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大讲堂
14396900000006

第6章 温铁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他就是温铁军。20年来,他坚持用脚做学问,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2003年7月,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温铁军也因此当选为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两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结果究竟怎么样呢?

【内容提示】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带着花生来演讲。

●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样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观众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碟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

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

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买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种花生的人,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这之前打听了一下,这种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是在哪里买的,很抱歉,现在还没有卖的,这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9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

主持人:温先生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您今天演讲的题目选择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温铁军:这是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等东亚小农社会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内容提示】

●新农村究竟新在哪儿?

温铁军:我们今天的话题既然是新农村建设,那么首先得告诉大家,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在哪儿。大家刚才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花生好吃,这个花生就好比是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是说它是一个折射。那这个折射是什么意思呢?当大家都能够享受有机食品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农村发展过程中间,由农村向城市提供安全食品这条就实现了。我们最终要新,新在什么上呢?新在城乡统筹、良性互动上。不是城市发展了,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农村进入一片相对来讲比较落后的一种衰败的状态,这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说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跟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够在农村,让老百姓都用有机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当然是食品安全了。而对农民来说,通过有机的生产方式,可以实现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内为了追求效益,为了追求收入,然后把生态环境都破坏了。所以我们说,刚才大家吃花生这个感觉,其实折射出我们将来要实现的新农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很多农村,在发展问题上不是非常符合全面小康的要求的,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不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进一步讲,新农村的新,就应该新在农村的发展,也能够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通过两个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来使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我们归纳起来看,新农村就新在这上面。

当然它还有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有病人的,或者家庭里面有要上学的青年人的,这些家庭往往原来可能还发展的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就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就因学致贫。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像社会保障的问题、养老的问题、五保户的救助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包括残疾人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也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说,如果讲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应该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一方面就是农村中的相关的社会制度也应该逐步完善。我想这是第二个新农村的重要特点。

第三个,就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农村并不是像现在我们的这种意识,觉得好像留在农村就没有出息,农村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衰败的环境,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在很多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因此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很多城里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甚至理论上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那就是城里人开始愿意更多地到农村去。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于在日本、韩国,都已经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趋势。所以我们说新农村第三个特点就应该是,农村应该是一种田园风光,应该是一种生活相对比较和缓、给人的感觉比较和谐的新农村;这样一个面貌,它能够不仅让生活在农村的人有比较好的感觉,也应该让社会上其他方面,特别是城里人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我们说,从几个方面来看,新农村都应该有和它过去不同的意义。

【内容提示】

●农村为何该比城里更舒服?

●温铁军马上告诉你,为什么现阶段提新农村建设。

温铁军:接下来,我想应该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在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我说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光是我们提出,我们看到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呀,像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比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它都有新农村建设的这么一个客观需要。而他们也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来进行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来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这个新农村的三个特点,我想在欧洲有小农场,有农村的这些国家都是有体现的,大概都应该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工业来反哺农业,城市来反哺农村,也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对于东亚这些小农经济国家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我们谈到日本、韩国,也同样都是针对着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为主要手段,带动农村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投入,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是要保持一个山川秀美的这么一个农村特色。

我们到日本、韩国农村去看,应该说感觉不出它跟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上有多么根本的差别。感觉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空气好,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城市不差。所以我们看,中国到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的时候,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两个反哺,即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相应地就提出新农村建设。所以我们说现在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的,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因此,新农村建设在现在提出,应该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内容提示】

●让农民在新农村就能享受到城里的一切。

●温铁军给您算算经济账。

温铁军:其实,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有一个特殊条件,那就是税收占GDP的比重,或者国家财政占GDP比重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这个时候反哺,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尽管当时农村问题也比较复杂,但是你们看,直到1997年之前,国家的财政占GDP的比重只有不到10%。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的情况之下,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到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总和,已经占到GDP的19%多,接近20%。如果我们把预算外财政打进来的话,那我们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大约已经有30%左右了。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开始有条件地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

我们知道,现在农民流动打工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据有关统计,到2004年年末,已经有差不多1.02亿人吧,劳动力流动,离开农村,到外面去打工了。农民出来打工,有很多年轻人,不外乎是想得到一些国家在城市所建立的文化、医疗、教育等等,不外乎是得到这些。如果我们农村这方面条件能有所改善了,那何必要离乡背井呢?

