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大讲堂
14396900000005

第5章 许嘉璐 “十一五”规划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许嘉璐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

从1998年开始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来,他年年率领考察团深入中西部和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就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先后向中共中央和全国政协提出了《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提升为一项国家工程》《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重大建议和提案。同时,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他还高度关注教育文化领域的改革,就学前教育立法、民办教育立法、高等教育改革、对外汉语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过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提示】

●下一个五年发展当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社会保障。

●农村教育问题。

●环境保护方面新的举措。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刚刚出台,在未来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当中,大家更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在请出今天的嘉宾之前,我想在现场作一个小小的调查:在下一个五年发展当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观众:社会保障。

主持人:后面这位。

观众:我比较关心中国的西部大开发问题。

主持人:大学毕业之后有没有打算投身在西部大开发的事业当中的?有,我们要给你鼓鼓掌。

观众:我比较关心高等教育的收费问题,现在台湾学生在内地上大学收费跟内地大学生的学费是相同的,但是澳门和香港学生的学费却要比内地学生的高两倍,我想问这个问题。

主持人:听听你的问题。

观众: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比较关注农村收入这些问题。

主持人:这个问题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观众:我最关心的是农村教育问题。

主持人:以后成为乡村女教师?有这个打算吗?

观众:有。

主持人:我们也要为你鼓掌加油。后面那位。

观众:我比较关心在未来五年中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主持人:再听两位。

观众:我关注的是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

观众:我关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信用体系和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主持人:谢谢大家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现场调查当中。我想刚才大家的关注涵盖面是非常广的。实际上在下一个五年发展当中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十一五”规划非常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这次并没有使用“计划”这个词,而是使用了“规划”这个词。从字面的意义上讲,它更有科学性,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之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等待着我们?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打开问号。下面就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

主持人:我们大家都知道您今天带来的演讲主题是《“十一五”规划和社会的均衡发展》,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

许嘉璐:因为“十一五”规划刚刚颁布,同时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是我们国家如何均衡的、和谐的发展。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所以把它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许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和感受。

【内容提示】

●社会发展面对经济转型,“十一五”规划如何立足国情?

●作为亲历者,许嘉璐马上为您打开问号。

许嘉璐:“十一五”规划,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调动了我们政府、专家、社会巨大的力量,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反反复复深入研究之后制定出来的。如果我们在学习和领会以及实施贯彻这个规划的时候,要忠实于“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真正把规划里所提到的各项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落实到实践当中,就需要对这个规划出台的背景和规则思考的问题理解清楚。我想首先谈第一点,就是“十一五”规划按照客观的要求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接下来我想说说,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规划的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三,讲讲当前人们所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在“十一五”规划里如何逐步地去努力解决。

第一个问题,“十一五”规划应该是怎样一个规划。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恐怕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有一个清醒的、科学的、准确的、理性的认识。同时,在这个阶段里,对我们所面临的机遇是什么,我们所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也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认识清楚了,才能对我们的“十一五”规划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个准确的把握。然后再来看“十一五”规划是不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意思。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从经济上;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或者说社会学的角度。从经济上或者说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转型期这个词用多了,人们不太去想是什么转型。我想,这个转型期至少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或者说三项主要的性质。

首先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点对于年轻的同学和观众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你们从懂事开始,从走入社会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了。比如同学们在将近毕业的时候,早已经为自己寻找工作而着急奔忙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在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问题上的反映。但是年纪稍大的人却对计划经济记忆犹新。过去我们的经济一切都在计划之中。1958年以后,包括火柴,包括女孩子头发上别的发卡,都要靠计划,乃至于毛泽东还曾经为发卡说过话,发过指示。因此1959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用不着为未来的工作去奔忙,只需要在志愿书上填上我的志愿,我愿意到哪里去工作。当时的同学们一般都要在志愿的最后一项写上“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服从分配”,连人都是在计划之中。但是我要说,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至今这个转变还没有百分之百地完成。刚才主持人说,我们这次制定的是“十一五”规划,而不是“十一五”计划。一词之差,反映了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直到五年前,我们制定的还是计划,现在才改成规划,可见这个转型过程还没有完成。当然,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的权威、政府的力量,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是世界经济学界仍在争论的焦点之一。我想,这个问题其实邓小平早已解决。他指出,市场经济不是没有计划,计划经济也不是没有市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换句话说,虽然我们的经济是逐步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政府依托着国有资产来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于经济活动的引导仍然是必要的。

第二,我们正处在以农业为主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样的过程中,这是第二个转型的含义。我们通常把农业称为第一产业,或者一次产业,或者简称一产,工业称二产,服务业称三产。目前正在转化当中,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我们不能只靠GDP的比例一产占多少、二产占多少、三产占多少来判断我们的转型走到什么时候了,走到什么阶段了。要知道至今我们还有7.6亿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也就是中国人口的多数还住在不发达的农村中,还靠着土地来生活。真正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应该很少。像中国这样土地分散、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把农业人口降到1%、2%。但是农业人口占到64%以上,总是说明你的转型没有完成。

