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14401800000001

第1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化同步”的发展方略,切实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稳定增长

201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6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0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54亿斤。全省油料播种面积684万亩,油料产量135万吨,比上年增加36万吨,首次登上百万吨台阶。蔬菜产量4000万吨,比上年增加236万吨。水果面积934万亩,水果产量650万吨,比上年增加5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17万吨、290万吨和140万吨,分别增长2.5%、5.2%和10.5%。水产品产量达453.9万吨,增长5.8%。

(二)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以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重点,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提质增速,销售收入超百亿工业产业集群达到15个。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年共落实超10亿元投资的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96个,其中5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农业“一县一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继岫岩满族自治县食用菌、东港市草莓、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花生获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后,盘山县河蟹、铁岭县榛子、西丰县鹿业、桓仁满族自治县冰葡萄等特色产业也异军突起,并形成规模。全省44个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10亿元,增长16.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5亿元,增长43.2%。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省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完成136万亩。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14万亩,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新建各类小型水源工程4020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与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进展顺利。43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173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列入国家规划的45座小(Ⅱ)型水库已开工建设29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0万亩。跨流域重大调水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012年全面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主体工程竣工通水;锦凌水库实现大坝合龙;三湾水利枢纽、青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共完成造林绿化作业面积783.6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590万亩,超年度计划任务17.9%。始于2009年秋季的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已完成1306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76.6%,其中,朝阳500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已全部完成。全面完成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三年建设任务,治理沙化草原面积300万亩。启动实施了青山工程,开工治理面积7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6万亩。

(五)农村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2011年,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826处,解决了1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51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7万平方米。1.75万户国有林场、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全省农村。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744元调增到1930元,增幅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97元,比2010年增加1389元,实际增长13.8%,是近20年来全省农民收入增速最快的一年,比“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

(六)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经达到12961个,入社社员80万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深入推进,全省有45个县(市、区)、160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比上年增加了37个,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64万亩,比上年增长21.2%。

尽管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一是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农膜价格涨幅在8%左右,种子、化肥、农用柴油价格的涨幅均超过了10%;农业用工价格也从2010年的60元/日上涨到2011年70元/日。二是生猪市场价格波幅较大。2007年2月为4.36元/公斤,2008年4月涨至9.16元/公斤;2010年3月又跌至4.5元/公斤,到2011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的9.93元/公斤。五年多的时间里,两度波幅均高达100%以上。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幅,不仅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使生猪生产始终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制约了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三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防灾减灾水平落后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的矛盾愈显突出。此外,水土等自然资源紧缺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以及农业劳动力总体过剩与季节性结构性短缺的实际,也给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面临环境

总体看,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各种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相互交织。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各项政策将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随着省政府提出的千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以及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将会得到较大的改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三是2010年以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保证了农业生产在成本逐年上涨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利润率,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由于农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及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出于调整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需要,2012年中央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方面将抑制近两年来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农村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度。三是原有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的矛盾还在加剧;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还不高,单位生产效益仍旧较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不完善等。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以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主要预期目标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以上。

——保证农副产品供给。适应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农副产品供给,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32万吨、300万吨、155万吨,增长3.6%、3.4%和10.7%,水产品产量达到476万吨,增长5.1%。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实际增长11%。

三、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一)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继续加大政府支农力度,落实好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成本逐年提高的基础上保持其合理的利润率,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从事粮食和其他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实施千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确保到2015年完成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的目标;继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工程,保证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针对生猪生产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继续组织辽西北三市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以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来促进畜禽疫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并增强养殖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继续推进高产粮油创建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水稻产量提升、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1000万亩花生油料基地建设工程。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支持发展以“一县一业”为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努力扩大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规模,确保再创建5个“一县一业”示范县。以抓好1000万亩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设施种植结构、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和产出效益。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现代种业建设,重点扶持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建设;推进管理在县、工作在乡管理体制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入开展科技团组特派活动,建立“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模式。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强化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多渠道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县域“三化”建设,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

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继续推进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实施。继续支持各县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产业集群聚集,力争使销售收入超百亿工业产业集群达到20个。加强县域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在每个县建设1—2个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整合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与政策,采取突破性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实行对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0%补贴的政策,力争再新上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以此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出台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积极推进县城建设。全面完成全省44个县(市)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加快推进初中进县城工作进程,全面启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抓好国家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阜新、朝阳坡地绿化、阜新200万亩荒山绿化、万村万树绿化、废弃工矿地植被恢复等重点林业工程落实工作,确保到年末实现4年绿化辽宁的总体目标。全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627万亩。积极抓好青山保护工程,出台青山保护和治理规划,加强专项整治、关停达不到标准的小矿场、依法管好城市山体、恢复正在生产的矿山与闭矿、尾矿库和道路两侧破坏山体的生态、加快小开荒和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实施封山禁牧。认真贯彻草原法规,加强已确权草原的监管,巩固确权成果,确保已确权草原不被复垦、不被侵占。继续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400万亩。强化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区管护,保证工程设施完好、工程区植被不被破坏,切实保护和巩固好草原治理成果。

加大辽河、凌河等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好辽河污染治理、流域垃圾处理、干流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支流河口湿地四大工程,确保年度前在全国率先摘掉辽河重度污染的帽子。实施凌河治理10项重点工程,力争年底每条支流河水都达到四类标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实施10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00座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和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农、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快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缓解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难问题。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

(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和总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经验,促进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制定金融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逐步建立完善服务“三农”的新体系。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保费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

(七)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开工建设重大跨流域调水、猴山水库、观音阁水库输水、长海县跨海引水、清河水库输水和大雅河水利枢纽工程。继续推进锦凌水库、青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和海防堤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