由于用户的工艺需求改变了,你相应要改变你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要。企业创新有许多方面,这是一个方面。

企业要具备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国外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根据行业的不同,一般是从3%到10%左右,特别是高科技的行业,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等等行业,它的研究开发费用都要占到它销售额的10%以上,因而有的企业研究开发队伍是非常强的。企业要保持这样一个能力才能不断创新,如果企业不能创新,它在市场的竞争中就很难立足。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对市场的需求要有敏感性,这主要表现在要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尼龙在投入市场初期,只是用来制造降落伞和尼龙丝袜;到1945年就把尼龙扩大用途,用于纺织使用的精纱;1948年扩大到做轮胎的帘子布;1955年把尼龙的用途扩大到用来做膨胀纱;1959年把尼龙用来做地毯纱。大家知道,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当一种用途的产品需求饱和以后,开发出一个新用途,就又打开了它的新的周期。不断地开发新用途,就使得尼龙应用的面越来越广,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延长了,使它不断保持盈利。所以我们说,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推动的。比如说移动电话的出现,也是因为商务的需要。你老在外头跑,固定电话只能在办公室用,所以就有人想,最好这个电话能跟着人走。根据这样的需求产生了移动电话。后面我还要讲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也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生产他人难以模仿的产品,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走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集约式的发展道路,这是第一种创新。

【内容提示】

●你是否遇到过市场逼迫你创新的压力?

●从重视经验到重视管理科学,从重视管理科学到重视企业文化,来听听成思危先生的企业创新三部曲。

成思危:第二种类型的创新,是指管理创新。现在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很多人就只理解为技术创新,这个是不对的。创新是包括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

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当然也包括政府的管理)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我们从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大体上有三种,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以三种管理方式为主的发展过程,就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

大家知道,管理最初的时候是靠管理者的经验去进行管理的,这就是以经验为主的阶段,在19世纪前的管理差不多都属于这种。

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叶,科学管理开始兴起,科学管理是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随着管理的发展,科学管理的方法不断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作过一个总结,提出了11种管理理论流派,加上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管理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包括生产、财务、人事、营销等职能方面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组织及应变能力。企业的组织是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亚当·斯密最初提出分工论,分工论使人更加专业化,更好地使用机器设备。上世纪初,亨利·福特把分工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汽车的生产分成8772个工序。但是这种企业组织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了挑战。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把各种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方法的共享、经验的共享;操作自动化和控制智能化的提高,可以由几个人在几个地点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或者由少数人完成以前由许多人分工才能完成的复杂事物。所以随着科学管理的推进,分工过细就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科学管理分工细,每个工人每天就是简单的操作,这就使工人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心想我每天反正就拧这几个螺丝钉,我关心什么全局,关心什么创新呢。

第二个问题。由于分工细,组织层次就要有很多级。大家知道,每多一级信息传递就容易多一个失真的机会。讲一个笑话,比如小李看见老张上医院,他可能跟小王说老张上医院看病去了;小王跟小陈说,老张上医院看病,看来病得可能不轻啊;等小陈跟大李说,哎呀,老张病得挺重的,没准是癌症;等大李跟王科长说,你知道吗,老张得癌症了;这王科长再向领导一报告,老张得了癌症,咱们得赶快采取措施啊;结果领导一问老张:你上医院了?老张说:是。领导又问:你干吗去了?老张说我给爱人拿药去了,根本没有生病!由于层次太多造成信息传递失真,就容易造成指挥上的失灵。

第三个问题。由于这么多分工,必然有很多的部门,大家知道,阻力最容易发生在部门之间。这个部门认为非常重要的事,那个部门认为不着急,因为对他不是非常重要。这样,组织的效率就差了。比如说客户打电话给一个部门,说我的电话坏了,请修理修理。这个部门可能记录下来了。但是当他打电话给维修班的时候,维修班说:今天下班了,明天再说吧,因为他不着急。这样就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针对这种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韩默、钱皮两位教授就提出了要重组业务流程,要改变那种分工细的情况,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独立自主的管理层次,发挥他的积极性,同时可使组织变成扁平的,提高组织的效率,减少信息失真,减少部门间的扯皮和摩擦。不信,你们可以看:哪个部门机构越多,它扯皮的事就越多,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组织上、管理上的创新。

