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亨德尔
创作背景
1740年10月20日,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就由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承王位。为了争夺奥属领地,欧洲两大联盟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权上引发战争。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9年,交战双方签订了《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战争结束。为庆祝这场战争结束,4月27日在伦敦格林公园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这首《皇家焰火音乐》,就是亨德尔专门为晚会创作的。
由于创作前英王要求在这部作品中不要出现提琴,所以我们可以在作品总谱上看到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数量极其惊人。为了体现出音乐的非凡气势,亨德尔为这部作品编配了二十四个双簧管、九个圆号、九个小号、三个定音鼓以及十二个大管。后来修订时,亨德尔还执意加入了弦乐器。这种大编制乐队的配器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据说首演当天动用了一个百人乐团进行演出,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作者风采
贝多芬曾经说:“亨德尔是曾经活着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跪拜在他的墓前。”
钢琴琴王李斯特说:“亨德尔像世界一样伟大。”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FriedrichHndel,1685-1759),18世纪初欧洲与巴赫齐名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亨德尔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而且很早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地学习古钢琴的演奏。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到哈雷大教堂任职,担任管风琴演奏和音乐指导。他同时又在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告慰已逝父亲的在天之灵。
1703年,十八岁的亨德尔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音乐生涯,他去了汉堡,在歌剧院中当了一名小提琴演奏者。1706年,亨德尔启程去了当时音乐远较德国发达的意大利,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流的作曲家和古钢琴、管风琴演奏大师。在意大利,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歌剧《阿尔米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回到德国以后,亨德尔在汉诺威任选帝侯的宫廷乐长。1712年,他去了英国伦敦。他的到来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大获成功,他的才华受到安妮女王的赏识。
在此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尤其是歌剧,为他赢得了全欧洲的声誉。
18世纪20年代以后,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亨德尔的创作和地位都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亨德尔并没有倒下,他把精力转到清唱剧的创作上。
1742年,他用了二十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这部作品一炮打响,为亨德尔重新赢得了世界声誉。
《弥赛亚》在伦敦演出的时候,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最后一个乐章《哈里路亚》奏响的时候,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乔治二世也站着听完了全曲。从此,站着听《哈里路亚》就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至今。英王还下旨,《弥赛亚》只在春天演出一次,而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担任指挥。
晚年的亨德尔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1759年春,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亨德尔照例指挥演出,但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逝世了。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亨德尔一生创作了《奥兰多》《阿格里皮那》等四十六部歌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二十余部清唱剧和《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等大量管弦乐曲,对欧洲的古典音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作品欣赏
《皇家焰火音乐》由五个乐章组成,整体风格辉煌壮丽。
第一乐章《序曲》篇幅较长,大约有八分钟左右,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慢板和快板。
乐曲一开始就给听众一种华美富丽的感觉,气势恢宏。这是一个进行曲风格的主题,节奏从容,定音鼓平稳的节奏,更增加了庄严雄伟的气势。
第二主题则是一个快板,兼有进行曲和舞曲的风格。
这个主题带有明显的号角性特征。紧随其后的呈示部是跳跃的附点音符节奏,描写的是人们在火树银花的焰火晚会上尽情地歌舞,烘托出一种节日的气氛。在一个慢板乐段后,又进入兴高采烈的快板。
第二乐章是《布列舞曲》。布列舞曲,也译作“布雷舞曲”,是一种二拍子的法国舞曲,弱起,其特点是轻快活泼。和第一乐章有着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品。它的第一主题轻快质朴。
第三乐章《和平》。“和平”是后人加上的标题,原曲的副标题是“西西里风格的广板”。它的主题是12/8拍节奏的广板。旋律安宁和谐、柔和温存,充满一种宁静的和平气氛,这大概也就是后人称它为“和平”的原因。
第四乐章《欢庆》,又名《欣喜》,是一个4/4拍的快板乐章。主题非常明快活泼。
第五乐章《小步舞曲》,3/4拍,一共有两首,所以有的文章说《皇家焰火音乐》有六个乐章。这两首《小步舞曲》一般习惯连续演奏。第一首较平稳,优美而典雅,第二首带有终曲的意味,铜管乐器圆号、小号奏出号角性旋律。全曲在大管和双簧管的合奏中,在气氛热烈的高潮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