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确定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针对社会层面提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个人层面提出的公民个人的道德价值准则,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党中央为什么要用这24个字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需要明确回答的几个问题。
本套丛书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这些问题分别给予了系统的解答。期望这些解答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于视野所限,水平所拘,我们的解答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参阅、引用了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资料来阐述、说明问题,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请原作者跟我们联系,我们将把稿费奉上。
这套丛书能跟读者见面,我们得感谢新华出版社的黄春峰副总编。这套丛书由他策划,而且他为本套丛书的“问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刘玉瑛、赵长芬、甘守义
2014年8月18日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永恒课题。
有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和追求自由的脚步。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从自然、他人和自身奴役中逐步获得解放的历史。
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断追求。
自由,在政治上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自由言论、自由行动、不受限制的权利。一般来讲,自由有三种表现形式: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
从哲学层面讲,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改造。自由是对各种规律的掌握。越是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自身的规律,就越自由。
自由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在当前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内涵,避免走入“自由”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