管理上的另一个创新就是文化管理的兴起,就是我说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改组,也就提出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只靠科学监督的办法,而要靠文化的手段,所以就开始注意到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音像、楷模、仪式等等。比如说你们校庆出本画册,拍个录像片,这个就是音像资料,让大家以你们学校为自豪。楷模,就是对先进工作者的表扬等等。还有仪式,比如说建校多少周年搞个纪念活动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内在的实质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把职工凝聚起来,努力实现管理的目标。文化管理外在的形式是需要的,但外在的形式都是为了增强内在的价值观。比如说清华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就是一种价值观。因为有这种价值观,通过校庆、通过出画册、通过表扬优秀学生逐渐树立这种价值观。我们上面谈到了两个很重要的管理创新,一个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另一个就是企业文化的兴起。通过管理创新就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管理。

把这三个阶段管理用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质量管理。在经验管理阶段,那时候管理者多半是老板,管理者是在工人后头走来走去,一看出差错了,就扣你工资,开除你。在经验管理阶段就引进了国外的TQC(全面质量控制)、TQM(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全员的、全面的、全程的管理,这当然也很重要。虽然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但还避免不了出质量事故。怎么才能最少地出质量事故,就是要使得全体职工树立一种意识,就是出了质量事故是最可耻的。要把质量看作生命。后来韦尔奇他们提出了六西格玛理论,六西格玛理论实际上是把质量意识提高到非常高的高度,要使质量问题降低到很小很小的程度,百万分之几的程度,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才行。

我曾经到乐凯胶片厂去过,我跟他们的人员说,像你们这种胶片厂更得树立质量意识。为什么?你的胶卷比别人便宜,人家买你胶卷去旅游,结果一照像,回来一晒出来,脸是青的,他的损失就不只是这个胶卷的钱。你说我再赔一个胶卷,没用,他旅游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经历怎么办?所以你们要知道,出这么一件事就可能把你整个牌子给砸了。这就是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内容提示】

●分蛋糕的故事之中,蕴含制度的奥秘。

●如何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它是决定企业能否作为一个组织生存并且发展的重要要求”。

成思危:再一个就是制度创新。制度这个词近来使用很多,但是对制度的实质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人们通常认为制度就是要遵守的、按照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和准则。学术界认为,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制度经济学就着重研究制度,并且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体系的组织和控制问题,要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收入、产量和物价水平等更为重要。所以,他们强调社会、历史、政治、心理、文化等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们主张用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办法。我是搞系统工程的,所以我对制度有我的理解。我认为制度创新就包括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制度解释成为体制和机制的综合;体制指的是机构,机制指的是程序和过程。制度创新,往往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讲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老张和老李一人出100元钱买了一块大蛋糕,老张说我切这块蛋糕咱俩平分,老李担心他切得不公平,于是请了三个朋友来出主意,怎么切得公平。第一个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他说老张你不能以权谋私,你要提高你的政治觉悟,要做到尽量公平。第二个是搞技术的,他说老李,你得好好测量一下这块蛋糕的面积,还有它的质量均匀度,有的地方可能厚,有的地方可能薄,测量好了,然后通过计算选择一个最佳切入面切下去,尽量切得准。第三个是制度经济学家,他说甭那么费事,我跟你说,老张,你负责切,但是要让老李先挑,这就解决问题了。因为如果老张切得不公平,他自己吃亏。对不对?他切下来一块大,一块小,老李就把大的挑走了,剩下的小,他不就吃亏了嘛。所以从制度上做这么一个规定,就解决了前面那两个人要费很大劲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笑话虽然很简单,却告诉我们一点,就是掌握分配权的人不能再掌握优先选择权。如果掌握了分配权的人再掌握了优先选择权的话,我敢说,十个有八个要出现腐败。道理很简单,既然我切我又可以先挑,我当然先想办法切得不公平,然后我挑大的。当然有些有觉悟的人即使他先切先挑,他也能做到公平,但是这种制度就可能给人造成一种以权谋私的条件。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主张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这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们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时候,有人就说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重复设置,增加了监督的成本,我说这概念不对。因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监事会的监事不是大股东的人就是职工代表,而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小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所以这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监事会是监督经营管理者的。某些时候,他们的利益一致的话,就会牺牲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有独立董事来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由此可见设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不是重复,他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不是老讲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吗?如果没有独立董事这个制度是不行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设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还是屡屡受到侵犯呢?这就说明我们只是把国外的体制照搬过来了,没有解决它的机制问题。这个机制包括很多问题。

第一个机制问题,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如果资格要求很高没有几个人能当,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人兼很多公司的独立董事,那我看他也管不了事。现在特别是经济学家很抢手,独立董事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请经济学家,应该请有管理经验的人,在国外来看也是这样的。如果任职条件很低,谁都能当,退下来的领导也能当,他不懂得企业管理的事怎么监督?