转型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要转到内外向并举。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又由于我们国家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近年来已经做到内外向并举了。我们的外贸在我们的GDP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现在已经占到50%左右。换句话说,我们所生产的东西和我们消费的东西有一半是靠进出口,有一半是自产自销。当然这个问题又有两面性,对外依存度越大风险会越大。因为我不是搞经济学的,孤陋寡闻,还没有了解到世界上哪一位经济学家对今天全世界的经济状况、经济走向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因为经济学界的某一个问题获得的。这些年我也接触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听了他们的讲演和交谈,他们都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这就是说,人们对现在经济全球化现象下或背景下的经济活动还不能理性地认识和理性地把握。大西洋彼岸感冒了,中华大地也要咳嗽;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大的波动,美欧都紧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依存度大,也就是我们自己未来的命运、短时间内的遭遇与外国的经济相关。比如说美国的经济如果出现了大的波动,再出现黑色星期一、星期五,进口大量减少,我们就要有大批的企业关门,于是出现大批的失业者,我们的社会就不稳定,政府只能是把本来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建设的钱拿出来,保证这些失业者、停产工厂的职工的生活,照顾他们,于是我们经济速度就要放缓。今天经济速度放缓,那么未来若干年新出生的婴儿,当他们成为劳动力的时候,就没有劳动的岗位。反过来说,如果中国经济真像有些不理解中国现象的人所说的,中国经济将要崩溃,我们真的崩溃了,首先是美国的物价上涨,买不了中国便宜的东西了,同时我们周边国家经济马上跟着倒霉。如果整个亚洲经济不行了,西方国家的东西都买不起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也要关闭,他们也要出现大量的失业。大家彼此已经是这样紧密的联系,那么到底内向与外向比例怎么把握,多少比例是适当的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内容提示】

●我们的转型期,至少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工业生产对社会、对个体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许嘉璐:一切问题都是有原因的,概括起来说,社会转型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以一产为主转到二、三产为主,从内向型为主转到内外向并举,是三个最主要的转型内容。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转型期,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点是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何谓单位制?那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世界分成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单位,这些单位聚集起来就是社会。我们的人,就安排在或说生活在每一个具体的单位当中,从一出生他就是单位的人,比如说在座的可能有些同学是从农村来的,当年你们一出生就是村委会到镇政府去给你登记户口,从此你就是某省某县某镇某村人,你走到哪里都是那个村的人,投票要到村里投票。从农村读了初中读高中,读了高中然后考进北京某个大学,从那天起,你的户口就在大学的集体户口里,你就是这个学校的人,走到街上迷路了,民警通知单位,单位把你领回来。不小心掉到沟里了,民警把你送到医院,医院给学校打电话,学校拿着支票给医院。乃至于你毕业了留在学校里工作了,你就更是这个单位的人,单位给你解决房子,结婚后生了小孩,单位给你解决幼儿园。单位制社会就是这么出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关起门来就是一个社会。社会里有的东西除了没有火葬场其他都有。社会上总有不如意的事情,磕磕碰碰,两口子打架了,找系主任,找支部书记,离婚了要单位开证明;生病了单位给你送到医院,说夜里需要人照顾,那本单位的、本系的、本教研室的、本处的,大家轮流去值班。不幸告别人世了,单位给你定殡仪馆的告别室,单位都给你安排,一直到入土为安。还有家属,遗孀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单位还得管,这叫单位制。单位制的好处是好管理;单位制的坏处就是把个性、个人的潜力全都窒息了。这种体制和计划经济相呼应、相配合。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人就变成社会的了。每个人还是有单位的,但不一定就是终身。用通常话说是跳槽,更学术的语言说是人才流动,用老百姓俗话说就是“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处是人的自由度大了,人的自身潜能可以在几次选择当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环境。但又是双向选择,你觉得这地方好,老板觉得你不行,照样要炒你。因而一切都在不定当中。坏处是什么呢?社会不好管理,同时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一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未来是迷茫的、不可知的印象。这是社会的一个转型。

第二点是从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虽然我们的工业化建设从1952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是从1956年开始的,但是我们的工业始终没有真正地成龙配套。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应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种生产力、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必然要和它相适应的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就需要我们从以农耕文化为主转向以工业文化为主。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有哪些差异呢?我这里插一句,希望同学们不要把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一刀割开,或者用一个钢板把它隔开,认为这是两个东西。就像人类从原始人到最发达的智人,而智人是刚获得一点知识的原始人,与未来高度发达的智人都有联系,二者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有差异而已。这个差异在哪里?那就要看工业生产对社会、对个体(就是每个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我觉得它对社会和社会个体提出了种种要求,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是四个化。

一是城镇化。一个大的企业会吸引很多为它服务的三产,吸引很多的人,在厂职工的家属也会向企业聚集,所以一个企业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小的城镇。只有城镇化,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环境、对资源的利用才能做到最合理、最科学、最清洁也最节约。所以城镇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必需的、不可避免的过程。

二是法制化。中国古代不是没有法,但那时是私法,现代社会的法是公法。何谓私法?就是由统治者少数人所制定的,维护社会、维护皇权的法。所谓公法是全民讨论,大家一起制定的契约。中国这么大,13亿人,怎么制定啊?不仅13亿人没法制定,美国2.95亿人也无法人人参与啊,于是现代社会形成了代议制,选出一些人代那些基层人民来议论国家的事情,议论法制,代议制定出一部法律来。我国特别注意制定法律过程中的群众路线问题。我们国家每制定一部法律少的是几万人参与,多的是几十万人参与,涉及每家每户。我们还要在报纸上、网络上公布法律草案,所有的人都可以提意见。最近又采取一个新的形式——听证会,即对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起征点1500元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召开听证会。听证的同时,人大网向社会敞开,谁都可以把意见贴上去。在各大网站都可以贴上每个人的意见、评论。人大有专人搜集这样的意见,这就是老百姓直接参与了。再比如说婚姻法,在座的同学都不大关心,实际上婚姻法也是在报纸上全文公布草案,听取意见,把意见集中起来交由人大常委们再来讨论修改。还有一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是在报纸上全文公布的。这样制定的法是真正的公法。为什么工业化讲究法制?人类的进步使人类走到了法制这个阶段。在现代社会之前,西方是靠宗教来约束人的,教会可以设法庭,对于持异端学说的可以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中国这样的封建社会就靠道德文化当中的道德来约束,越过这个界限就用私法来治理。到了现代社会,法制要加强,道德要提倡,因为人成了社会的人不好管理,只提倡道德不行,有时候在金钱面前道德会显得苍白无力。当然,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这就要讲究诚信,诚信又是道德的问题。但是只凭着良心不行,有些人没有良心,怎么办?用法制来保证等等。这是法制化。

