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贴上红纸对联,营造出一派喜庆的气氛,那些吉祥的语言充满着对新年的祝福,给人一种心灵上温馨的抚慰。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历史悠久,并受到广泛的欢迎。最早出现的应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变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是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分别书写“神荼”、“郁垒”之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吉。此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及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与时俱进,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成为春联最早的雏形。关于最早的春联到底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至今难有确论。有说是后蜀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说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三妹刘令娴所作的“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落花归仍合,丛兰摘复生”……总之这种充满诗意的民俗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了,直到今天仍然焕发出诱人的光彩。
“旧时春联不外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康’‘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柏叶为铭椒花献瑞,龙缠肇岁凤纪书元’等等。横批有‘斗柄回寅’、‘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小春条均为四个字,竖写着‘出门见喜’、‘对我生财’、‘吉星高照’、‘满院生春’,农村用的有‘槽头兴旺’、‘肥猪满圈’等”(《旧都三百六十行》)。
一副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应贴在门的右边(或右边的柱子上),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在民间习俗中,对联贴反了,是很不吉利的。因对联原本的意味,是镇邪驱鬼、祈福纳吉,一旦贴反,就失去了“神力”,也就概无效用了。从文化素养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居然分不清上、下联所在的位置,弄得对联的意思颠倒不顺,是一件让人耻笑的事。
为何“右为上,左为下”呢?
“古时尚右,故即以指较高的地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辞海》)。
而“左”有“旁;附近”之义,此外,“古礼主居右客居左”,“但古时亦尚右,而以左为下位”(《辞海》)。古人在注释“右、左”时,说:“右犹高,左犹下也。”
怎样分辨上联和下联呢?
一般情况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也就是拼音“四声”中的“三、四声”字;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是“四声”中的“一、二声”字。如老作家汪曾祺的两副对联。
《赞大理》:“苍山负雪,洱海流云。”
《赞索溪峪》:“造化钟神秀,烟云起壮思。”
“雪”与“秀”为仄声字,“云”与“思”为平声字。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那就要去辨别上、下联的内容与语句顺序了。
除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反,还要求对联贴得平正、端庄,力忌歪斜、皱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