所以,我们说在现阶段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第二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是政府对时机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问题的。

和这个相关的另外一个方面问题我们也应该看清楚。我们恰恰是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入世之后,在这个世贸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如何加强农业,如何使得中国的农业能够应对国际竞争?这恐怕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是出于战略的考虑,既有国际上小农经济国家都有的一种普遍选择,又有国家财政实力增强的原因。我们可以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样的政策选择,当然也有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农业竞争的压力,这就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

【内容提示】

●新农村与粮食安全有什么关系?

●农业用地减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温铁军:其实大家可以想到,2003年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的战略,对我们这个国家健康地、稳定地推动经济增长是有重大作用的。大家都看到了宏观调控,看到了宏观调控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但是很少有人去想这个宏观调控从哪儿来的。领导同志曾经说过,2004年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从对农业、农村形势的分析出发的。因为我们2003年农业用地、耕地减少了几千万亩,一下就把原来在2010年应该稳定的耕地指标18.8亿亩突破了,降到了18.51亿亩。几千万亩农地的减少,导致了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降到了15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之下,粮食的短缺就造成了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上涨,带动其他物资价格上涨,导致物价的上涨,导致2004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5%,最高达到5.7%。这种情况下,迫使中央不得不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

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永远不能轻言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那我们怎么保证呢?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这样一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2.4亿农户,土地分割细碎,每家每户什么都搞一点,然后每户的农业剩余都很少,永远是这种状态,其实不能符合我们国家追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求。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

【内容提示】

●产值增了10倍,消耗却增长了40倍。

●新农村建设遇到什么困难?

温铁军:既然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这几年我又在农村基层搞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那我就应该跟大家说说,我们在搞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过程中间都有哪些困难。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没有能够紧跟执政党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思路上、观念上还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这一点我想领导同志也是很清楚的。有一次,我们国家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明确说,认识不统一是正常的。中国现在是13亿人口,将来可能会达到15亿人口,甚至可能还要多一点。那么我们的资源环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证15亿以上这样庞大的人口的需求?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的环境破坏的系数是我们经济发展系数的1.7倍。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业建设,产值增长了10倍,而我们的资源消耗翻了40倍,现在不得不靠大量进口资源。所以说,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多的。你要推进有机农业生产,农民不理解,因为产量低;你要推进生态建筑,农民也不理解,因为这些东西不像大家脑子里面或者电视片里给大家展现的现代化图景。农民建房,都还是要建钢筋水泥、外墙贴瓷砖那种。在南方一些发达地区,这种房子三、五年就一拆,最多七、八年也要一拆,因为它不断在更新换代。这样就造成大量建筑废料,在土地资源十分短缺的地方无处堆放。有些地方干脆不拆,不拆就造成空心村、空户,农村的土地资源本来就短缺,没有什么地方堆放废料的,不像城市可以找垃圾填埋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使用生态建材、环保材料。以上这些做法首先需要转变基层老百姓的观念,会有很多困难,可能理解起来会麻烦。正因如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也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妨心态平和一点,把它看成是实现全面小康、城乡统筹这个大目标中的一项工作,老老实实地从基层的实验试点入手,取得经验逐渐推广。而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在农村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重要部署。所以我说,希望大家把认识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考虑我们现存的问题,这样可能会少一些阻力。

【内容提示】

●孩子的学费,病人的医药费,新农村的公共服务该由谁来提供?

温铁军:既然有这么多的困难,那我想接下来应该谈一下,这些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克服。

首先,我觉得大家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从2003年年初,党中央明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惠的政策,叫惠民政策。中央领导同志自己也讲,我们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我们的国家主席反复强调,已经给农民的好政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已经给农民的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说的这些,从中央这个层面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央近几年不断地增加对农村的公共品投入;不仅是加强对农村管理的投入。解决乡村基层的管理开支,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我们的总理已经在2005年的“两会”上庄严地承诺,到2007年,所有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问题都要解决,不能再让贫困家庭掏钱。不仅是一般的义务教育,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是贫困家庭子女交不起学费的,先入学,后解决。我们已经在政策上极大地朝向了贫困人群,朝向了农村的开支。所以我们说财政增大了对农村的开支,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这是第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2004年已经是两千六百多亿,这是前所未有的。

