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忌讳
14402000000016

第16章 收藏家的坚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行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留下了无数文物瑰宝。中国的收藏活动,从文字的记载和考古发掘考证,至少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已汲汲于此道。

我国的收藏,素有公藏和私藏之别。

所谓公藏,指的是宫廷、官府、寺院、博物院的文物收藏。

所谓私藏,即私家的收藏,在今天称之为民间收藏或草根收藏。

在古代无论公藏、私藏,传统的项目,无非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书籍、字画等,讲究的是珍、奇、稀、贵。殷商的宗庙,多贮钟鼎古器;周代的“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而“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周礼》);汉代的“天禄”、“石渠”、“兰台”,为皇家的三大图书文物馆;清代的内府,古代铜器、卷轴书画、宝石玉器、缂丝、拓本,奇珍异宝无不囊括。而历代私藏,亦不外乎这些类别,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李公麟收藏古代铜器;赵明诚、李清照收藏金石书画……

但到了近现代,收藏之风日渐强劲,收藏的领域也就大大地拓展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再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扩展成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大众文化活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开放的黄金岁月里,民间收藏如大江之潮,波翻浪激。人们出于种种意旨,选择自己的收藏专项,或是兴趣爱好,或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或与自己的专业互为补充,或为开展专题的研究,或满足一种心理需求,或为了他日的增值……但无论何种目的,无论收藏何种物品,都是健康有益的,都是在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在孜孜以求的收藏和研究中成就一番事业,民间收藏也成家的例子屡见不鲜。清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举凡书画碑帖、钟鼎彝器、秦砖汉瓦、印章石刻、古代乐器皆极力搜求,还不惜重金求购甲骨五千余片,整理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当代上海的算具收藏家陈宝定,收藏各种算具数百件,先后出版《现代珠算教材》、《珠算资料汇编》、《英汉珠算词汇》等著作。苏州的陈正望,专意收藏明、清的手炉,出版了《中国民间手炉艺术》一书。我的一位老友左汉中,历年来从事民间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主编和撰写了关于民间艺术的专著几十种。

任何一种藏品,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都蕴藏着政治、经济、历史、民俗、宗教、哲学、美学、工艺等多方面的内涵,都体现了一种独有的精神特质。收藏和研究的过程,即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藏品不在于它价值的贵贱,而在于你对这个品类的痴爱,那么你的收获就在其中了。

要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成就的收藏家,必须懂得他在收藏上该坚守什么,该忌讳什么。

第一,要心志“专一”,即专意于一种或几种品类的收藏,要成其系列,注重精品、珍品的搜求。忌讳心猿意马,啥都想收藏,而每一类的藏品零散无序,也无“镇库”之物。上海的蓝翎,专门收藏古今中外的筷子八百多种,总数一千二百余双,其中珍品不少,并建立“藏筷馆”向公众开放。我所在城市的一位老作家黎福清,历年来专藏中国各种材质、各种形状的酒瓶,其收藏室,叫做“梦瓶斋”。

第二,忌讳见钱眼开,面对高价位的诱惑,不惜将自己收藏中的珍品、孤品出卖,使原本已成规模的收藏强项,变得杂乱无章,再无新奇可言,于是数年的心血结晶化为乌有。不为时利所诱,坚守精神家园,是一种个人人格和道德的光辉。

第三,忌讳只藏而对藏品茫然无知,不懂得其文史渊源、知识含量、审美特征,不在读书上下工夫,不作深入的研究,充当的不过是一个“仓库守门人”的角色。优秀的收藏家,往往在收藏和研究中,做出了学问,这才是值得钦服的。文物鉴定大家王世襄,一生收藏明式家具、虫具、鸽哨等,藏品为人称道,还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明式家具五美》、《北京鸽哨》、《秋虫篇》、《冬虫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