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捉蟋、弄蟋、卖蟋为职业者,称之为蟋户,又称操虫手。在过去,有闲、有钱的人往往在白露节前后以斗蟋为赌,他们自然需要名品蟋蟀,肯出高价购买。故操虫手忙碌一个秋天,可赢得比较丰厚的收益,在其他时间则佐以副业,补贴家用。
我国斗蟋之风源远流长,到唐宋时则非常盛行。南宋丞相贾似道,是个玩虫的内行,曾写《促织经》一书,可称为研究蟋蟀的专著。他说:“白露出将军,人人爱色青。其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又说:“而名将之足称者,有白牙青(牙白翅青)、乌头金翅、三段锦(紫头、蓝项、金背)。”
操虫手大多为家传,首先是善捕蟋蟀,城墙边、田垄间、乱坟岗子上,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带着灯笼、竹罩、盛虫的葫芦,在夜里四处寻访。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可断定其品位;待捕到蟋蟀,看一眼就知道其属于什么品种,叫什么名字。在青、黄、紫、红、白、黑及异虫类七大品类中,又能分辨出什么是和尚头、五花斑、绣花针、寿星头、梅花翅、豆油灯、红纱青、紫黄虫等名品。具体到每一只虫,必须考察十二个部位的优劣,即虫形、虫声、虫头、虫眼、虫牙、虫项、虫翅、虫身、虫尾、虫小足、虫大腿和虫须。
他们善养蟋蟀,诸如喂什么食,置于什么盆中,用什么水洗澡,什么时候让雄雌交尾以强健雄虫的筋骨,如何防治疾病,都有一整套的学问。养蟋蟀又分早秋、中秋、晚秋及斗后四个阶段,各有不同的养息方法。《促织经》说:“养法,用鳜鱼、菱肉、芦根虫、断节虫、扁担虫、煮熟栗子、黄米饭。”如果蟋蟀生病、受伤、嚼牙,喂带血蚊虫;患内热,用豆芽尖叶;落胎粪结,用虾婆头;头昏,用川黄搽治;咬伤了,用童便与蚯蚓调和,点其创口……可见养蟋蟀并非易事。
操虫手必须遵守一些游戏规则:既专操此业为生,为避嫌,自己不得携蟋蟀去“开斗”;不得用带毒的药水去培养“药水虫”,这种虫身上有强烈的药味,可令对手晕头转向,而且牙齿带毒,一经咬伤对手必使之毙命。
许多年前,我曾在湘潭见过一位年轻时干过这个行当的老人,他曾叙说了看蟋蟀为何要看须的道理:“一条好虫,生相俱全,配上一对美须,就显出精气神,威武哩。双须要油黑光亮,长且灵活,搅扰不定,才是最好的。须有脆须、竹节须、鸳鸯须、卷须、结须、独须、蝴蝶须种种类别。所谓脆须,凡斗一次,须即短去一截,若双须每次断得一样齐的,便是上品之将,十斗则有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