其二,在财政开支的过程中,中央特别强调是要把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公共品投入,主要的放到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而以往我们尽管说是增加农村的财政开支,但往往是各个部门把财政盘子分了,真正县以下农村基层得到的很少。而现在中央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要投到县以下基层。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和这个相配套的,那就是国家加大了国家资金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往这也是一个各个部门来分盘子的事。从2003年开始,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同时,就明确指出,要把国家资金用到村以下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上。农村的小型道路、小型电力、小型通讯、小型水设施,包括自来水,包括水利、小型沼气等等,用到小项目上,要让农民直接获利。中央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就是把财政和国家资金这两部分钱用到县以下基层,用到和农民相关的这些项目上。我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好的一面,这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内容提示】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从扶贫开始,明确提出整村推进。

温铁军:另外一方面,这几年中央也一再强调,从2003年开始,在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中央文件上就明确提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所有这些提法针对的都是面广、量大、高度分散、兼业化的、小规模的,甚至是原子型的那种小农而言的。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农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资金的投入,对接上国家政策的投入,才能够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到位。因此不要小看这些国家的政策提法,这些提法是我们必须要抓的第一位的工作。

配合中央的这些政策,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农民合作社组织法、农民合作法的立法进程。最近,不太久的时间,农民合作社法就会出台。这是有利于农民组织起来,扩大规模经营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会与国家必要的优惠政策配套,比如说国家会给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这样的经济组织必要的减免税待遇,允许进入的领域比较宽,帮助农民发展起来;同时国家还会以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的发展。这些工作这几年都正在开展,我想以后这方面工作会加强。

我们也看到了第三个方面的发展,那就是我们从扶贫开始,明确提出整村推进。国家在五百多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明确把整村推进作为一个扶贫战略,而在省定的七百多个贫困县也已经开始这样做。那就是说至少在一千多个县,我们已经非常强调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而不再是单一的项目。比如过去修条路,办个水,或者上个电,或是搞个农业技术,这是单一的投入。我们知道现在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单一的投入往往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困难。我们相信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各地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产生出各地的地方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通过实验,然后逐渐以点带面去推广。

【内容提示】

●谁发财谁英雄,谁受穷谁狗熊。

●合作社该不该立刻赚钱?

温铁军:最近这几年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实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试图发展出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现在是2.4亿农户,8亿农民,他们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那么,怎么能够让他们成为主力?

其一就是有些农民他们已经开始建立专业化的合作社了。比如说搞板栗的,他们会成立一个板栗协会;搞苹果的会搞苹果协会;养兔的会搞养兔协会。我们不再搞那种协会式的、松散的;那种你可以今天是会员明天就不是了,没有什么经济上直接的利益关系。我们要组织的这种合作社,是农民必须交入社费,然后交入社股金,形成利益上的相联关系。

而现在你看,我们在全国大概有三十多个合作社的试点,农民的关心程度,提意见的那个激烈程度,都是和以往不能比的。很多人把这看成是坏的,我却把它看成是好的。为什么呢?说明他关心。如果完全没有利益相关的话,他干吗要给你提意见,干吗要监督你?所以我说现在搞了三十多个试点,在全国各个地方组织不同的合作社,你会看到农民关注程度是大幅度提高。我说这是先有某种经济上的相关了。经济上的相关会带动和这种经济利益直接关联的制度建设,那就是如何形成内部的选举,如何能够产生理事会,如何监督理事会,形成监事会,然后如何让它良性运作等等。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去观察、要去跟踪的过程,它会产生很多问题。

那么,你进一步会看到,因为我们这些年的很多观念都是要马上见现钱,要短期致富。所以我们现在有一种观念,就是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有些追求短期收益的人,他加入以后,他如果短期没有见到现钱,他就会有情绪。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做法是,一方面用这种经济关系来促进内部组织制度发育,另外一方面开展合作社的文化建设,让他们讨论,如果真的是只追求短期收益的人,他就可以退出。投机心理很重的人,要求马上见现钱的人,他可以退出。这样就能逐渐形成一种合作社的良性的、积极的、健康的文化,这对于稳定农村社会是有极大作用的,这是一方面。只有发展经济组织,形成农民的规模,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谈判,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

【内容提示】

●386199究竟是什么“部队”?

●温铁军怎么看待麻将和扑克?

●新农村文化该如何建设?