三是集体化。我们是社会的人了,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不是一个人做。即使是体力劳动,挖一条沟,每人分10米挖,是分散的,同时挖沟的人是个集体。集体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化的人的一种集约,一种划分,它不同于单位。比如进到一个工厂,进到流水线车间,每条流水线是一个集体。只不过这个集体跟单位不一样,这是松散的人,可以流动的。不讲集体,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存在,社会也无法维系。

四是个人行为的规则化。法制是高层次的行为约束,但是再严密的法律管不了13亿人每人每天24小时吃喝拉撒睡。只要你走出门就进入社会了,社会就要有些规则。比如人大现在已经制定了二百二十多部法律,国务院的法规3000件,地方性法规8000件,但没有一件规定了随地吐痰给什么处罚。最近我们在制定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也没有这一条,它只能含混地说损害公共卫生的怎么样。吐一口唾沫造成什么不良后果,这个怎么办,就得制定规则。谁来制定,没有立法权的单位来制定规则。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公安局就可以制定,城管可以制定,吐一口痰罚款五角钱,扔一个烟头罚款一元钱。所以,规则是指法规没有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些办法。我们到国外去,就会发现那里是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社会都是井井有条,安然有序。为什么?因为这些国家法制很健全,同时规则制定得也很细致。具体到学校也是这样,学校的规则怎么制定啊?到底大学生能不能结婚?于是,这个学校这么制定,那个学校那么制定;网民又评论了,专家也发言了,这都是规则问题。再比如说大酒店挂一个牌子,“衣冠不整,谢绝入内”。法律上没有,法规也没有。有人说我偏不,我穿背心短裤拖鞋就往里走。保安就拦住了:“先生请看,‘衣冠不整,谢绝入内。’”正当此时,过来一位小姐,穿着吊带衣服,还不如那个背心呢,超短裤,穿双拖鞋,保安却说:“请。”这是时髦,是社会现象,不在我们谈的“十一五”规划里面。总而言之,从农耕文化转到工业文化当然涉及风俗习惯、礼仪等等,后面有时间我可能还会涉及。这里我强调的是城镇化、法制化、规则化、集体化。这些我们也没有完全达到。

【内容提示】

●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大门。

●另一只脚还是千年以前的耕作啊。

许嘉璐:现在我可以给我们所处的阶段下一个简短的结论了。我的结论是,中国正处在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中期。说我们是工业化初期太低了,工业化初期包括原始积累阶段,这时候重、轻两种工业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服务业都不发达。到工业化中期就比较齐备了,特别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三产”的兴起。我们现在“三产”还不够发达,所以我说工业化的中期,但我们还没有完成。那么这样一个过渡期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特点,就是区别于他国之点。我自己觉得,我们的特点是跨度大。所谓跨度大,指的是一方面可以形象地说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大门,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千年以前的原始耕作的门里面。先说第一只脚。我们的信息产业,虽然软件和硬件的制作能力在世界上还不是先进的,但是我们的信息技术产品和使用的普及速度是世界第一的,绝对量也接近了第一,当然人口一平均就不行了。因为我们还有广大的农村,还有另外一只脚。我们的生物技术在个别领域也跨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总体不行。另一只脚呢,还是千年以前的耕作啊。

我不知道同学们家里是不是有这种情况:父辈在耕地的时候,用水牛、用黄牛,拉的犁是木犁,上面装一个铁铧子,那是曲柄犁,是唐朝时发明的。铁铧在战国开始使用,到汉代已经相当普遍了。

2004年,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怎么加快的问题,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调查。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座的有没有云南同学?如果有机会我建议你们去看一看。怒江贯穿整个自治州,两面的山呈倒八字形,很陡,底下一条怒江。怒江水大的时候,窄窄的河流里每秒5000立方米的流量,一辆吉普车下去打个滚就找不到了。傈僳族的同胞就在这样的山上开荒种田,我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25度以上才退,它们不是25度,也不是35度,有的地方接近70度,那就是田,做不了梯田的。怎么种啊?一把火把灌木、树林、草烧掉,那就是肥。上山种的时候背个像书包一样的布袋,里面是玉米粒,这只手拿根木棍子,一削变成尖尖的,上去之后戳一下,把玉米粒扔进去,用脚一踩,再挖一个洞……如果雨不大又能滋润,它就长出来了,一年顺利就可以结玉米了。如果旱,颗粒无收;如果雨大了,全冲掉了。冲掉怎么办?再种一遍。有的地方是一只手揪着没有清除掉的草根,另一只手种,每年都要有一二十人由于不小心从山上滚下来跌落在怒江里。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千年以上的耕作方式啊。我说千年还少了。

