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459100000045

第45章 如歌的行板

(俄)柴可夫斯基

创作背景

1869年,二十九岁的柴可夫斯基住在他妹妹位于乌克兰基辅附近卡明卡的庄园里。有一天,他正在创作歌剧《女妖》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地吸引了他。晚上,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第二天,柴可夫斯基再也抵挡不住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收编在他的钢琴二重奏《俄罗斯民歌五十首》里。两年以后,在他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把这首民歌作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它就是《如歌的行板》。作者在1886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并深深为此而自豪。这样的感受,我这一辈子恐怕不会再有了。”

1877年初,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他被《如歌的行板》深深感动,流下了热泪,他感叹道:“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

作者风采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成就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沃特金斯克附近的一个村庄。1861年进入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俄国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前身),柴可夫斯基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并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获得银牌奖。同年应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十年时间,柴可夫斯基写下了许多他的早期名作,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乐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可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和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因患霍乱症逝世。

作品欣赏

这是一首弦乐四重奏。其曲名本来只是一个表情术语。这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乐曲。

乐曲第一部分一开头就是《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的旋律:

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这段旋律时有一种很浓郁的俄罗斯民歌的风味。多次四度音程的下行,表现出一种忧郁和沉思的情绪,压抑而忧伤。

(第二部分),大提琴以固定音型拨奏,而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则是以切分音型伴奏。小提琴的主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奏出。

这个主题仍然带有忧伤的情绪。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提琴的中音和高音上各演奏一遍,然后,各个声部都重复这一主题,似乎在诉说这说不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