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齐国将领鲁康祚率军侵犯魏国,齐魏两军隔着淮河排开阵势。魏国的长史傅永说:“南人擅于夜间袭击军营,一定会在淮河中设一些火光,以标记可涉水的浅处。”于是魏兵在夜间分为两部分,埋伏在营地周围。又用瓢盛油绳,秘密派人将它浮在水深处,并告诫说:“见到对方火起,你们也立即点燃。”这天夜里,鲁康祚等果然率兵来袭击魏营。傅永命令埋伏的士兵从两侧夹击。鲁康祚等人慌忙撤退,齐兵纷纷跳入淮河中,想瞠水返回齐营。这时水中亮起许多火光,齐兵不辨深浅,循亮涉水,被淹死及被杀的不计其数。
[智囊]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楚国有个人过江,当船正在行驶时,他的剑从船边掉入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作者批评刻舟者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作者进而发挥道:“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同理可证,以此故法为其兵亦同此,后粱兵、南齐兵失败正是拘泥于经验,不虑楚人前事之失,而重蹈覆辙。《察今》里还说:楚国人想去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泼水做了渡河的标记。涨水猛涨,楚人不知道。夜晚仍然按照标记涉水过河,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兵惊嚎之声把岸边的房舍都给震坏了。先前他们做标记时是可以渡河的,如今水已经涨了,楚人仍然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走,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困。
自然界尚且如此捉弄人,又何况是两军对垒的情况下呢?实在不可以掉以轻心啊!朱景、傅永均是以小小的诈术不战而胜敌,这多多少少给现代指挥作战的将宰们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启示。
张巡大胜尹子奇
唐朝中后期,天宝十四年,被唐玄宗、杨贵妃收为干儿子的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叛军势盛,潼关失守,玄宗也弃都西奔巴蜀避难。在此危亡之际,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后来雍丘县令令狐潮反叛投敌,协同叛军围攻县城。张巡扼守六十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
至德二年,安禄山手下的一员大将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兵临城下,把睢阳城团团围住。睢阳太守许远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再次率军来到睢阳,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打算一雪前耻,发誓一定要攻下睢阳。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兵力远胜于己,白了又来,不停的攻击,形势越来越紧急。
太守许远召集张巡和南霁云诸将商议对策。他说:“城中粮草、弓箭已经不多,只有火速杀退叛军,才能解睢阳之围。可是,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即使不战,我们也会被困死啊!”
张巡胸有成竹的对许远说:“大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只要能设法杀死尹子奇,让他们群龙无首,这就是最好的退兵解围之计。”同时,他还请教得力的手下大将南霁云。南霁云善于射箭,在战场上射敌大将,百发百中。
南霁云就回答道:“只要我们接近敌营,认出尹子奇,就能射中他。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于是,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夜间,天色昏暗,星月无光。城外的叛军在营地中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方面“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到了凌晨,鼓声在苍茫的薄明中停止了,也没见一将一卒出城叫战。尹子奇的哨兵在搭起的飞楼上察看城中的动静,可城楼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尹子奇听到汇报后,就命令军士们脱下战服休息起来。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接到命令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
就在这时,张巡和南霁云等十几个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营中顿时大乱,许多士兵在混乱之中被杀死。
尹子奇和几个部将在惊愕之中慌忙带领主帅营附近军营中的一些士兵与张巡、南霁云等厮杀起来。谁是尹子奇呢?南霁云拉开弓箭,在搜索目标。旁边的张巡已指挥其它将士射出一支支“箭”,这是用青蒿削尖后做成的,轻飘飘的,射不远,即使射到身上也伤不了人,只有射中脸部才有些作用。
尹子奇部下见对方射来的箭没什么杀伤力,拾起一看,原来是“青蒿箭”,忙跑到尹子奇跟前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尹子奇心想:哈,原来睢阳城里没有箭了。正在狂喜之际,神箭手南霁云已判断出谁是尹子奇了,弯弓搭上真正的利箭,“嗖”地一声射将过去,正中尹于奇左眼,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智囊
擒贼擒王,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在战争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此计中的“王”,指敌人的主力,敌军的首领。只有擒住首领,摧毁主力,才是抓住了诸多矛盾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才能瓦解对方的整体力量,使其它矛盾迎刃而解。张巡大胜尹子奇的战术,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战例。开禧年中,毕再遇被敌人围困在六合地区,军中的箭已用尽。毕再遇令人撑开他平时用的黑色盖篷,高高举起,在城堡上来回晃动。金兵以为是敌兵的主将登城视察,纷纷争相射击。一会儿功夫,城楼墙上箭矢密布,好象刺猬皮一样。于是毕军获箭二十多万。这也是从祖先张巡那里学来的智谋。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作出某种决策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分清轻重,理清头绪办好事情。
李光弼屡破史思明
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来是契丹人,自幼擅长骑射,参加军旅后,迅速晋升。后来与郭子仪在一起,以谋用兵,屡建奇功,为扫平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面进攻。李光弼奉命到了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猛,有点害怕,有人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认为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我们退了,敌人更加猖獗,不如把我军转移到河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于是他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去了河阳,等史思明进洛阳的时候,洛阳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能智取,不易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一塌糊涂。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炮弹攻击敌人的战船,一时间,船上的敌兵都倒在了血泊中。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矿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险能击败他们!”