温铁军:第二方面我觉得也比较重要。大家都知道现在农村中出现了这么一个相当复杂的情况,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了;留下的呢,人们叫作386199部队,其实就是妇女、儿童、老人。甚至出现了两千多万所谓留守儿童,孩子在家没人管,交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管不了。更何况你们想想,一个当家的,或者一个男劳力出去了,家里剩下老人、妇女、孩子,这个家庭内部很多矛盾也难以协调。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娱乐比较匮乏,除了干点儿地里活之外,大家干吗呢?打打麻将,赌赌牌,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恶化。

那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就是帮助农民在农村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比如说农民的健康,谁来关心呢?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一些文艺知识等等,他们就能够不再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荒废在打牌、赌博这些事情上。老年协会组织起来,老人们老有所养,互相之间关爱,然后自己解决一点自己的问题,甚至开始老有所为,搞一点小的手工艺品,能给大家贴补一点;老年人们再搞一点文艺活动,这样就使得老年人在农村中能够有一个相对改良一点的环境、改善一点的环境。妇女也是这样。妇女协会组织起来了,如果说有个什么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过去往往容易酿成很大的矛盾,现在大家组织起来以后,在妇女协会内部说和说和,很多矛盾就化解了。我们说这甚至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家互相照应着点,农村的很多事情可能会相应化解。所以我们说第二个方面其实讲的是农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在很多地方做的试点也应该说是有一些成效了。所以我们说大体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组织的建设,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组织的建设。而你们看所有的中央文件,在谈到这些有关工作的时候,文件里面都会有一段,提出要加强实验试点,典型引路,然后实验起步,逐步总结经验,然后加以推广。

这个路刚刚开始,前边也是困难重重,能不能走得下去,要靠大家的努力。所以最后一句话是: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来。

【内容提示】

●新农村建设是不是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温铁军直面尖锐提问。

主持人:非常感谢温铁军先生刚才精彩的演讲,刚才诸位持续不断的掌声就是对演讲的一个充分肯定。今天很多朋友都是带着问题希望跟温先生交流的,我们先请这位刚才举手的女生提问。

观众:我们知道网上对您有很多的评论,有一些知识分子和农民朋友甚至对您提出一些批评,说您的很多做法是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的?

主持人:面带微笑的女生提了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问题。

温铁军:你想把生产的方式调整过来非常之难,这个事得慢慢来。很多人不理解是太正常了,再加上很多基层干部,说你们来了,到我们村里一两年了,没有给我们招商引资,没见现钱。我说我没有责任招商引资,干部就不高兴了。你也没有给干部钱,也没有招商引资,确实有问题。所以我说呢,你提这个意见很尖锐,我应该检讨。但是我们得正确对待,不能简单就说,我必须符合一部分人的要求,我应该考虑符合大部分人的要求,我还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

【内容提示】

●优惠政策如何才能到达农民手中?

●温铁军将如何回答?

主持人:我们换一个男生来提问。

观众:温老师你好。作为一个下过乡作过调查的学生,我有两个从乡下调查回来的问题想提给您。第一个就是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我们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些政策不能充分落实。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主持人:温老师回答之前先评价一下他的调查,现在是不是非常多的大学生像他这样很主动走到基层做一些调查?

温铁军:至少我们这个学院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必须去做社会实践,我想现在这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我们用的完全没有官方资金,自己组织的大学生下乡调查就有上万人次了。我们在全国一百多个大学,都有学生支农社团,寒暑假、“十一”、“五一”都有下乡的。

我想至少说明这个年轻人下乡是得了真东西了,他不是回来报喜的。而我们知道这个一号文件很好,这表明中央的善意是清楚的,并且中央的政策思路是清楚的。但是因为现在利益结构非常复杂,甚至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所以我们知道改革就是调整利益的分配结构,或者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而最近这几年真正能够有效调整利益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几乎还没有出台,所以才出现中央政策落实不到基层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因为农村一盘散沙,组织空白,制度空白。你如果面对的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2.4亿的小农户,你的政策给谁不给谁?对着千家万户你怎么给这个政策?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你只有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帮助农民进行组织创新,只有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协会组织、合作社组织、专业组织,才能够让政策到位,让二号文件所谈的现象从根本上没市场。

主持人:非常感谢温铁军先生来到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大讲堂》。在2005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到2004年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支出共262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5%,因此这些政策实施的力度之大,农民朋友得到的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见的。有一个消息对农民来说是好消息,农业税到2005年年底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让大家一起祝福我们9亿农民兄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