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能源发展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积极应对能源需求较快增长、资源供应持续偏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影响,有序推进能源行业发展,实现了支撑能力继续增强、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好开端。
(一)能源市场供需平稳
受宏观经济拉动,全省能源生产总量有所增加,省外能源保障程度继续加大,全年能源市场供需总体保持平稳。
1.能源生产情况。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6776万吨标准煤,增长6.4%。其中,原煤产量7094.4万吨,增长7.2%;原油产量1000万吨,增长5.3%;辽河油田天然气产量约7.2亿立方米,下降10%,全省煤层气产量3.75亿立方米,基本持平;水电、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109.3亿千瓦时,增长5.1%。全省全年发电量1423.3亿千瓦时,增长6.2%。
2.能源消费情况。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煤炭消费量17900万吨,增长6%;全省原油加工转换量6352.1万吨,下降0.7%;全省天然气消费量27亿立方米,增长42%。全社会用电量1861.5亿千瓦时,增长8.5%。
3.能源调入情况。省外净调入电量43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3.5%),增长16.8%;预计原油调入量约5352万吨,下降1.9%;调入中石油秦沈线和中海油20-2油气田等天然气16亿立方米,增长3倍。
(二)能源支撑能力继续提升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支撑能力继续提升。全年新投产火电、风电等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新增66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设备容量987万千伏安,新增输变电线路长度2284公里;新建天然气管道长度超过600公里;获取外埠煤炭资源累计达到55亿吨,已形成原煤生产能力1685万吨/年;省间铁路煤炭输送能力、港口原煤及原油专用码头吞吐能力继续提高;省外电力保障能力达到800万千瓦以上。
1.电源工程。一是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全力推进重点电源项目建设。红沿河核电一期、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中电投燕山湖、中电国际清河二期等8个大型电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年内投产装机120万千瓦。二是把握国家支持“上大压小”电源项目的政策机遇,努力推进重点电源工程前期工作。华锦集团自备热电厂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装机容量6万千瓦。国电电力朝阳热电厂、辽宁抚顺热电厂和大唐辽宁沈抚连接带热电厂等3个“上大压小”项目取得国家“路条”,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三是进一步做好后续电源工程谋划和推进工作。继续推进红沿河核电二期、徐大堡核电一期、桓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全省重点“上大压小”热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其中华润盘锦热电“上大压小”新建项目达到核准条件,上报国家申请核准,装机容量70万千瓦。
2.电网工程。全省电网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电网架构、省间输电通道不断完善。一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白音华—赤峰—辽宁送电线路(辽宁段)和清河电厂送出工程投产;沙岭—沈东—徐家二回、抚顺、辽中和红沿河核电一期送出等4个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续建的营口南海输变电工程进展顺利。二是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累计投产220千伏工程27项,续建27项,新开工26项。三是全省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列入国家2010年度投资计划的35亿元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完工。
3.煤炭工程。为保障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扎实做好相关工作。一是推进铁法能源公司长城窝堡煤矿、抚顺矿业集团公司东露天煤矿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年内完成北票、南票、本溪和抚顺等4个采沉治理工程竣工验收。三是加快省属煤炭企业走出去步伐,获取更多外埠煤炭资源。
4.油气工程。按照全省天然气发展规划方案,加快重点天然气项目和输气通道及配套管网建设,全省天然气利用工程全面展开。一是秦沈线天然气主管道工程竣工;中石油大连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接收站工程基本完工,大沈线天然气主管道工程全线贯通;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国海油锦州25-1南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建设,全年完成管道焊接96公里。二是年内核准并开工建设秦沈线葫芦岛、锦州石化、锦西石化支线工程项目,线路长度52公里,总投资2.3亿元。三是推进大沈、秦沈天然气主管道分支线等输气管道工程和抚锦、锦郑、庆铁三线、四线等输油管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三)能源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余热余压资源,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多元发展。
1.加大力度关闭小煤矿。全年关闭小煤矿11处,淘汰落后产能20万吨。
2.推进电力行业“上大压小”。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协调关停9台小火电机组和老旧机组,总装机26.3万千瓦。
3.抓好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企业尾气、余热等资源,推进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一是风电规模有序、平稳增长。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2万千瓦,增长30.5%。二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准全省首个大型太阳能光伏地面电站工程——朝阳辽能北票光伏发电项目(装机1万千瓦);基本建成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大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2.4万千瓦)。三是推进水泥、化工、钢铁等企业余热余压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协调并初步形成本钢集团能源综合利用方案;核准辽宁昌庆水泥有限公司4000t/d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项目;推进朝阳凌源富源矿业和辽宁银盛水泥集团水泥余热发电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
4.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习惯,大力发展农林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其中,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桓仁满族自治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获得批复的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期(2011—2013年)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500万元;法库县、昌图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已经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省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风电装机占全省总装机的11.8%,增加2.3个百分点,风电发电量占全省发电总量的4.6%,增加1.1个百分点。全省天然气消费增长42%,已由资源紧缺型全面进入市场培育型新阶段,迎来了辽宁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新的发展时期。
二、2012年能源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面临的环境
在国际方面,能源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市场将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多。面对国际能源资源竞争的形势,主要国家正加快制定和调整能源战略,进行新一轮全球能源资源战略布局,构筑生产和供给网络,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加快新能源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掌握未来能源主动权。
在国内方面,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施行,经济增速或将适度趋缓。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不会逆转,能源发展仍将处于较快增长的历史阶段。
从省内来看,在“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的指引下,全省经济发展仍将保持持续向好趋势。三大区域统筹共进、县域城区双轮驱动,将进一步促进县域和城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规模将继续扩大。
(二)有利条件和主要问题