第二个机制问题,独立董事的报酬。如果报酬很低,说实话,他没有积极性。有的经济学家去作一次报告收入就不少。他给你当独立董事,报酬太低他不愿干;报酬太高了,容易被管理层收买,成为管理层的工具。在我国确实有独立董事没有代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况。

第三个机制问题,要给独立董事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相应的手段。现在规定凡是关联交易要有独立董事签字,但是独立董事如果不了解情况,他怎么能够判断它是不是关联交易?因此,你要给独立董事一定的权限。像国外规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主席必须是由独立董事担任,因为审计委员会是审账的,独立董事要知道这个账,知道内部审计的情况,薪酬委员会是决定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如果是内部人担任主席,他自己把报酬使劲提高,那怎么行?所以你得给独立董事手段。

最后还有一点,独立董事的责任和辞职的程序也得有规定。现在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一个上市公司出事了,独立董事马上辞职,这不行。出事你独立董事有责任,你不能说辞就辞,你得把责任弄清楚。我们还有另外的情况更有意思:开始说辞职,后来说董事长给抓起来了,换董事长了,他又不辞了。这都不行。所以,独立董事光有体制是不行的,要解决机制问题,才能把这个制度建设好。有人就因为独立董事不起作用所以认为不应该设,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的问题是要完善它的机制,使得独立董事真正能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作用,所以这些都属于制度创新的问题。

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包括企业激励和约束成员的行为,规范成员内部的横向关系,协调各类成员间的目标和行动等方面进行创新的能力,它是决定企业能否作为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说,我是研究复杂科学的。复杂科学是把创新看成是已有的知识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组合而造成的一种突现的现象,就是通过它的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新的突现。复杂科学反映了人们在科学上、管理上、商务上做事方法根本的转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把开发知识和智能放在首位。复杂科学家研究如何通过企业职工相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创造性和智能。他们发现创新的产生主要是取决于组织和激励,取决于创造让全体职工通过互相联系和交流关心企业全局的条件,而不取决于个别职工的突出的聪明才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创新和发明不一样,发明可能取决于个别人的思考,创新是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研究。中国谚语就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创新是系统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环境变化需要我们采取新的办法。任何一个新的变化出现,你就要有新的想法适应这个变化,你就要创新。所以我们说,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企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部分。

【内容提示】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知识有关的费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打造核心技术,中国争做头脑国家。

●一类是头脑国家,产出知识,输出知识;

●一类是躯干国家,接受知识,输入知识。

成思危:第三,我想讲一下创新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这里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社会即将来临。知识经济是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本书里提出的,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是不同的。

知识经济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二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三是知识在生产的构成中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四是与知识有关的费用在成本中占有显著的比重。

我想重点讲讲知识成本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问题。成本可以分为劳力成本、资金成本、物质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等),或分为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知识有关的成本,比如品牌使用费、专利费、技术使用费、技术服务费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引进的技术中,这类费用要占20%到40%。引进个别高技术的软件费用甚至超过了硬件费用。刚刚讲的DVD机就是一个例子。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材料费用很便宜,但是它精密加工技术的价格却是非常高的。出口知识可以比出口货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且获得更多的收入。由于知识重复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所以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越高,它的实际利润就越大。我是研究虚拟经济的。知识资本就是一种虚拟资本,但是这种虚拟资本越来越重要了。知识产品包括品牌、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等等。有人说,现在经营活动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靠生产原料赚钱,第二个是靠把原料变成产品赚钱,第三个是靠输出技术赚钱,第四是靠运用资本、特别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来赚钱。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个轨迹。

在今天,可以说知识资本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比如标准,谁要掌握了标准,谁就可以说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现在在争3G(第三代)手机的标准,一个是WCDMA,另一个是CDMA2000,还有我国的TD—SCDMA,谁掌握了这个标准,谁就掌握了一大块利益。现在竞争非常激烈。我希望中国的标准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前景未必乐观。

