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场新锐:无人机
14471300000002

第2章 横空出世——无人机的前世今生

从英国人发明第一架无人机,到今天的无人侦察机、无人战斗机,无人机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无人机因其具有成本低、性能稳定、“零伤亡”等优点而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正逐步替代有人平台,承担越来越多的军事任务。可以想象无人机必将成为像20世纪出现的火枪、坦克、导弹等武器那样深刻地改变战争面貌,掀起新的军事变革。为了占领未来战场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无人机技术。纵观无人机的演变过程,可以全面了解世界各国无人机的发展现状。

无人机的演变过程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梦想,憧憬征服天空的梦想。无论地球上的哪一个板块,无论肤色人种,似乎对天空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由衷的热情。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诸多关于飞行的故事。例如,我国古书《苏州府志》记载的能工巧匠制造“飞车”的故事、阿拉伯地区流传的飞毯传说、日本漫画中会飞的扫把等等。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模型

人类真正实现离地升空梦想要感谢热气球的发明。1783年6月4日,法国人蒙格非兄弟公开表演并试放了第一颗热气球。他们将湿草和湿羊毛燃烧时冒出的浓烟,灌入用亚麻布糊成的直径约30米的大口袋,那个气球果真就升起来了,并将这两个人类的精英带离地面,升高到1830米。气球出现以后,科学家利用它进行了各种高空探测研究,实业家运用它来实现空中运输,军事家也利用它来对战场进行空中侦察。这些实际应用进一步刺激了人类对升空飞行的探索。时间发展到1903年12月17日,人类航空史上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日子。这天早晨,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的基尔德维尔山海边,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自己研制的“飞行者”1号飞机完成了四次飞行,这次试验宣告人类第一次空中持续动力飞行成功了。

资料链接:莱特飞行器

莱特飞行器(通常被称为“飞行者”1号)是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有动力飞行器,机上的推进器是由他们的雇员查理·泰勒(Charlie Taylor)从无到有自己做出来的。它是公认的第一台有人驾驶的动力飞行器。

这架1903年生产的飞行器和现代飞机有很大不同,飞行员是头朝前地趴在下机翼上操纵飞机的,飞机的方向控制是移动连接到臀部的摇架来达到,飞行员靠移动摇架来牵动缆线使机翼扭曲而达到改变飞行方向的目的。经过第一天四次短暂的低空飞行之后,飞机因为风的关系而受损,此后也没有再度升空过。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使人类梦想的空中持续飞行得以变成现实。1904-1905年,莱特兄弟又相继制造了“飞行者”2号和“飞行者”3号。“飞行者”3号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飞机,能在空中转弯、倾斜盘旋和作8字形飞行,留空(空中停留)时间最长达38分钟,飞行距离达38.6千米。由于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不受地球表面地形地物的限制,它与气球和飞艇相比,又具有起飞简单、操纵方便、速度快、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因此,飞机诞生不久,便受到了军方人士的青睐。在当时一些国家的军队中,购买飞机、建立飞行队之风盛极一时。飞机不仅使人类角逐的战场由地面、海洋扩展到了空中,使战争进入立体化时代,而且还以科技的发展为动力,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发展成为体态和功能不同的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等机种,并在战场上充分利用各自的高度和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叱咤风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军事爱好者一提起有人驾驶飞机,其发展历史可以娓娓道来,但无人机的历史却一直鲜为人知。人们不了解无人机,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人机受到了动力、导航和通信等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此也不能像有人驾驶飞机那样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锋芒毕露,出尽风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近百年的航空装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人机的发展几落几起,大致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无人机的诞生

随着军用飞机在战场上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在战场上空被击落所造成的飞机损失和飞行员的伤亡也在不断上升,不断给社会与人们带来切肤之痛。能否研制一种飞机,既能够轰炸敌人的重要目标,又不会造成飞行员的伤亡呢?还在人们激烈争论飞机有没有军事价值的时候,军事界和航空界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探索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工作。

就在人们深入思考如何研制无人机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面对战争可能对轰炸机的巨大需求,研制无人轰炸机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现实与迫切。英国将军卡德尔和皮切尔从未来作战需求出发,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一项建议,研制一种无人驾驶的小型飞机,代替有人驾驶的轰炸机,挂上炸弹,使用无线电操纵它飞行到敌人目标上空,将炸弹投下去。这无疑是个非常大胆而有意义的设想,立即得到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的支持。他指定由英国星际学会主席A·M·洛教授组成一个小组进行专项研究。为了保密起见,该项研究被叫作AT计划。

