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培民事迹的几点体会
(2004年)
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深入学习郑培民事迹批示中指出的:“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胡锦涛同志的批示深刻揭示了郑培民事迹的突出特点和实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我们党总结了国内外历史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我们省地税局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和郑培民事迹,联系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进行思考,推动了学习的深入。大家深刻认识到,郑培民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崇高品德和高尚境界,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和领导干部从政规律。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作为领导干部从政的根本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郑培民事迹再次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不论在什么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进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条基本规律。
郑培民在日记中写到:“世界观是总开关”。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他不畏艰苦,不计名利,在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用模范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从政格言,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高大形象。郑培民事迹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用自己20多年的从政生涯,圆满地回答了“为什么做官,怎样做官”的问题,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在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层次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队伍中,还要不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这是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也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以孔繁森、郑培民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信仰,忠实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成为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以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为反面典型的党内少数腐败分子,他们丧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信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腐朽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千古罪人。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以至于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郑培民的事迹再次说明,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郑培民同志的实践,再次给我们揭示了领导干部从政的一条根本规律,就是要“做官先做人”,把世界观的改造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要坚定不移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要更加自觉地重视这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规律,破除放松思想政治上的领导监督,对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迁就照顾,“捧着”、“护着”的倾向,始终严格党的管理教育,始终抓紧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郑培民事迹再次说明,对于执政党来说,不仅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造就一大批忠实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的干部,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根本措施。
郑培民同志深刻认识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群众。他时刻奉行“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行为准则,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两年多时间,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交朋友,很自然地成为他政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老百姓比天还大”,时刻把自己作为人民公仆,所以在州委选举中得到三个百分之百,而他却认为“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党的“三个代表”性质,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他是个既有高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又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执政意识;既保持劳动人民朴实本色,又具有时代特点的合格政治家的典型。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历史地赋予到我们党身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就要求我们党既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有一大批忠实实践这个政策的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而后一点更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归根到底,人民群众不仅看你是怎么说的,更看你是怎么做的。我们党的实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执政党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深刻认识郑培民等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典型的重大意义,吸取政治营养,把群众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考察干部的根本标准,大力培养、选拔、使用一大批忠实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干部队伍,打牢党执政的基础。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郑培民“老百姓比天还大”的深刻含义,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更新从政观念,转变从政作风,在政务活动上要围着人民群众转,把亲民、爱民、为民作为从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表、人民的公仆。
郑培民事迹再次说明,在困难时期、危急关头、危险时刻,领导干部要出现在那里,出现在人民群众中,这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责任所需,是履行从政职责的重要内容。
郑培民同志给人民群众,也给我们留下的闪光之处,除了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在于他在困难时期、危急关头、危险时刻总是迎难而上,化解难题,排除危机。离开湘潭到湘西任职、叭仁村帮扶、安乡抗洪等,贯穿了他使命的始终。此时此刻,他与人民群众贴得最紧,在人民中的威望最高,也在人民群众中充分展示了一个人民公仆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充分体会到党是靠山,政府是靠山。他身体力行地实践和演绎了一个从政的要旨和规律,即在困难时期、危急关头、危险时刻,领导干部要出现在那里,为人民排忧解难,带来光明和希望。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这是新形势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经常和重要的要求。领导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领导干部控制局面不是一把抓,而是抓根本、抓关键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难点问题,控制危机。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既是最难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是影响全局的事件。解决好了,就能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望,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全局,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甚至影响到政权的巩固。因此,在困难时期、危急关头、危险时刻,领导干部要出现在那里,不仅是觉悟和姿态,而实实在在地是领导干部特别是统领一方的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责任所需。这是党执政和领导干部从政的一条重要规律,应该成为一种制度,纳入到行政法规中,使之制度化。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执政的高度,把排解困难,化解危机,作为政务活动的重点,更加自觉地到困难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总之,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典型,他的事迹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教材。通过学习郑培民,我们要深入进行理论思考,从中汲取政治营养,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和领导干部从政规律的认识,把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建立新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