还比如女同志对化妆品品牌比较了解,化妆品赚的钱很多的。还比如男同志打的领带,我们中国的领带之乡是浙江的嵊州。据说一条领带的原料劳动力等成本都加在一块,也就5元钱。但是嵊州生产的领带加上我们国内的商标,到了杭州就卖50元,到北京就卖100元。我到嵊州专门看过,贴国产品牌的领带最高的是288元,而贴国外一般品牌的每条就588元、688元,贴顶级名牌品牌的,每条要888元到1288元。内在质量有这么大差别吗?没有。但是品牌为它树立了顾客的信任度,顾客宁愿花那么多钱去买它。所以我们说,培养一个品牌,它的价值会带来很丰厚的回报。当然,专利和专有技术也是这样。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说将来在知识社会里可能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一类是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我想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不能只有躯干没有头脑,所以我们必须有自主创新,要做既有头脑又有躯干的国家。

各国之间的竞争,现在看来,表面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背后是科技实力,科技实力的核心是人才实力,说到底,人才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人才,我们就会落后。所以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培养职业经理人呢?因为将来我们很可能在国外竞争过程中不是没有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而是我们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太少了,真正能够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上有创新能力的人太少了。我希望你们当中能产生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我国现在是处在工业化中期,在创新能力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简单说,比如我们在虚拟经济的很多运作方面缺乏经验,我们外汇储备今年上半年到了7110亿元,但是我们主要的运用方法就是买国外的债券。买债券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把钱借给人家花,人家赚了钱付给你债券利息,剩的是他的。所以我很怀疑我们引进的外资里,有一部分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钱。你买了债券,就是让人家拿你的钱去投资赚钱。但是我们确实不敢自己去运作这些钱,因为我们在虚拟经济的运作方面没有把握,那就只好买债券了,这肯定是吃亏的。比如跟国外的贸易,我们出口的多半是低档的产品,而我们进口的有不少是高档产品,这价格之间差异是很大的。所以,8亿件衬衣才能换一架空中客车。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听说有一个美国议员在大声疾呼,说凡是从中国到美国的船是满当当的,而由美国去中国的船都是空荡荡的,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我说不足为奇,因为我们卖给你的是鞋子、衬衣、玩具等等,必须要用船运;你卖给我们的是芯片、软件,那当然是用空运。另外还有提供给我们的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等,那都是专业人士,现在谁还坐船去中国?当然都坐飞机了。所以去中国的船是空的并不足为奇。但是从这一点,也看到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比如说电脑,我们是电脑生产大国,芯片有的是用英特尔的,还有一部分用AMD的,软件绝大部分用微软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生产电脑是给他们打工,为他们赚钱。因为生产电脑你就必须付给他这些钱。刚才说DVD机,你们说每台要付专利费20美元,我看到的数字是21.3美元。如果一台DVD机我们要付21.3美元的专利费,我们还能赚多少!因为它的里头好多项专利不是我们的,激光头、解码器,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你得付专利费。

说实话,我们现在是工业化中期,我们不可能跨越这个阶段。我们现在外贸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近60%,可以说外贸依存度是相当高了。我国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65万亿美元,外贸是1.15万亿美元,我们的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将近50%。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认真地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时靠的是什么,一个是靠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我们中国工人每小时工资是50美分,美国是16美元,墨西哥是4美元,所以外国公司愿意到中国来制造,因为它成本降低很多。当然我也说了,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工人的工资还是会不断提高的。另外由于我们国内的物价比较便宜,也不能说我们工人的生活水平只有美国人的三十二分之一。但不管怎么说,你工资比他便宜,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不是慈善事业,他是要赚钱才来的。第二个就是靠大量地制造产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而我们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但我们消耗的石油是世界的7%,钢铁是世界的20%,水泥将近世界的40%。这种情况在当前这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们的产业,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新型的工业化。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上。这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

【内容提示】

●什么是中国走向创新的关键一步?

●想要创新没有钱怎么办?