起初,AT计划的研究工作是在布鲁克兰兹进行的。后来又转移到米德尔赛克斯的费尔泰姆地区。研究小组首先从研制无人机的遥控装置入手。当时,无线电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对无人机进行遥控,可以通过一个无线电装置对无人机发出遥控指令来实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试验,首先研制出了一个无线电遥控器。接着,曾经设计了B·E·2轻型双座单发拉进式双翼轰炸机的英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杰佛里·哈维兰制造了一架翼展为6.7米的小型上单翼飞机,配置的是1台26千瓦的活塞发动机,并安装了起落架。研究小组将无线电遥控器安装在小型飞机上,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在临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7年3月,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在尼奥帕万英国皇家飞行训练学校进行了第一次飞行实验。这次飞行主要是对无人机的飞行与遥控性能进行试验,而非轰炸目标的试验,因此没有挂载炸弹。飞行试验开始后,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下,无人机成功起飞并进入正常飞行。就在人们紧张的神经刚要松弛下来的时候,飞机发动机欢快的轰鸣声突然停止了。由于发动机突然熄火,飞机一下子失去了动力和升力,再也无力承担自己沉重的机身,立即进人失速状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头栽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查找原因和地面试验,发动机的问题似乎排除了。第二次飞行试验开始了。飞机起飞后,按照试验计划,地面操纵人员使用无线电遥控器操纵无人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平稳飞行。看到无人机像个听话的孩子般地按照控制员的指令飞行,研究小组和参观的人非常高兴。飞行试验很快就要进行完了,就在人们正准备庆祝试验成功的时候,无人机在空中翻了一个筋斗后,发动机又熄火了,一头栽了下来。

资料链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作战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飞机得到很大发展。大战开始时,作战飞机多为木、布结构的三翼机,装备数量也较少。德、法、英等国的作战飞机总共才有2000多架。

大战期间,飞机由试验型发展为批量生产,其外形发展到双翼机,并逐渐向单翼机过渡;动力装置由单发动机发展为双发动机、多发动机等。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共生产各类飞机约20万架。作战飞机由侦察机发展为战斗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多种机型。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军事上对无人机的需求已经不迫切。加之大战结束后必然要大裁军,大量的军用飞机要退役,在这种情况下,无人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就这样,第一次AT计划的试验被迫停了下来。

A·M·洛教授对遥控无人飞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兴趣,并没有因为失败和困难而终止研究工作。几年后,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善后工作告一段落,英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一定发展后,这项研究工作重新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资金支持。

10年后,A·M·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无人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27年,英国皇家飞机研究所研制出“喉”式单翼无人机,在英国海军“堡垒”号军舰上进行了试验。“喉”式无人机载有113千克炸弹,在军舰上安装的一个小倾斜角的滑轨上滑行起飞,以322千米/小时的速度成功飞行了480千米,引起了航空界的震动。历时十多年的无人轰炸机的研究工作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无人靶机开创无人机使用先河

从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驾驶飞机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人驾驶飞机发展异常迅速,逐渐形成了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与有人驾驶作战飞机相对的地面和空中反空袭力量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远远未能跟上空中攻击力量的发展,防空问题日益提上了各国军队的议事日程。为了训练提高部队的防空作战能力和水平,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用大型有人驾驶飞机拖带靶机的方法,但由于当时防空火炮的射击精度不高,特别是大口径防空火炮,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机毁人亡。这时,英国的费尔雷公司想起了无人机。1933年,费尔雷公司将一架“女工”双翼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靶机并投入实际使用。从此,无人机作为靶机被载入航空史册,并开始在靶场上担当重要角色。

如今,一种导弹的研制与定型,需要多种无人靶机进行鉴定试验。如果没有如此之多的无人靶机,就不可能有今天规格如此之多、性能如此之好的防空导弹系统。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无人靶机有美国的“火蜂”和澳大利亚的“金迪维克”无人靶机。就无人机发展本身而言,无人靶机的发展也带动了遥控遥测技术、飞行控制与导引技术、小型发动机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以及无人机专用设备,诸如回波增强器、红外增强器等设备的发展,为无人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人机在战场上上演了处子秀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美国侵越战争,使无人机从处处挨打的靶机,发展成直接参与作战行动的作战兵器,上演了在战争运用上的处子秀。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从称霸全球的战略出发,出动大批的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对越南北部实施大规模轰炸,但遭到了越南使用的苏制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的沉痛打击,执行侦察、轰炸、运输等各项任务的战机被击落2500余架,死伤飞行人员5000余名。美国政府1962年指定生产靶机的美国瑞安公司,将靶机改装成能够执行侦察任务的无人机,来替代有人机执行任务,减少人员伤亡。瑞安公司仅用90天的时间,就将1000架“火蜂”靶机改装成无人侦察机,投入越战战场。在美国侵略越南期间,美军使用“火蜂”无人高空侦察机多达3435架次,执行了高空和超低空照相侦察、电子窃听、干扰越南无线电电台通信、在空中走廊抛撒金属箔条为轰炸机护航、抛撒宣传品等任务,回收2873架次,战损率为16%。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派遣有人战机执行同一数量的任务,将有560余架飞机被击落,按照原来美军在越南损失的飞机与飞行人员的比例,将损失1200余名的飞行人员。