我们建设现代化能不能把这部分同胞丢下呢?不行。但是让他们从这种耕作方式跨入到计算机房,能一蹴而就吗?我进到一个傈僳族的农民的家里,过了5分钟,我的眼睛才适应,看清楚了全家有四个大人一个娃娃。一段时间里我还没有发现娃娃,因为他刚满月,他妈妈把他背在背后。后来我提出要看看娃娃,年轻的妈妈非常高兴,把那个篓子摆在我面前,掀开来,需要借助跟着我的人打手电我才能看见娃娃的脸。一见到亮,娃娃就哭了。我说赶快抱走,不要惊了他。为什么?娃娃出生这一个多月来没见过阳光。有人问那不会拉电灯吗?要知道,从他的家到县城几十公里,即使装上了电灯,大雨一来连电线杆子都会冲到怒江里面去。当然这可能是很极端的现象。

现在中央采取措施了,2004年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也准备把22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一共60万人,在几年之内异地移民迁出来,不然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永远跨入不了现代化。一方面,那里只能生产玉米,不能提高生活水平。同时,每种一颗玉米都在种灾难。因为有草、有树使水土不流失,你把它都烧掉了,水一来土石一起滚下去,所以种的是玉米,实际上是在种子孙的灾难。迁出来,十年二十年没人去管它,大自然本身有再生的能力,慢慢就可以森林茂密,花草繁盛。

我还去过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一直到祖国最西边的县和村寨,那里主要靠放羊和种植一些玉米、土豆为生。用的是什么工具?砍土曼。大家知道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到北京要见毛主席的故事,他扛着的就是砍土曼。不会用拖拉机吗?第一,文化技术不行;第二,在沙石的土地上,拖拉机耕种种出的粮食连柴油钱都不够,而且或者旱或者有洪水。我去了一个县,这个县城已经三次搬家,就因为洪水下来侵吞了土地。所以,话说回来,另一只脚是这种状况。这就是中国,就是我们的转型期。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既要想到发展高新技术,也要想到这些广大的贫困地区的人民怎么样慢慢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这当然是我们困难的一面,和我们相比,世界上有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有。我们不是绝无仅有的,但不多。我去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它第一只脚并没有跨到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或者什么高度发达的工业里来,另一只脚也在千年以前的生产方式当中,但是他们与我们的政体不一样,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同富裕的;别的国家可以只顾城市,只顾中上层,扶持中产阶级,农民几乎是自生自灭,当然最后也发生种族的冲突、村舍之间的冲突、社会的动荡。我们这个制度不允许啊,我们国家都要照顾到,这就是我们的难处,知道它难也必须这样走。下面我就要谈第二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内容提示】

●科技的弱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强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许嘉璐:我们的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常说跨越式地前进,什么叫跨越式呢?我们不必在科学技术上遵循40年前、50年前欧美国家所走过的路,逐步提高到他们今天的水平;我们可以从很薄弱的基础,一下子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怎么掌握呢?这就要开放,引进外资,把专家请来。外国企业一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即使不是20世纪最新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同我们比起来还是先进的。我先消化这个,一只脚就从我们的50年代跨到了他们80年代,我们从80年代追他们21世纪的前10年,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中国的科技现在开始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说中国未来是一个科技大国,不得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就是采取这种办法的结果。但是引进外资,原来的单位所有制以及计划经济的观念、法制、规则都不行,因此要改革。所以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经济全球化了,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我想说两句。

第一,对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我们是主动捕捉的,我们积极地多年坚持着要加入WTO。最初是关贸总协定,最后变成了世界贸易组织,为此我们付出了14年的时间。我和外国朋友说中国人创造了加入WTO的一个吉尼斯记录。WTO也好,全球化也好,都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为什么我们做出决策主动争取加入,甚至在有些地方做出妥协?这是我们主动地争取改革的机遇,一加入,国内企业的会计、国内企业的财务、国内企业融资的办法、国内企业的管理都必须按照WTO的规则。各级政府号召改革,国有企业要改革,民营企业要改革,已经到了号召无力的时候了。一加入WTO,就使我们的经济单位被动地改革,而这个被动其实又是主动的,是我们争取来的。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的资本、剩余的技术、剩余的商品自由地在全世界游荡,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是有利于他们的。这就是全球化的另一面。从中欧、中美几次纺织品的争端上,同学们都看出来了。1947年14国在东欧制定了关贸总协定的规则,其实质他们国家过剩的东西要卖到自己的殖民地。请注意,1947年联合国还没有这么多国家,非洲、亚洲的很多国家还没有独立,都是殖民地或者是半殖民地。像中国,必须把海关打开,把税率降得很低。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几大洲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非洲成立了54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新型国家。我刚访问的亚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年龄只有25年或30年,国小力量小,人家可以不理他。现在碰到中国了,有了一定的实力,按照WTO的规则,2004年的12月31日,纺织品的配额取消,从2005年1月1日起无配额问题,我们为此早就做了各种准备,从加入WTO开始就做准备,美欧做老大做惯了,没准备,等我们的商品进去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来了,于是他们说要设种种限制。种种限制,根本就是违背WTO的,但中国是泱泱大国,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最后的宗旨,为了长远,也为了我们国内的企业,咱们谈判。

这里我们需要讲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为贵,如果要是崩了,他们会给我们进口高级技术产品也设限。我们的纺织品不过一百多亿美元,他的高新技术产品可厉害了,谁吃亏啊?于是不要两败俱伤,咱们坐下谈。海阔天空,各退半步,两家都欢喜。中美第五轮谈判开始了,已经有消息了,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再放宽期限,这就是让步,他们的让步就是我们的进步。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是主动争取来进行这种被动的改革。这是利大于弊的,不然我们国家的商品不能进入到其他的国家。