成思危:最后,我简单说一下促进创新的主要措施。我个人认为大体有五项措施。

第一就是要发展教育事业。刚才我说了,既然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那教育就非常重要。我在1999年接受中央教育台采访的时候就说过,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教育,我提出了一个形象的说法:义务教育为躯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两翼,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为两腿,这样才能变成一只大鸟,才能实现我们中国教育的腾飞。

第二就是要推进风险投资,实现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大家知道,要想使一个创新真正能变成产品,变成技术,取得经济效益,变成生产力,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以风险投资是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投资机制。这种投资机制是由于创新失败的风险大,所以要靠投入一批项目,靠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并且能给投资者带来效益。

第三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这一点,就是我们在立法上,在政策上,都要做认真的研究。在立法上看,要保证法律的系统性,法律之间不能打架,要保证法律的公平性,要求人家承担什么义务,必须明确给他什么权利;要求人家要做到什么,必须明确他有什么权利。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行政部门要求有什么权利,就必须明确它有什么责任。所以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权力和责任的对称,是非常重要。就像我刚才说的切蛋糕,不能既有分配权又有优先选择权。只要求老百姓履行义务,而不明确他的权利,也是不行的。要保证法律的科学性。要通过认真地论证、听证,使法律规定适当。前几天我们谈个税,对起征点多少合适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认真地测算,广泛听取意见后才确定为1600元;还有罚款,罚款太低了就没有威慑力,要科学地确定。最后,我们中国法律的特点是要有渐进性,我们是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法律不能像国外那样有那么大的稳定性,所以我们有很多法律要适应情况的变化而修改。在制定政策时更要注意,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任何一个政策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利大于弊就可以实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所有的政策都是适应一定情况的。情况变化时,政策就要变化。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

第四是要培养创新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一种价值观,一种鼓励探索的价值观。一个新观念在刚提出时,大多数人往往是不了解的,也可能会反对的。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项目,五位评委两位说好得很,三位说差得很,按原来的做法就通不过了,其实其中有些项目真是有创新的。创新在开始时肯定是非共识的,所以一定要培养这种敢于探索的价值观。我还举一个例子,就是复印机。当初施乐要开发复印机,找IBM投资,IBM找些专家论证,说复印机的作用不过是代替复写纸,而复写纸市场没多大,所以不支持。最后证明,复印机本身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支持探索,要容忍失败,我们不能只是以成败论英雄。从合理的失败中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所以有些创业者,失败以后再创业,因为他吸取了教训,可能做得更好。我们要能容忍失败,不能因为他失败就把他看扁了。再有,我们习惯的模式是科学推动模式,而不是需求牵引的模式。应当是先有一个市场需求,然后针对这个市场需求来创新,这个模式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一些科研单位还总是要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没有向按市场需求来进行科研的观念转变。

最后,就是我们要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我们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和思考。大家知道,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系统的思考,才能创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最关键的是有超越自我这样一种动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这样才能超越,只有这样才有创新的精神。你认为今天都很好,就没有创新的精神了。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有三个层次,首先一个层次就是个体的学习,每个人都要学习;每个人都不学习,这个组织怎么会是个学习型的组织?所以每个人学习的动力是上进心、责任感,还要有求知欲。你对人类的一切都关心,都有兴趣,不然的话你就不会学习。个体学习之后是群体学习,群体学习就是互相交流,这样就容易通过交流来产生创新,所以有人说硅谷文化很重要的是它的咖啡馆,因为很多人在咖啡馆喝咖啡并互相交谈的时候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思想。

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要建立创新的支持系统。你要创新,要实现创新,比如信息的提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否则人家早就发明过的东西你还不知道,还以为是你的发明呢。需要给创新者提供信息,提供一定的支撑,提供一定的政策的优惠等等,都是一种支持系统。

创新可以说是关乎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关乎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迅速进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我们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所以我希望今天讲的这些观点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积极参与创新的人,成为一个既能够有技术创新,又能够从事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人,希望你们将来能够为推动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就讲到这里。

【内容提示】

●中关村、张江科技园、深圳三个地区的创新谁更胜一筹?

●一家企业投入巨资搞研发,引发争议,到底值不值?

主持人:我们特别感谢成先生刚才为我们讲述了创新和现代化之间密切的联系。大家知道,成思危副委员长还是一位相当著名的学者,他在1998年的时候当选了中国软科学协会的理事长。成先生的著作也非常多,仅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就有二百多篇。接下来的时间,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值得珍惜的时间,这是相当难得的交流机会,我们看看现场的观众有什么问题想跟成先生交流。

观众:成先生,您好!今天我想提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您曾经说过中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成功最有希望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一个是上海的张江科技园,另一个就是深圳。这三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跟您说的创新有哪些联系?