无人机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令美、英等军事强国重新发现了无人机的潜在优势,对无人机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无人机在沉寂了十几年后又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期。

集侦察、攻击等任务于一身的无人机

20世纪80年代,微电子、光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对无人机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局部战争的作战实践,又奠定了无人机发展的实践基础。美国研制的“天眼”40型多用途无人机,翼下可以挂装6枚10千克、70毫米的火箭弹,具有了执行多项任务的能力。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德国与美国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勇敢”210型反辐射无人机,具备了侦察、打击的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只打了42天,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投入了200多架无人机,仅“先锋”一种无人机就执行任务533次,飞行1638小时,其使用密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以极小的人员伤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而使世界许多国家把无人作战平台,特别是无人机进一步作为减少人员伤亡、提高作战能力的基本工具。

在1995年的美军空袭波黑塞族前曾派出80架次“捕食者”无人机,对战场进行了实地侦察。空袭时,该型无人机向战斗机提供准确的目标信息,致使塞军70%防空设施和作战指挥系统被摧毁,40%的弹药库被炸毁。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动用了大量无人机。其中仅美、德、法3国的无人机就飞行了约4000小时。美军的12架“掠夺者”无人机,在战区上空昼夜不停地侦察与监视,为北约部队提供了大量实时的情报信息,同时它还担负投掷袖珍炸弹的任务。美国海军的“先锋”无人机也多次被用于补充侦察和战损评估等任务。

阿富汗战争更是各型无人机的集中亮相。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美国老牌的U2高空无人侦察机以及最新型的“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等。其实,早在战争之前的2001年8月,美国海军就曾想购买或租用“全球鹰”无人机、正在研制的“鹰眼”倾转翼无人机,以替代服役期快到的“先锋”无人机。

在2004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侦打一体”无人机对伊拉克重要领导人等各种“机会目标”和伊军重要高价值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从此,无人机进入了一个实战应用和全面发展时期。无人机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令世界各国开始聚焦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其研制和装备势头空前高涨。

世界各国无人机发展现状

目前,无人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无人机,30多个国家从事无人机的研制和生产,先后有4000余种型号无人机问世。无人机正朝着侦打一体化、滞空长时化、高度智能化、功能集成化、机体微型化、飞行隐身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各航空大国,不仅较早地认识到无人机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研制开发新的无人机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试图通过早研制、早使用、早更新,保持其在军事领域的综合优势。

美国全面称雄

美国是最早研制无人机的国家之一,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已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大、中、小型,战略、战役、战术侦察,通信中继、信息战、火力攻击等多种类型梯次搭配的装备体系,使其在无人机领域以起步早、种类全、应用广而在世界上全面称雄。可以说美国无人机的发展,代表着世界无人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潮流。

美军2014年出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认为美军未来防务建设要进一步在打赢当前战争与应对未来冲突之间取得平衡,强调美正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安全威胁,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威胁,也要重视日趋增加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进一步加强无人机的研制和生产。美军的无人机系统已经成为联合作战中联合部队最需要的装备之一,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诸多全球联合军事行动,无人机以其续航持久、高效率及良好的连通性等特点,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美军利用日益自动化、模块化、兼具全球连通性和可持续多任务的无人机系统,使美国空中力量成为了一支更精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效率更高的部队,进一步增强联合部队的战斗力。

资料链接:美国的无人机有哪些机型

美国的无人机:“先锋”无人机、“暗星”无人机、美国“金眼”垂直起降无人机、美国“火蜂”无人机、RQ-1“捕食者”、“捕食者”B(美国MQ-9型“死神”无人攻击机)、RQ-4A“全球鹰”、RQ-5“猎手”、美军RQ-7“影子-200”战术无人机、美国RQ-8A“火力侦察兵”、美国RQ-11“大乌鸦”无人机、美海军陆战队装备的“龙眼”无人机、袖珍无人机、智能无人战斗直升机——“猎人”无人机、美国宇航局X-43A高超音速无人机、X-45C无人战斗机、X-47B无人战斗机、波音X-50A“蜻蜓”无人机。

美军为保持其在无人机发展上的优势地位,先后出台了《2003年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无人机研究》、《2005-2030年美国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7-2032年美国无人机系统路线图》和《2009-2047年美国空军无人机系统飞行计划》等无人机系统发展方案。提出了统一的无人飞行系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明确表示,未来20年,美国将逐步组建一支完善而先进的无人系统部队,实现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在动态环境中既可独立承担任务,也可与其他作战单元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在美国,7万人正在为无人机忙活着。五角大楼正以每年30%的规模扩充无人机的数量。