有利条件:一是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加速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关于发展风电、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以及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等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将进一步拓宽能源领域的发展空间。三是从基础条件来看,“十二五”规划的一批重点电源、电网和天然气利用工程年内相继竣工投产,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支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主要问题:一是能源资源约束性矛盾将长期存在。省内传统能源产能发展动力趋缓,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全省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工作压力增强。二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道路漫长。全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终端用能清洁化的社会环境要求日趋严峻。三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省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近50%,且老企业、老设备较多,节能减排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电源建设潜力和空间不足。省内电力供求环境比较宽松,后续电源项目推进难度加大。五是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挑战。除受土地、融资等宏观政策环境影响外,其间歇性、随机性的发电特点面临关键电力电子技术的突破等诸多挑战。
(三)总体思路和主要产品预期目标
2012年全省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能源的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着力有效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为目标,加强能力建设、优化供求结构、控制消费总量,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主要产品预期目标:2012年全省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增速趋缓。全省能源生产总量有所下降,省外能源保障程度继续加大。
常规能源中,受资源限制,全省煤炭产量稳定在6500万吨,原油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辽河油田天然气产量继续下降,全年预计减产2000万立方米;新一批电源工程竣工投产,全省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大型光伏发电加速启动,风力发电有序推进;在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能需要的前提下,适度加快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2012年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为推进能源领域发展,保障全省经济“两个不低于”目标的实现,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测与形势分析,合理引导能源生产和消费
跟踪监测全省能源供需以及能源年度计划、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完善能源领域形势分析制度,密切关注全省能源生产、消费、价格、库存等能源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建议,合理引导生产、消费和社会预期,努力实现以能源的合理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重点问题调查研究,指导能源领域协调发展
按照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的原则,从缓解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加强能源问题的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结合辽宁实际,年内重点开展两项专题研究工作。一是全省地级市垃圾综合处理有效方式及发电发展规划研究;二是开展北方县(市、镇)及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模式研究。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支撑能力
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和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将直接拉动投资和内需,促进增长,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全年继续推进电力、煤炭、油气等一批能源重点工程建设,在热电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力争核电、抽水蓄能电站、液化天然气等重点工程竣工投产,在整个东北区域实现零的突破。
1.电力工程。一是组织好大型电源项目的续建工作,力争东北地区首台核电机组——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100万千瓦)、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和部分热电机组投产,全年新投产装机300万千瓦以上。二是根据国家核电政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红沿河核电二期和中核徐大堡核电工程前期工作。三是力争华润盘锦等2个“上大压小”热电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力争2个电源项目取得国家“路条”。四是加快电网建设,确保全省2012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20亿元以上。力争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鞍山长岭、辽阳燕州等2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力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27项,续建26项,新开工26项。
2.煤炭工程。推进雷家、东盛和亮中等一批煤矿新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大煤矿安全改造、产业升级、地质补充勘探、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和能源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推进铁法煤矸石电厂二期工程等一批煤矸石及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工作。
3.油气工程。力争中海油锦州25-1南天然气利用工程竣工投产;加快大沈、秦沈天然气主管道支线工程和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推进营口—盘锦天然气联络线、抚顺—锦州成品油管道、铁岭—大连原油管道等重点油气管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是继续关闭小煤矿;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和老旧机组。二是抓好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保持风电的良性发展,推进分散式风电建设,力争风场储能、风光互补有所突破,年内新增风电装机80万千瓦,年底累计达到480万千瓦;继续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扩大屋顶光伏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规模;推进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大型养殖场沼气、粮食加工余料气化等分布式生物质发电工程建设,新增装机1万千瓦以上;继续推进水泥、化工、钢铁等企业余热余压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推动农村能源发展。以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引领,推进农村能源利用,力争法库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昌图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实施方案中规划的项目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部分工程开工建设。四是加快天然气发展利用。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发挥其作为清洁燃料和可供下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原料供应,积极发展形成天然气利用相关产业。
(五)扩大资源储备,保障能源有效供给
充分利用辽宁的区位、港口、铁路等资源优势,加强能源资源储备,提高能源运行调节能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一是加快推进锦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建设。二是启动辽河双6储气库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推进大连长兴岛、营口港、葫芦岛等重点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
(六)加强自主能力建设,推进能源科技创新
通过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建设,推动辽宁油页岩炼油、大型透平压缩机和核电用泵等能源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装备自主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