成思危:可以简单地说,风险投资的作用就是支持创新者创业,另外也要帮助投资人赚钱,不然人家也不会投资。为什么我说这三个地方最有希望呢?因为一般来看,风险投资要想成长必须有三个条件,一个就是它要靠近比较强的科研单位或者高校,因为这样才有产生知识的来源。第二要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和需要创新的企业。第三要有政府有力的支持。根据我的看法,这三个地方比较有条件。像北京,因为中关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有很多小企业、创新者创办的企业,北京市对中关村的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另外中关村周围有许多高校,包括清华、北大等,具备这样一个条件。当然,我说现在中关村还不是硅谷,因为我们还缺乏我刚才说的创新的文化,那是可以逐渐培育的。上海本身经济实力很强,金融等方面很发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条件,它也有很多的高校,张江科技园区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企业,这样,它有可能通过风险投资来发展。比如我们引进了芯片生产线,可能有一大批芯片设计企业会发展起来。深圳则有另外一个特点,深圳可以说是靠高新技术企业发迹,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像中兴、华为都在深圳,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多。虽然它的研究力量不是很强,但是从外地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它市场化的气氛比较好,容易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再加上近几年它搞“高交会”,也是一种吸引各方面知识创新者的一个有力措施,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三个地方是最有希望的。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地方。

主持人:成先生对三个地方充满了期待,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实地去看一看它们的创新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听下一个问题。

观众:谢谢主持人。成先生,我想问一下,您谈到技术创新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跟随型创新、集成型创新和原始型创新,这三种模式我们应该重点发展哪种?

成思危:长远看来,当然最好发展原始型创新。我个人认为,目前搞原始型创新投入要很大,时间要很长,所以必须要有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什么都干。很可能我们从数量上来看,跟随型创新和集成型创新会更多一些,但是我们要对原始型创新下一定的力量,但要有选择,这是根据我们现在的情况决定的。因为原始型创新很难,你在芯片上要想超过人家要下相当大的功夫,因为芯片有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叫做特征线宽,是以微米计的,最初是0.5,后来逐渐发展到0.35、0.25、0.18、0.13、0.08、0.05,我们往往跟人家差两三代,你靠自己力量做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下很大的功夫。这种情况下,芯片可能是人家的,但是设计我们自己做,那也可以做不少事。比如手机芯片,各种微电子器件的芯片,这种就属于跟随性的创新了。集成型创新我觉得我们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原始型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决心支持的事就要支持到底。生物技术方面我国有一定的根基,至少说不落后吧,这就要支持它。特别是一些治疗疑难病症的药物,我们如果可以突破,那应该说在世界上会有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我想不管哪种创新,可能我们在创新过程中都要克服困难。有谁在这方面有想法、有困惑,可以提给成先生。

观众:技术创新常常使人感到困惑,我听说今年国内一家知名的家电企业开发成功第一块电视视频处理芯片,花了4年时间投资一千多万元,外界对此反响不一。有人评价很高,也有一部分企业认为这种开发投资太大、时间太长、风险也很高,企业面临一个值不值得去做的问题。他们更欢迎立竿见影的项目,这样投入小回报也快,但就导致我们的产品当中,人为增加概念的成分还多于技术创新的成分,以至于国外一家厂商的老总说:你们的企业炒作概念的本事比我们厉害。我想问的是,在创新过程中怎么看待值不值得做的问题?

成思危:怎么看待值不值得做的问题,我认为就是看你这个创新对企业将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确实有一些企业是短期行为,眼光短浅。可以说他们觉得种树太费时间只种草。但是,草永远长不成大树。只种草可以短期割草卖,有收获,但永远达不到十年以后你能达到的效果。我觉得企业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当然,企业本身的创新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为企业毕竟受资金、研发力量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要求自己太高了,很可能投入很多却做不到,所以要量力而行地来确定目标,但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是当了裤子也得干,也要把它做成,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至于具体的评价,当然要根据具体的项目,但总的来说企业家要有这样的精神,就是要敢于冒险,但也要善于冒险,盲目地冒险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内容提示】

●大学生毕业留校,他怎么看?

●“高校毕业生留在本校当教师或念博士后就不大好”。

●大学教育该如何创新?

主持人:在您到来之前,有非常多的现场的朋友把他们的问题写在纸上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和您刚才谈到的促进创新的措施有关,是有关人才的。好,这位朋友我们听一听你的问题。

观众:我想问的是一个人才方面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自主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人才。但是目前看来,人才外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比如说像风险投资、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等等,这样的途径,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有什么样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实际的效果?