接着,李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和观察敌军的阵势,断定西北角和东南角方向的战斗力最强。于是,李光弼马上拨出五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并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儿。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话,倍受鼓舞,都英勇地杀上阵去。没有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他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退却。”
传令的兵士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着地,下令总攻,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争先恐后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叛将周挚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继续进攻南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史思明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了洛阳。
智囊
李光弼之所以能在能在和史思明的对抗中屡战屡胜,占尽上风,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思考,谋略得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让形势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领兵打仗必须用计用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势与情,就是领兵者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必须培养对周围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得心应手,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识,指认识。从思维的深度来看,识是指人的远见卓识,是对事物发展的预见和认识的深度。
曾经有两个企业都想在某郊区投资地产,并各派了专人前去调查那里的情况。结果A企业的人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说:“那里人口稀少,房产业发展机会渺茫,房子修好了也没有人来住。”而B企业的人则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说,“该地虽然人口稀少,但那里环境优雅,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定会喜欢在那里安置生活。”果然不出B企业的所料,随着城市包围农村,城里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尤其是一些农家乐,办得更是如火如荼。所以B企业的投资是明智的。
A企业的人员鼠目寸光,只看见眼前事物的表象,而B企业的人却高瞻远瞩,从表象里预见到未来。B企业的远见卓识远远高于前者。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像A企业的人一样近视,那么他的动作很可能都是短期行为,而如B企业那样见识过人,眼光放长远一点,就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
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学会思考,而不要因循旧制。
虞翻智取南郡
三国时吴将吕蒙已诱使糜芳出城投降,军队还没有开进城内,吕蒙就召集将领们举行盛会,开宴作乐。这时学者虞翻说:“今天一心一意来投诚的,只是糜芳将军,而城里的人我们怎能尽信呢?为什么不迅速进城,先把城门的钥匙拿到手,把城市控制住?”
吕蒙采纳了虞翻的意见,要立即行动。
虞翻又说:“不行,这样急急忙忙进城,万一城中有埋伏,你我性命都完了。”
于是虞翻又设计要糜芳重新进城,虞翻教糜芳说:“你回城中要这样说:‘我得以侥幸逃回,愿与大家死守此城。有能破吴军的人,我要低头下拜。’”糜芳回城后说了这番话,果然预谋袭击吴军的人都向糜芳表示友好。侨装进城的虞翻把这些人全都杀掉。之后,吕蒙大军才开进城内。
有这样善于计谋的人,蜀的南郡足以死守不陷。不败而自降,糜芳真是个奴才!这都是刘玄德不肯在荆州定都的过错。
智囊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主要原因在于吕蒙在夺取荆州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假象迷惑关羽,出奇不意进行攻击,这是军事上常用的战术。
设谋惑敌,示之以假,目的是使对手在获取假信息后,疏于防备、掉以轻心,从而方便实施突袭,一举得手。因此,竞争场上获取情报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胜负。如何使对手相信己方设置的假情报和如何获取真实情报,也是颇令双方统帅费心的问题,一旦失误,接踵而来的便是失败的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