美国军方领导人预计,在短期内,空军里的无人机驾驶员数量将会超过实际驾驶飞机的驾驶员数量。进一步研发中远程无人机。更多的无人机运用,意味着美国势必更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全球情报网和军事基地网络,无人机的精确性和辨识度极度依赖情报。美国空军2009年出台的《美国空军2009-2047无人机系统飞行计划》从当前规划、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个方面介绍了未来美国空军无人机系统的发展思路和构想,同时也折射出美国空军未来加强空中力量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发展方向以及其着力发展无人机系统和夺取无人机系统发展优势的战略意图。美国空军认为,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无人机系统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系统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作战样式,为美军现代化作战和反恐战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美军在作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是美国空军未来空中力量建设的主要方向。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无人机系统将以其特有的优势作为一种有生力量,最终将具备有人机的全部功能。美军发展无人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任务功能多样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未来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作战系统间的对抗。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对利比亚空袭作战中,无人机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其作战方式日趋多样化,对无人机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美军认为,如果无人机仅具备单一的侦察监视和攻击手段,将无法在未来战争中有效发挥作用。未来无人机必须是多种作战功能的高度合成。将多种有效载荷、多个系统功能综合到作战系统之中。

美军制定的《 2007-2032年美国无人机系统路线图》,强调数据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平台技术、有效载荷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路线图指出,多频谱、超频谱图像技术的融合将不仅能提供更多的目标细节,还能进行精确定位;超高频、甚高频植物穿透技术和双波段雷达的融合,将能够发现隐藏在树丛或伪装的敌军武器装备和部队;通信技术和加密技术的融合,可以确保敌方无法破解无人机的信息流,提高无人机信息传输和控制能力。

(二)重视编队协同发展。即将无人机与无人机、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以及无人机与其他武器平台之间连接为一个整体,发挥综合效能。在无人机与无人机协同方面,美军曾分别由陆军、海军和空军使用的“阴影”、“捕食者”和“扫描鹰”这3种无人机进行了协同作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飞行高度和滞空时间的无人机协同行动,联合作战试验平台系统(JOTBS)将能够更清楚地掌握相关区域的情况,从而使未来作战态势感知更加清晰。在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方面,美国陆军正在探索发展“猎人远距杀手”计划,将无人侦察机与有人武装直升机组成作战编队,由无人机承担侦察引导任务,武装直升机在敌火力范围之外执行攻击任务,以提高生存力和整体战斗力。美军曾利用1架“猎人”无人机和1架“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进行战斗编队试验。目标识别距离可增加12千米-27千米,有效攻击距离可增加3000千米—5000千米,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作战效能。

(三)重视指挥控制系统智能化。无人机智能化就是“无人机作出决定的能力”,不仅能够按照指令或者预先编制的程序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更能对威胁目标自主作出反应,还能即时处置突发情况。然而,目前无人机大多采用操作人员遥控的方式执行作战任务,不仅对操作人员的控制技能要求较高,还存在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态势等问题。美军将主要在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智能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材料、空中加油及太阳能动力等方面采取措施,重点开发全天候、高分辨率、远距离、实时化、小型化的任务设备,开发远距离、安全保密、通用化、网络化的测控传输系统,开发基于数据链的地面控制系统,全面提高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2013年5月14日,美国海军在“乔治·布什”号航空母舰上成功弹射起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控的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X-47B无人战斗机,并获得了成功。按照美军的设想,未来战场或许将是以无人战斗机、无人轰炸机、无人电子战飞机和无人预警机等构成的高度智能化的无人作战体系,从而完全颠覆人们对现有空战模式的认识。

以色列后来居上

以色列虽不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无人机的国家,但其拥有丰富的研制与使用无人机的经验。其无人机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无人机产品远销世界数十个国家。目前,以色列无人机系统正在朝着续航时间长,拥有隐形能力、可进行空中预警与作战的方向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世界无人机的发展方向。

目前,以色列先后研制了三代数十种型号的无人机,已经装备的型号主要有“侦察兵”、“先锋”、“猎人”、“巡逻兵”、“搜索者”、“竞技神”、“苍鹭”和“埃坦”等,其无人机技术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以色列无人机的发展离不开其国防工业发展的大背景,国防工业整体实力的推进带动了无人机的研制与运用。众所周知,以色列的无人机工业的崛起固然有美国的扶植,但探索其中的原由,除了内在民族精神的主观动力和其特有的长年战乱的客观实际,也与其在“空军第一”的战略思想下大力发展无人机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