成思危:中央人才工作会以后,在人才方面,国家下了不少力量。比如在高校里设立了长江学者基金等等一些措施。据报道,现在高校教师已经成为五类高收入阶层之一了,这说明改善了很多。但是我刚才说了,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还需要创造一种文化。首先从教育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将应试的目标比创新的目标看得重,所以这样就不利于鼓励创新,不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我说的,要鼓励大胆探索,不怕失败。但是我们现在有的制度让创新受到影响。比如说,高校毕业生留在本校当教师或念博士后,就不大好,为什么?因为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都是一个“祖师爷”带出来的,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当然有的“祖师爷”很开明,会欢迎大家提建议,有的就可能坚持一家之言,形成一种学派的垄断。这就是制度上的问题,就会使得年轻的教师感到压抑,不同的意见他不敢提。再一个方面,要从政策上给予激励,这个方面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人才外流的情况确实是存在,但是我相信咱们国家越搞越好,人才会流回来的,所以我觉得他出去学一段,学到国外的先进东西以后再回来,也没有坏处,也不见得完全算外流。像我,若没有到国外念MBA的话,我连什么是股票都不清楚,我今天也就不能谈股市了。所以我觉得在国内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气氛,只要国家不断地兴旺发达,以后人才会慢慢流回来的,所以不用担这个心。我是这么看,不知道你同不同意。

主持人:他应该是放心了。从提问时紧锁的眉头到现在展开的眉头,已经说明他对人才的流失不再感到非常的困惑了。实际上,您提到人才的时候,还提到了促进创新。让我们感受一下您提倡的这种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成思危:一种自由的学术的探讨,非常重要。我刚才举例子说,美国硅谷的咖啡馆里经常有一些人坐着,有风险投资家,有创新者,也有一些旁听者,在那儿喝咖啡,大家在那儿聊。我提出一个想法,风险投资家给他说你这个想法对还是不对,或者有什么地方对还是不对,就互相有启发了。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他有个想法,他说现在殡仪馆太黑,就讲美国殡仪馆太黑。我搞个网站卖丧葬用品,跟风险投资家一谈,说你这不行,你这一弄别人也会弄。你应该这样,你搞个网站,就是免费登载追悼故去的人的文章,顺便给丧葬用品做广告。这个想法就高明多了,一个人去世了,亲戚朋友在各地不可能都来奔丧,有个网站登这个人去世的消息,可以发文章悼念他。同时看到有殡仪用品,送个花圈,送个什么,网上一订就给送,丧葬用品公司愿意登这类广告,这就是一种互相的启发。我举一个国内的例子,大家知道五天工作制刚开始提议的时候有人是反对的,说我们要艰苦奋斗,一星期工作六天都不够呢。但是测算一下我国职工的家务负担和学习时间的匮乏,五天工作日还是利大于弊,最后说服了领导。如果按照传统观念的话,世界上有的地方还没实行五天工作制,我们中国就实行了,现在事实证明五天工作制是好的,起码效果是好的。所以,这些就属于观念的转变。

主持人:这里还有一个大学生朋友提的问题。他说在大学教育当中怎么样提倡自主创新的精神,怎么样才能够使大学真正做到学术日新?这也是和创新有关的问题。

成思危:我觉得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是一种求实的精神和一种善疑的精神。所谓求实,就是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会知识,这是必须的。如果你不认真学,却老想创新,你绝对创不出来。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创,所以一定要学好知识,这点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善于提出问题,书本上的东西,或者老师讲的东西,不见得都对,或者说也有进一步推敲的余地,你要善于从里面提出问题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不能什么都是对对对,那不行。也应该看,这里头有没有值得推敲思考的地方,包括我们在生活上,在很多问题上,都要思考。就是说,社会上有个什么样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我抓住了,可能就是一个商机,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创新。大学生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大家不可能都做比尔·盖茨,都去像比尔·盖茨、杨致远那样中途辍学去办企业,那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我想这种精神应该有,就是永远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学问学问,光学不问那是傻读书,光问不学那是乱读书。

主持人:希望所有的大学生朋友以此共勉,我们在这里特别感谢成先生来到今天的《中国经济大讲堂》。成先生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他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类,大家刚才都听到了,一类是头脑国家,是生产和输出知识的;一类是躯干国家,是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我们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满足于躯干国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结果,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面对发展变化的中国,面对诸多的思考和困惑,我们愿意和大家打开中国经济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