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省将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这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充分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辽宁的积极性,做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有利契机,紧扣“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这个主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全省人民满怀激情干事业的积极性,以集中建设各项公共文体设施为重点,充分展示辽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象,充分展示辽宁人民爱家乡、干事业、文明好客的新风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浓厚舆论氛围,为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全运知识普及工程、文明公民培育工程、城乡环境改善工程等。其中文明公民培育工程的内容之一就是开展全民普及文明礼仪活动,以“知荣耻、明礼仪”宣讲活动等方式,大力普及礼仪知识。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它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统称。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示致意、问候、祝福等惯用的形式;仪表是指人的容貌、姿态、风度等外在表现,是礼仪在个人形象方面的体现;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按特定程序和方式表达礼貌、礼节的活动。
礼仪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规范性。礼仪既有内在的道德准则,又有外在的行为尺度,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交往具有普遍的规范、约束作用。遵循礼仪规范,就会得到社会认可和嘉许;违反礼仪规范,就会到处碰壁,招致反感、受到批评。二是操作性。礼仪规范以人为本,重在实践,人人可学,习之易行,行之有效。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都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三是差异性。礼仪规范约定俗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礼仪规范往往不同,这就需要增加了解,尊重差异。四是时代性。礼仪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吐故纳新,随着内外交往日益频繁而互相借鉴吸收。礼仪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差异与交融相伴生的过程。
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学习实践礼仪,一要注重道德修养。礼仪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修于内,方能行于外。缺乏道德修养,不可能真诚自觉、表里如一地体现礼仪要求。作为一个现代公民,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努力做一个讲道德、重礼仪的现代文明人。二要注重实践养成。礼仪是知与行的统一。自觉、系统地学习礼仪、知晓礼仪,是践行礼仪、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基础。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践行礼仪,必须立足日常、注重细节,时时习礼、处处用礼,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三要注重行为示范。在社会交往中,个人礼仪行为客观上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其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生动具体地传播着文明礼仪规范,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带动身边的人学礼用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强化礼仪意识,人人争当传递文明的使者,共同塑造辽宁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
编写这样一个读本,是“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文明公民培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生活、职业服务、涉外交往、观赏赛事等方面的礼仪规范,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学习,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全运会,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新辽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