国家的领导者、高明的经营者,就是要趋利避害。中国人有这个智慧,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一棵树上吊死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不想论述。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用最先进的媒体上课,将来还要在全国播出,就是享受了高科技的成果。但是对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也要两面看。高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两个目的,达到两个目标。

第一个是发展军事,这是为了对别人的威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军事和战争准备来看,高科技一直都是世界科技前进的重要的发动机。现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它高科技技术,最尖端的都是为军事服务的。

第二个目的是把消费主义推向全世界。消费成为了一种享受。我指的不是买件好衣服穿上,照镜子享受;而是看这东西好,拿出钱来购买或拿出卡来一刷,就这一瞬间真舒服。回去往那儿一扔,三年后再看,这是谁买的?自己都不记得。消费主义又培育出来一种时尚,让人们追逐时尚。时尚谁导演的呢?生产厂家。比如说我常举的一个例子——手机。大概在座的同学都有手机,最便宜的手机,二手手机,200块钱可以买。但是他出去寒酸不寒酸?于是都要爱立信、三星,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各种型号,一说你们彼此都知道。原来叫手提电话,打电话而已,现在发展到能发短信,发短信还不行,还能发彩信。本来基本铃声就可以了,现在要彩铃,还要能下载歌曲,还要能上网,能照相。最初是20万像素,慢慢提高,现在是500万像素。我问了不少买了四五千、六七千元手机的人,它的功能你用了几样?就是打电话,接电话。只有接电话、打电话、收发短信功能的手机如果以800元钱计,那么你剩下的钱全都是很乐意地拱手给了生产厂商。你赢得了什么?拿出来用时,别人一看,你又换手机了,如此而已。但是厂商有它的办法,特别是跨国集团。你想买800元的,行啊,有。你得用一年吧,可是你用了半年以后,就有小毛病了,对不起,配件没了,这个型号已经淘汰了,你就得买新的。因此这一消费,似乎是主动的,钱在我身上,买不买我作主,但实际上是在霸权下的被动行为。

霸权在哪里?在生产厂家。最大的霸权在哪里?跨国集团500强。这种时尚无处不在,大学生里流行的什么2月14日送玫瑰花,大概你们都接过,记得这么清楚。我没送过、没接过。2004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兴起一股风来,蓝玫瑰表达自己最纯真的心,玫瑰花在墨水里泡两天变蓝了,女孩子接了,也真美;第二天一看,手也变蓝了。是不是被动的?一般消费还不行,还得掀高潮。那好,过圣诞节,总得买点礼物吧?过了半天圣诞节,再一问这是什么节,是圣诞节。怎么叫圣诞节?不知道。所以台湾的学者龙应台说,中国人过洋节就像走在路上,路过别人的祠堂进去就磕头,磕了半天头,不知道姓张姓李一样。我们作为学者,要清醒地看到这里面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哲学内涵。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时尚主义已经使人失去了理性,我们应该理性地生活。这是说到这个机遇的时候,我要说的另一面。

【内容提示】

●资源缺失面对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如何在全面协调发展中寻求定位?

许嘉璐:对我们的挑战,我可以简单说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弊病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它的本质所决定的。它的本质刚才我说过了,正是这样一种西方发达国家过剩的资本、过剩的技术、过剩的产品,在全世界自由游荡,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劣,环境污染,社会差距的拉大,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社会的动荡。因此西方的学者说,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实现的基本上至多是一种好坏参半之事;对于欠发达国家里的许多人来说,全球信息社会意味着从最需要资源的人那里掠夺基本资源。

由于全球化要达到最高的利润,要达到不枯竭的利润的来源,它必然要推出消费,推出时尚。各国的时尚杂志都是各个跨国集团支持的,不是哪个编辑委员会或者社里拿钱出的。物质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于是就出现了西方学者所指出的现代流动性的出席(这个话是很生动的,拟人化了)和传统规范的缺位,撕裂了传统家庭、亲缘(就是我们说的亲情)和邻里关系,代之以一种无常感、迷失感和个人多多少少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杜尔凯姆认为,社会缺乏某些规范基础,缺乏一个权威来源,道德秩序就会崩溃。今天我们观察社会上的很多现象,是不是传统的缺位造成了道德的崩溃所致啊?西方的著名哲学家伯格说现代化伴随着心灵的流浪,就是北京老百姓说的有钱让一些人晕了。

那么,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的这样一个机遇,按说应该自己有很雄厚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才好办,而恰恰我们遇到的挑战就是我们科学技术的基础薄弱;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国家花大量的钱,高校扩招,扶持学科搞“863计划”、“985工程”这些攻坚工程等的原因,而这一点也是“十一五”规划里的重点。

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困难很多,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我们人口过多。我们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这只是吃饱肚子啊,要想穿暖,要想大家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要过上现代化的、文明的生活,只是养活还不行啊。可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文化、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等等都不够啊。在国家的努力下,按照现在测算,“十一五”的末期,到“十二五”时候,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可能达到4000万。那个时候,任何国家的政要和学者听说中国在校大学生有4000万都要吓一跳,同时会有一种危机感,中国的实力该多强啊!但是要达到4000万在校生,家庭、社会、国家要承担多少负担!我看过不少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课本,我们这里吵吵嚷嚷地讲课本的多次使用,在很多农村早已实现了。但是由于纸张不好,又黑又卷边了,小孩子又喜欢画,画得乱糟糟的,这个跨度需要我们去填补,需要把它拉近。