以色列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之中,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以色列军队和整个国家的存亡。而弹丸之地的以色列人力资源和战争潜力非常有限,使用空军实施非对称打击是以军制胜的关键,空军是决定以色列国家生存的重要力量。因此,以色列在军事力量建设上确定了“空军第一”的战略思想。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转变,即使拥有强大的空军力量,应对频繁发生的武装冲突,以色列仍然急切需要能降低战斗成本和减少伤亡的武器。而无人机的特点就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飞行时间长、成本低、便于隐蔽、无需机场跑道、可多次回收重复使用、可做超越飞行员生理极限的高速飞行、可深入被核生化污染地区的上空探测取样等,执行危险性极大的作战任务。由于无人机具有上述这些优点,使得无人机在近几场局部战争被大量地使用。在以军历次打击任务中,无人机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军认为利用无人机来替代飞行员去执行高风险作战任务,效费比高,又能降低伤亡率,特别是在应付小规模战役和战斗时,“无人机作用胜过有人机”。因此,在2007年以军的五年防务开支计划中,无人机被列为以色列空军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之一,并重点发展和装备“竞技神”战术长航时无人机、“苍鹭”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和“埃坦”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以色列研制的无人机不仅先进,而且实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其出口也位居全球第一,在过去8年中,该国无人机出口额高达46亿美元,目前以色列已成为全球无人机出口第一大国。据以色列有关方面统计,以色列无人机出口已占了该国安全产品出口的10%,成为重要的军工产业。另外,以色列制造的无人机绝大部分用于军事目的,少部分用于国内安保方面,如供国内安全机构和城市保卫机构使用。

以色列“布鲁斯特咨询公司”发布报告说,“2008年,以色列出口的无人机总额为1.5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6.5亿美元,到2010年猛增到10亿多美元。”报告还指出,以色列制造的无人机分两大类,一是“埃坦”无人机,该型机两翼长26米;另一种是能携带弹药的“赫尔墨斯”450无人机,以军实施暗杀和定点清除行动时都使用该型无人机。“布鲁斯特咨询公司”的报告还表示,2005年到2012年,以色列出口的无人机中的50%是欧洲国家,其中包括英国、西班牙、波兰、法国、德国、荷兰和格鲁吉亚;英军在阿富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使用的就是“赫尔墨斯”450无人机。报告说,以色列无人机出口的三分之一是亚洲国家,主要是新加坡、印度和阿塞拜疆。对拉美地区的出口占了以色列无人机出口的11%,其中包括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墨西哥。对非洲地区的出口最少,只占总出口的1.5%,非洲国家主要是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另外,以色列对美国一国的出口就占了其无人机出口总额的3.9%。“布鲁斯特咨询公司”强调,未来几年,以色列安全产品的出口会不断增加,因为已与许多外国公司签订了无人机供货合同。未来以色列将大力开发国外市场,重点是非洲、亚洲和南美。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8月俄格军事冲突中,格鲁吉亚军队依靠以色列无人机,一度占据上风。战后俄军高层访问以色列,签署总价值5000万美元的军购合同,从以色列采购先进无人机。

俄罗斯独树一帜

俄罗斯军用无人机的研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俄罗斯研制出和研制中的无人机型号20余种,主要使用的有:R-90无人机、图-141“雨燕”、图-143“航行者”、图-243“航行者”D、卡-137无人直升机、“蜜蜂”-1T小型战术无人机,“信天翁”和“蜻蜓”8种。

鉴于无人机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和出色表现,俄军方对无人机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始对发展无人机给予高度重视。著名军事理论家斯里普钦科在题为《俄罗斯需要新型军队》一文中指出,在未来的非接触战争中,进攻一方将大量使用远程高精度无人驾驶飞机,导致战争的主要样式发生变化。俄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马钦柯认为,无人机应当属于军方最优先发展的三大项目之一。因此,目前俄军不断加大研制力度。俄空军提出了新一代无人机研制的战术技术任务和使用构想。各有关公司和研制单位加大研制力度,长、短航时,高、中、低空,大、中、小、微型各种层次的无人机研制方案和样机纷纷出台。苏霍伊设计局完成了俄罗斯未来无人机概念研究,制定了新型军用无人机研发构想。新型无人机将与第五代战斗机一并组成俄军武器序列,由一架有人驾驶飞机通过强大的数据链功能,操控数架无人机实施空战或支援陆、海军作战。该设计局还研制出“探测器”-1,“探测器”-2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及“探测器”-3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并将于2018年推出首款重达20吨的攻击型无人机样机。据称这种无人机将以五代机T-50技术为基础研发。而俄“雄鹰”公司负责研发的5吨重无人机也将于2015-2016年问世。伊尔库斯克公司研制出多用途中型无人机,雅可夫列夫设计局研制出“蜻蜓”小型战术无人机及“鹰眼”、“信天翁”垂直起降战术无人机,21世纪新秀公司制造出“格兰特”、“博拉特”小型战术无人机,莫斯科脉冲公司研制出“花岗岩”-F小型便携式无人机,库兹涅佐夫应用力学科学研究所研制出“红华”微型无人直升机。此外,俄罗斯还在卡-137无人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出MSBK-137多用途无人直升机,在图-143和图-23基础上研制出图-300无人机以及将替代“蜜蜂”并可配备到师和军级单位的“主人”无人机,“电视观察者”无人侦察机,“阿米巴”和“小飞虫”无人电子干扰机以及“垂直线”-20小型无人直升机等。早在2011年初,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就曾透露,俄罗斯在未来10年间将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俄军无人机发展的主要特点:

资料链接:苏霍伊飞机设计局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是苏联和今俄罗斯重要的军机研制机构,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航空企业之一。现已改名为苏霍伊设计局股份有限公司,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它为苏霍伊设计局。从1939年苏霍伊设计局创立,到刚刚过去的2000年,该设计局已经走过了整整61年的历程。61年来,苏霍伊设计局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总共研制了100多个型号的各类飞机,其中有约50种投入批量生产,且不乏世界名机,如Su-27系列歼击机及其改型似乎已成了该设计局的代名词。

(一)科研力量雄厚。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无人机的国家之一,苏联拉沃奇金、图波列夫、雅科福列夫等著名飞机设计局先后研制出一批无人机,为后续研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宣布,利用8年时间投入130亿美元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无人机。俄国内主要的5家飞机制造商都在进行无人机的研制,其中雅可夫列夫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都是赫赫有名的飞机研制和制造商。

俄罗斯在飞行器结构设计、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等领域保持世界领先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转化到无人机的研制当中。同时,俄罗斯注重无人机的机载设备研制。目前研制成功的机载照相侦察设备,可对宽40千米、长1350千米的地带进行照相侦察,对宽80千米、长2100千米地带进行整体摄影侦察,并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铁路上的枕木。

(二)注重通用性,强调多用途。俄罗斯在研制和生产无人机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其通用性,大多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模块化结构,一机多用。如“蜜蜂”-1T无人机,其尺寸可与“蜜蜂”其他系列型号的技术标准相匹配,主要部件(机身、机翼)可互换。图-143、图-23、卡-137,“猫头鹰”、“鹰眼”等无人机也都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可根据需要配备各种传感器。另外俄罗斯无人机多为三军通用型,既可在陆地着陆,也可在舰艇上降落。

(三)多研制,少生产、少装备。为了既保持技术优势又节省经费,俄军采取了多研制,少生产、少装备的方法。俄罗斯已研和在研的无人机有20余种,近年来更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各种型号、各种用途、各种级别的无人机竞相亮相,但批量生产和投入使用的仅8种。俄军经费紧张,采购能力十分有限,这与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无人机网的美军和以军相比相距甚远,但俄军在技术上并不落后,这种技术储备对俄军来讲十分重要。

欧盟实力不凡

欧盟各国高度重视快反部队和无人机的作用,在无人机技术发展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法、德都是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和航空大国,在无人机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具有较雄厚的实力。欧盟各国在发展本国无人机基础上,在欧盟框架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一)英国

英国是较早研制和使用无人机的国家之一,无人机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2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英国都有多种无人机参战。其典型的无人机有“不死鸟”、“观察者”、“守望者”等无人机。在其国防部公布的2002年战略防务评审中,英军准备重组皇家炮兵的编制和装备,加大无人机使用的力度,其中,装备多管火箭炮系统的第32皇家炮兵团改装“不死鸟”无人机,成为英国陆军第一个无人机团,这是陆军无人机应用扩展计划的一部分,该团驻在威尔特郡的陆军拉克希尔训练基地。

为了提高英国研制隐形无人空战飞行器的能力,2006年,英国国防部和包括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GE航空系统公司、奎奈蒂克公司和罗·罗等公司在内的团队开始进行“雷神”UCAV验证机计划,核心任务是评估UCAV自主作战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战场使用要求。2010年7月12日,英国公开展示了“雷神”UCAV技术验证机,其外形酷似UFO,尺寸与鹰式喷气式飞机类似,但安装了隐形装置以及人工智能系统。“雷神”UCAV是一种可以跨洲际飞行的远程无人作战飞行器,既能在敌方领空执行情报收集、监测和侦察任务,还能携带炸弹、导弹,甚至能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由于出众的隐身能力,地面雷达几乎无法发现这款飞行器。它体现了英国最先进的产品设计和科学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二)法国