第二个困难,资源匮乏。所以“十一五”规划一定要强调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听来是不得不让我们警觉:1950年的时候,全球每人的淡水储量还有将近17000立方米,可是取水量是人口增长率的两倍多;到了1999年,过了49年,也就是半个世纪,储量已经从17000立方米降到了7300立方米。如果照目前的趋势不变,到2025年,每个人的淡水储量就剩下4800立方米。1950年的时候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遇到过水荒的灾害。今天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接近水荒的状态当中生活。到2025年,在水荒中生活的人口要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二。欧洲、美国,每人可用的储水量要降到1950年的一半;亚洲、拉丁美洲只剩下1950年可用储量的四分之一。受灾难最严重的中东,每个人用的储水量下降到不足1700立方米。而中国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我们淡水的消耗损失速度是和世界同步的,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煤、石油不用说了,就是生命之水啊,维持生命的东西我们也告急啊。

我们有这么多机遇,有这么多挑战,我们应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就是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在提高生产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有造成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人情淡漠、价值迷失等弱点,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出路在于走自己的路。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郑必坚在美国讲演,他说中国人做不起美国的梦,不想做日本梦,不能做印度梦,只能做中国的梦。这句话很深刻。走自己的路,关键在于趋利避害,自主创新,均衡发展,凝聚民心。这不是经济问题了,是文化问题了。在共同富裕这个过程当中,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不可能展开讲中华传统文化,我只想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和谐理念强调人与人、现实与未来、人与自然,都应该是现实的、均衡的、友好的。现在友好这个词用到计算机技术了,友好界面。实际上人和人、人和自然、现实和未来都应该是友好的、携手的。

我们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爱国。爱国不是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亲人,不爱自己的家庭,不是的。要把国与家两个不同的概念合成一个新的概念,全世界的语言中只有中国这样。无国哪有家?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很多过去没有披露的史料都披露了。大家看看,国是什么?是由一个一个家组成的。男不管女,女不管男,没有少,只有老,成不了国家。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国家时时要照顾到每个小家,但是到国家危机的时候,中国人也能舍小家顾大家,顾了大家才有明天的小家,就是这么一个辩证的关系。有了这个价值观,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弊病,有很多我们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只能说到这里,下次有机会跟同学们谈文化问题的时候我再展开讲。

最后我要说了,“十一五”规划是什么样的规划?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本,我给它的评价就是:以加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社会差距,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这个规划的宗旨,也是规划的主题,也是各个部分所体现的中心思想。这样一个主题,这样一个宗旨,和我们所处的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挑战,都是正确的应对,或者叫因应。

【内容提示】

●发展规划面对重重矛盾。

●“十一五”规划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许嘉璐:我现在谈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体会,这也是“十一五”规划里所体现的精神和向全国提出的要求。

第一,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速度。同学们要知道,速度太快了并不完全是好事,我常说就像汽车在沙石路上跑,20公里一小时没关系,40公里就开始扬土,要跑80公里的话,后面的车看不到前面的车。但是中国情况特殊。一是基础薄,我们要加速发展,筑牢我们的基础。二是我们人口多,每年净增加1000万人,人口的增长率已经降到了千分之七,再降就不好了。1000万人就业,那就要求GDP里2到2.5个百分点是完全为新的劳动力准备的,同时你还要正常运转,又需要5个百分点,加在一起就是7到7.5个百分点。所以邓小平提出翻一番,翻一番的意思就是5年之内年均增长率7.13%,非常科学,低于这个水平就艰难了。假如到6%、5.5%,我们大量的人就会失业,已有工作的人生活水准要下降。所以我们在“十一五”还是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个度怎么掌握?就需要国家审时度势,机动灵活,顺应变化,应对突然。

第二,东部要加快发展,同时向西部倾斜,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和投入,支持和引导中部崛起。我稍加解说。中国要想打破地区不平衡的局面,不能让快的慢下来。因为东部地区提供国家税收占全国的60%以上,富的地方交了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支持西部,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一下来,总理的口袋就要瘪,西部地区也下来。同时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无须国家投入,它的发展都是自己投资、社会投资;西部还不行,还需要国家投资。所以东部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领路人,而且是提供财源的钱库,要加快发展。但是这个发展不能完全照老模式,应该是走向高新技术现代化,注意环境,注意土地,注意社会的均衡等等,“十一五”规划里面都有。向西部倾斜是我们国家的政策和财力,中部是支持和引导,中央给钱也不会像给西部那么多。因为中部地区条件比西部条件好得多,无论是地域条件、资源条件、人力条件、科学技术教育条件都比西部好得多,扶持它,是因为它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这我不想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开辟新的资源供应地。

第五,遏制收入拉大的趋势,关心城乡贫困家庭。五年之内只能够做到遏制,不要再拉大了,或者拉大的幅度和速度要降下来,说完全平等同样不可能。平均主义并不好,当年的供给制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人人平等啊。供给制同学们更不懂了。即使在计划经济下也不是完全平等的。

同学们很关心“十一五”规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领会,今天我所讲的是自己学习的体会和同学们交流,也许对同学们的研讨有所参考。说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许嘉璐先生。刚才的演讲拓宽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对目前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多的认识。我们还可以透露一个信息,许嘉璐先生参与了“十一五”规划的审定,作为亲历者,他有很多权威的解答。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踊跃地提出。我们看看第一位提问的朋友有什么样的问题。

【内容提示】

●生产粗放、牺牲环境,人类生存面临环境威胁。

●许嘉璐现场解答“环境治理”。

观众: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想请问一下,我们未来五年的这个生存环境会不会好一点。