法国在无人机研制上拥有较强的实力,先后自行研制了“玛尔特”、“狐狸”、“红隼”、“轻骑兵”、“豺”、“玛鲁拉”、“麻雀”等战术无人机,“考普特”1和2、“警戒观察员”、“太阳”无人直升机、“龙”、“狐狸”电子战无人机等。法国还与加拿大等国合作,生产和使用了CL-89T和CL-289型无人侦察机,这两种机型及“玛尔特”和“红隼”无人侦察机都可与法军的“拉达克”雷达和射击指挥系统配套使用。CL-289和“玛尔特”曾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崭露头角。

为了追赶美国无人机发展的步伐,法国正加紧联合研制“神经元”无人作战飞机。2001年7月,法国达索公司研制出了AVE无人战斗机微缩版验证机,并且成功进行了首飞。2001年,法国又与德、意、西、英等国一起启动了“未来欧洲空战系统”研究计划。2003年,法国投入3亿欧元研制“神经元”无人战斗机。

“神经元”无人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13300米,最大时速1200千米,飞机空重约为3.5吨,最大起飞重量将超过5吨,最大武器有效挂载为400千克。飞机数据系统采用泰利斯公司提供的数据链,地面指挥系统可通过实时指令指挥飞机发射“风暴幽灵”巡航导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防区外打击武器,实施超视距防区外精确打击。

(三)德国

德国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防工业基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使用过无人航空兵器,秘密从事“V-1”无人轰炸机的研究并将其用于实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长期处于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冷战前哨阵地,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发展高技术兵器对付来自东线的巨大威胁。德国一些军火公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多种无人机,但大部分用于战场侦察或射击校正。德国比较著名的无人机有:“月神”(Luna)-2000,“布雷维尔”等无人侦察机,“希摩斯”LV,“奥卡”1200无人直升机,“达尔”反辐射无人机,“欧洲鹰”长航时无人机和“台风”无人作战飞机。

目前,德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无人机研发体系和项目,目标是在2015年建立起一支低、中、高空,大、中、小型型号齐备,可执行各种战术、战略任务的完整的无人机部队。目前,德国的L34情报收集无人机即“欧洲鹰”无人机计划已经接近成熟,各种战术无人机也在陆续装备部队,德国已成为除英国外,装备使用无人机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欧洲国家。

我国进步显著

我国无人机的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在空气动力、发动机、高精度导航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目前处于不断追赶的态势。但我国无人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2009年,无人机方队首次亮相阅兵方阵,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在一系列航展上也展出过多款新式无人机。目前,全国从事无人机研发、生产、服务的单位就有300多家,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在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无人机已普遍应用于国土测绘、海洋巡查、电力巡线、气象探测、应急救援、环保监测、森林防火、警用巡逻等多个领域,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据美国《航空周刊》报道,截至2014年7月份,我国已对外展示了几十种无人机,这足以证明,在无人机领域我国正在“赶超西方”。报道称,从我国展示的无人机模型和飞行视频可以看出,我国的无人机参照了以色列的“苍鹭”以及美国的“大乌鸦”、RQ-7“暗影”、“捕食者”和“全球鹰”等西方先进无人机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像美国一样,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包括手抛式低空无人机、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在内的整个系列。报道援引“G2解决方案”智库公司市场分部研究室主任罗恩·斯登的分析猜测,“中国人民解放军似乎正在获得最先进的中空无人机技术,并已开始独立生产此类无人机,他们参照了一些成熟的无人机设计,这有利于在无人机的指挥控制和操作概念方面取得进展”。

2014年11月份举办的珠海航展上,我国除了展示备受关注的“翼龙”“彩虹”等无人机外,空军攻击-1首款现役察打一体无人机,支持反航母作战的WJ-600无人机,具备舰上回收能力的“海巡者”无人机等多款高端无人机也密集亮相。

航天科工集团展出了WJ-600A/D型无人机和以其为中心的无人作战系统。该系统由WJ-600A/D无人机、地面指挥控制站(GCS)、地面数据终端(GDT)、机动发射车和其他支援保障设备组成,以多用途的WJ-600A/D无人机覆盖多种作战能力,构建了完善的无人作战体系。WJ-600A/D无人机既可以独立作战,又能为其他精确制导武器提供目标指示和战果评估等战场保障。作为一种高空中程无人机,WJ-600独立作战时不仅可用于常态化侦察监视的巡逻,也可以在发现目标后,利用携带的各种导弹独立执行打击任务。

攻击-1无人机是中国空军在航展中亮相的首款现役察打一体无人机,集侦察、情报传输和火力打击于一身。这款无人机采用单发、大展弦比、平直翼、V型尾翼气动布局设计,配备光电侦察监视设备和多型武器,可担负低威胁环境下战场重点区域持久侦察、监视和攻击、毁伤效能评估等任务。2014年8月份,攻击-1无人机曾在“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实兵演练中,对一处高地实施侦察并对“敌”指挥车实施导弹打击。