许嘉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你的问题做点文字上的修改,可不可以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改为牺牲了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意思是:我知道做了这件事情环境要污染,因为我要GDP,我要工资,我要财政,我就这么干了。我们的污染面增大,最严重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是前些年,五小企业,后来发展到十一小,小煤炭、小水泥、小钢铁等等。那个时候人们这种意识不强,科学知识也不足,后果也没有预料到。同时,县政府、镇政府口袋里没有钱,农民嗷嗷待哺。怎么办?有石头咱们吃石头,有煤吃煤,先吃饱肚子再说。因此五小也好,十一小也好,曾经在历史上起过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财力达到了,就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了。同时国家从“十五”期间就加大了治理的力度,比如说对环境污染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为止花了6000亿啊,可是还没有治理好。“十一五”期间政府还要加大投入,加大法制的力度,加大规则运行的力度,让我们老百姓慢慢地喝得放心,呼吸得放心,走得放心,睡得安心。但是环境治理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土地被有些农药污染了,即使采取整治的措施也需要几十年;白色塑料袋埋到地里去,要降解需要几百年。另外我们脚踩的大地每一厘米的土要靠石头风化的话,需要100年到400年,要厚到30厘米可以耕种的话是几千年,水一冲开再修复,不是一个五年规划、两个五年规划可以造就的。所以我可以说,未来五年环境肯定逐步改善,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总是朝好处走了吧。

主持人:环境将会不断地好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我们持续关注的。我们再来看一看现场其他的朋友有什么问题。

【内容提示】

●医疗体制不完善。

●医疗保障不健全。

●农民面临医疗困境。

●许嘉璐现场解答“农村医疗”。

观众:许教授,听了很多您对民生的看法,在这个推行以人为本的事业当中我关注的是人的生活。未来五年对农村医疗有什么措施,或者农民什么时候可以看得起病?

许嘉璐:这些问题,最好是有关同志来讲。但是确实如你所说,这个问题我也一直非常关注。每次我下乡钻进山沟沟的时候,有时要到卫生员那里看一看,和老乡聊一聊他的生病问题、看病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农村的人口,至今有63%老了或者得病了,是死在自己家里的。这个问题就折射出我们老乡看不起病,到了危急的时刻了,也没有办法送到医院去。不仅仅是医疗费高,还有个交通工具的问题。这一点,作为宪法上写得很清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这样一个国家,不能长期这样子下去。所以“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由中央政府带头,要增大投入,在农村建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现在采取的办法是贫困地区中央拿10元钱,地方拿10元钱,农民本人拿10元钱,放到一起统筹。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这10元钱也拿不出,很多农民家庭这10元钱也拿不出。要知道家里5口人就是50元钱,50元钱对困难地区的农民不是天文数字也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数字,这只是解决一时,更根本的,要达到你所说的,我们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关键在发展,我们的经济要发展,我们的地方经济要发展,只有口袋里有了钱才说得起话啊。什么时候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呢?这个支票不好开。但是,这是中央和各级党委、各级政府梦寐以求的。目前要做的是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把过重的、虚高的医疗负担降下来,同时提高刚才我所说的城乡贫困家庭资助力度,还有就是对卫生医疗条件的大力投入。只有这样几方下手,我想五年之内会有一个大的改变。

主持人: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不断向前努力的身影,刚才提问的同学也可以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去。我们看看下一位同学关注什么样的问题。

【内容提示】

●文化流失、精神流浪,社会面临文化荒漠。

●许嘉璐现场解答“全盘西化”。

观众:许先生您好。我们都知道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次规划当中,也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概念。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有哪些解决方式?我刚刚注意到您一直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那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这种底蕴逐渐被淡漠了,我们受的教育也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许嘉璐:你提了世界上两个顶尖的大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GDP在全世界排在一百多名。但是我们一直在办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在在校生3.2亿。如果不是中国这种政体、这种社会性质,谁也承担不起。东南亚的国家我几乎都去过,我到那里也了解教育的问题。有的国家制定的是六年义务教育制,推行了40年还没有实现。东南亚很热,一个草棚子钉个板就上课了。提到解决我国教育的问题,应该说这几年来教育打了一个翻身仗。在“九五”期间我们已经在人口覆盖率85%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又达到了92%,经过“十一五”我相信可以达到95%以上,不是指国土面积,是人口覆盖率。同时,还要高校扩招,高中增办。教育问题在哪里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我觉得问题是不一样的。

对于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来说,关键在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的水平。因此大力培训那里的教师,输送合格的教师至关重要。房子也重要,但是房子培养不出人来。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毕业生。西南联大当年都是在草棚子里上课,至今云南师范大学还保留着一个已经整修和美化的草顶教室在那里,就是当年西南联大的。硬件也需要,更需要的是我们教师的素质,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全国1200万教师,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师是几百万,怎么提高?大量的民办教师怎么办?的确是问题。大学主要是内部体制改革,目前的内部体制制约着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打造出高水平的高校。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对路,在于下大力气为各地培养适用的高质量的劳动者。民办教育关键在于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大力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到教育领域里来。

总体来说,教育第一要开放,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的包括资源,包括财政,包括钱、设备,同时要改革。改革,不是要一步步走,我们可以来一个创新,思维要创新,但这是最难的。如果再过几年,到了“十一五”后,“十二五”前期,我们在校生有4000万了,这个宏观的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觉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等等有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纳入到中央和各级政府视野里面来,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第二个问题也是世界顶尖的问题。刚才我说了,伯格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人类心灵的流浪。麦当劳、好莱坞、迪斯尼乐园,就这三样东西像《天龙八部》里面的盖世神功,横扫天下。因此在西方的社会学和哲学界出现一个新的词语叫“麦当劳化”。横扫的是什么东西?横扫的是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在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惊叹、哀叹的时候,只有中国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纳入到国家的纲领里来、计划里来、规划里来,这就是我们要建设自己的先进文化。

什么是先进文化?就是引导人向上的、塑造崇高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打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一种文化的衰败和一种文化的成长都是漫长的过程,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形成的。但是我愿意跟你们说我自己的观感。我高兴的是,中华民族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文化的自觉,虽然情况是严重的,但是自觉了,我就不怕。让我们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去构筑它,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回来,而且还可以发扬光大,还会进入到新的境界。

主持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牵动了大家的心,我们关注的问题涵盖了环保、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节目结束之前,我们再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关注。有一位朋友特别关心食品安全的问题,是哪一位?

【内容提示】

●劣质食品问题频发。

●公民面临安全威胁。

●许嘉璐现场解答“食品安全”。

观众:谢谢主持人。刚才许先生在回答环境问题的时候提到了未来大家可以放心地呼吸,放心地喝水。我这个问题是关于放心吃饭的问题。大家知道过去几年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像什么劣质奶粉事件、学生豆奶事件,还有什么苏丹红、毒猪肉、毒大米等等。可以说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所有人的健康福利。请问许先生,国家“十一五”期间在这个问题上会采取哪些措施?或者您认为国家应该怎么保证13亿人放心地吃饭。

许嘉璐:我发现今天观众所提的问题都是极为尖锐,极为难办,又极为贴近我们老百姓生活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安全问题,大概主要是三项:第一是意外,意外伤害,包括坐火车、坐飞机出现意外等等。

第二就是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本来病得不得了,好容易买来药,结果是假药,贻误了时机甚至受害。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我刚才说了最重要的是吸的空气,喝的水,这对人的伤害是慢性的,所谓慢刀子割人,不容易引起人的警觉。所以需要振聋发聩,唤起人们的觉醒。食品的安全是急性的,集体食物中毒,吃了之后就有各种反应,甚至要了命。既然关系到民生,刚才我说了“十一五”的特点,是注重人生、民生的问题,就一定要认真解决。

但是我要说另一面,就是它的复杂性。中国农村没有摆脱千年以前的生活方式。在生产关系上,土地集体所有,联产承包。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承包三亩地五亩地八亩地,像黑龙江和吉林那样一承包几百亩地很少啊。他们的生产大多是极度分散,他们用什么农药,用什么化肥,化肥量如何,神仙也顾不过来。食品安全的问题,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的过程和链条。产品销售出去了,卖给商人或者公司;公司拿到集市上或者被更大公司收购的时候染绿色了,加上什么漂白了,这个绿叶喷增绿剂了,这又一个环节;运输又卫生不卫生呢?到加工厂,加工厂的流水线卫生不卫生,有没有什么添加剂呢?这是很长的链条。而食品加工,请注意,世界发达国家人们吃的东西中的工业化的产品(就是农产品经过工业化加工),最高是90%,一般是70%,中国目前只达到30%。人家的70%至90%是怎么生产的呢?大企业或者连锁集团,一个模式、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标准。我们这30%是怎么生产的呢?我们有100万家10人以下的小作坊在生产各种咸菜、酱、辣椒、方便面等等。怎么管理?船小好调头。1万人的工厂我查你,你永远钉在这块土地上;10人小作坊,查了,一转眼打游击上山了,甚至在一个货车上都可以开工厂,流动着生产,所以极难处理。

那么怎么办?难道我们见难就不管吗?不会的。

第一,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一查到底。大家都知道假奶粉事件最后揭露出来,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拿到劣质奶粉的线索之后要跑四五个省。因为现在的生产都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了。虽然难,但严厉的打击还是有效的。

第二,把住关口。本来要抓源头,由于源头太分散了,几亿农户,上百万的小作坊,那么关口只好前移。移到哪里呢?城市的市场、超市食品店等等。所以为什么老看到我们的执法人员到超市把食品拿下来,回去化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里规定,国家行政部门取样去化验你不得拒绝,而且这个化验是免费的,不要你掏钱,国家出化验费。农村要通过改革发展节约型的农业、规模化的农业和规范化的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鼓励几个航空母舰的出现,用市场竞争的方法,兼并小的企业和挤垮一批小的不合格的坑人的企业,让它没有市场。小的作坊偷税漏税,劳动者的工资低,因此成本低,就有一个销售的市场。

我曾经调查过,我们国家提倡吃碘盐,但是由于碘盐两元多钱一公斤,而私盐没有碘的几角钱一斤,食品的规模生产会使它的成本降下来,增强它与那些非法产品的竞争力,这同盗版和正版的光盘是一样的道理。不断的督察,不断的斗争,不断的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食品工业的强国,不仅仅让我们的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些食品,我指的是那些加工的产品应该大规模地走向世界,因为全世界我还没发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不爱吃中国菜。我们有些东西工业化生产之后,让它走向世界,可以让世界人民也共享我们中华民族的烹调。我想会有这一天。

主持人:谢谢许嘉璐副委员长。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场的交流只好暂告一个段落。在关注“十一五”规划热点的同时,我们都注意到许嘉璐先生提到“和谐”两个字。“十一五”规划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和谐。“十一五”规划从对物质财富增长的关注转移到人的发展上来,可以说,通过一些新的制度和体制的创新,通过这些规划、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实施,将会使经济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有一次质的飞跃,明天的生活无疑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