军事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开始井喷式发展。据统计,仅中国2012年具备制造无人机机身、地面站和指挥数据链等基本资质的厂商有接近100家,而2014年这个数字已超过300家。无人机尽管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但未来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无人机研制领域,目前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以色列和欧洲,我们已经超越第二梯队,接近第一梯队。中国无人机的优势在于全国产化,不受任何人制约,这样能够有效应对技术封锁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和维护方面也有一定优势。目前我国无人机研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一个是察打一体型无人机;第二种是类似于美国“全球鹰”和以色列的“苍鹭”的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机;第三类则是类似X-47B的飞翼布局的隐身无人机。尽管我国的无人机的发动机性能受限,材料、工艺尚不及西方无人机精良,但我国无人机在这三个领域都已经有了代表机型,甚至在关键的气动以及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不甘落后

除了美、俄、法、英、德、以等国以外,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研制发展的无人机,同样不能小觑。日本、印度、韩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拥有自行研制的无人机。其中日本的无人机技术较为先进,除有3种型号的“民用”无人直升机外,还在研制能够连续36小时对地面目标进行监测,飞行高度可达20000米以上的长航时无人侦察机。许多亚洲国家还纷纷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无人机。如印度从以色列购买了100多架“搜索者”-1和“搜索者”-2,35架“苍鹭”无人机,并正在与以色列商讨全面引进“苍鹭”无人机生产线。韩国在1997年与以色列签署了一项价值4500万美元的合同,采购100架“哈比”反辐射无人机。澳大利亚国防部重新确定了无人机采购计划的方向,开展有人机和无人机联合监视项目。

(一)印度

印度是南亚军事强国,为了巩固其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并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为此急切需要提高海上持续监视能力。由于在研制方面滞后,印度现役的无人飞行器只有以色列的“搜索者”(Searcher)和“苍鹭”(Heron)可用。出于反恐和国家安全考虑,印度购买发达国家先进无人飞行器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国的无人飞行器技术。

目前,印度已部署的无人机,主要为从以色列引进的“搜索者”、“苍鹭”。2006年,印度海军在喀拉拉邦半岛部署了它的第一支无人驾驶系统侦察中队,代号为INAS342,列装有8架“搜索者”和6架“苍鹭”无人驾驶系统,同时印度海军决定建立培训基础设施和操作能力,然后推广到第二支无人驾驶系统中队。2011年1月,印度海军在靠近巴基斯坦的西部古吉拉特州的海滨城市博尔本德尔部署了第二支无人驾驶系统中队,代号为INAS343,还是列装“苍鹭”和“搜索者”,以提供急需的北阿拉伯海和卡奇地区空中侦察能力,其中包含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长期争议的爵士克里克河口地带。

印度国防部正在计划研制名为“鲁斯图姆”(Rustom-H)中空长航时无人驾驶系统。该项目最初的拨款额为2.25亿美元。2010年4月,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和巴拉特电子公司(BEL)获得了“鲁斯图姆”无人驾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合同。该项目将突破传统的研发模式,在初始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生产、使用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未来还可能被改造成无人作战飞机或其他改型。

据报道,“鲁斯图姆”能携带250千克—500千克的任务载荷,还能够通过卫星进行数据传输。“鲁斯图姆”将配备一台NPO-Saturn 36MT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印度希望以其替代目前陆海空三军使用的“苍鹭”中空长航时无人驾驶系统。

(二)日本

由于受到发展军力的限制,日本生产的无人机大多为民用型,军用型仅“前视空中观察系统”(FFOS)一种。但近年来日本也加紧了无人机,特别是军用无人机的研制,并努力引进和利用国外无人机的先进技术,研制能够连续36小时以上飞行的长航时无人侦察机。

日本研制的球形侦察无人机在2010年年底出台的日本《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继续强化对周边地区的情报搜集能力。无人驾驶飞机以其较高的效费比,成为自卫队遂行此类任务的首选。事实上,日本从2001年起就已着手独立开发相应的装备,但因为遭遇技术障碍和美国百般阻挠,新机型的研制进度大大落后于预期,才不得不走外购成熟产品的老路。

(三)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在采购美国无人机的同时,积极发展自己的无人机技术。目前,正在研制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无人舰载机、隐形无人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锐莺”无人机。该型无人机2011年获得预算开始量产,陆军还成立下辖三个中队的战术无人机大队,准备接收该无人机。该机长5.3米、翼展8.7米,飞行高度4600米,滞空时间12小时,最大航速170千米/小时,最大有效载荷73千克,具有全天时侦察搜索能力。该型无人机利用跑道起降,具备“长滞空飞行”、“全球定位导航”、“即时图像传输”等多种能力。获取图像后,由地面控制站即时传回作战中心。装备部队后,将主要配备台湾各作战区域执行情报侦察搜索、战场监控、目标搜寻定位、通信中继等任务,以满足地面部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