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1459900000085

第85章 学以致用的智囊(1)

战车

李纲申请制造战车,说:“外族以强大的骑兵战胜中国,而我们不使用战车就无法打败他们。理由有三:第一,步兵不能抵挡骑兵的快速冲击;第二,用战车,则奔跑速度快,可以抵御骑兵,骑兵不如战车;第三,使用战车,则骑兵在后,可以选择对我们有利的时机出战。现在士兵都很胆怯,见到敌人就溃逃,我们虽有优秀的指挥人才,也没有施展的机会;用战车,则士兵有所依靠,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力,队伍也会有纪律的约束,不能随便逃跑,所以战车可以战胜敌人的铁骑的道理是明摆着的。

宋钦宗靖康年问,献策制造战车的人很多,只有总制官张行中的方案可取。他造车的方法是:用两根木竿连接双轮,推木竿则车轮就向前转动。两竿之间用数条横木连接,横木上安装可以运载巨弩的支架,支架上还备有可装箭头和石块的皮网兜,另外还绘制了神兽模型,罩在战车上,当向敌人射击时,箭头正好从神兽的口中射出,还可以从神兽的眼睛处观望敌情。战车的下部装上盔甲般的围裙,以保卫士兵的腿和脚,战车的前部装有两排枪刀,每排各四支,上面是长枪,下面为短刀。长兵器是用来对付敌人的,短兵器是用来抵御马匹的。战车的两边都装有铁索钩,在驻营的时候,战车的铁索钩连起来,就成了营房。

作战的方法是:每车配备二十五个步兵,四人推车,一人在车上向敌人发射弓箭,其余二十人分别持盾牌、弓弩、长枪、斩马刀等兵器,按照每边两行,每行五人的顺序分列战车两旁。当遇到敌人的时候,持盾牌的在前边,使用弓弩的在中间,持枪刀的在后边。敌人在百步之内,则暂收盾牌,给弓弩手让开地方,突然向敌人发射矢石。等到迫近敌人,则弓弩手退后,枪刀手到最前面,用枪刺杀敌人,用刀砍马脚。敌人退后,则战车也开始移动,在战鼓声中向前追击。遇到险要的地形时,战车就停止。然后派骑兵从两翼出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布阵的方法是:每军二千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即五百人是高级军官、卫兵以及负责军需用品运输工作的。其余二千人共使用八十辆战车。如果想布方阵,则每边用二十辆车,车身连接,步兵填充在车缝中。作战的时候,若向前,则战车行向敌人;向后,则战车倒行;向左向右,战车就顺向而行。敌人进攻左右侧,袭击后方,战车就随着敌人进攻的方向而朝向他们,前后左右,变化无穷。而高级军官、作保卫和运输军需物资的士兵也都在布阵之中。布方阵还是布圆阵,布曲阵还是布直阵,这要随地形而变化。行军打仗时战车排成整齐的阵势,驻扎的时候战车钩连起来成为兵营。不必开沟堑,修筑营垒,最为简便,且完备坚固。

已故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抚等地,地势平坦广阔,用兵车作战最合适。武器军械、干粮都可随车携带,不用马驮运。兵车可组成城垒,又可代马运输。”为此,他献出了自己设计的制造兵车的图纸。后来兵部制造试用,耗资无数而车子笨拙难行,于是全部都作废了。因此得了“鹧鸪车”的称号,意思是“行不得”。

古代人作战,都用战车,为什么古人可用车作战,而今人就不能用呢?就是因为考核研究不精细,制造工艺不完善,而当事人又缺乏毅力,仅仅试验一次不成,就放弃了制造。秦始皇修筑长城,万世为之受益;而现在修筑的营堡和城墙,都好象建在沙滩上,很容易坍塌;汉代的赵充国实行屯田,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利益,而今天的屯田者,建造了很多房舍而没有什么成就。这都是因为没有诚心办事的人去群策群力求得圆满成果的缘故。空喊着效仿古人有什么用呢?呜呼!没有诚心办事的人,即使有完美无缺的圣祖神宗的法制,也都可以说是“行不得”啊!

智囊

滴水可以穿石,犁头可以磨针。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打开智慧门。竹子是一节一节长起来的,功夫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不知疲倦的人,迎接他的是胜利。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每五年就会重读一次莎士比亚全集,他认为从中所获得的启发,比许多企管论文和书籍更大。

叶石涛先生生于民国14年,是台南望族出身,后来家道中落、坐了三年政治牢狱,经历过富裕与贫穷、大起大落,都反映在小说中。是台湾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受日本教育的叶石涛,当年为提升国语文能力,将《红楼梦》一百二十个章回,从头到尾抄了一遍。抄完之后,对红学了解得更透彻。

很多年轻作家都不相信叶石涛先生真的从头到尾把红楼梦抄完了,他们认为顶多是抄了一回或一节而已。他们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境。差了五十年,表面上看物质进步了,但人的决心、毅力和耐性也磨损太多了。

叠阵

宋朝的吴玠每次作战,都选用力量很强的弓弩,命令诸将轮番射击,称他们为发射队。连续不断地发射,箭矢多如雨注,使敌人无法抵挡。

吴璘模仿古代车战的战术,创立了叠阵法。每次打仗,长枪手排在最前边,这些士兵只能坐在车上不能站起来。其后排列的是最强的弓箭手,再次是强弩手,弓弩手都跪立在车上等待战机。在强弩手的后面,是发射得又远又准的神臂弓手。与敌人肉搏,到了百步之内,则神臂手首先引弓射箭,到七十步以内,强弓劲弩一齐放箭。排列阵势也是如此。每一个迭阵的布局,都以一种称作“拒马”的战具,以木为架,横木上置枪头等兵器,构成障碍,各“拒马”之间用铁钩相连,如有被敌破坏的,就立即更换;遇到更换时,就猛擂战鼓,这时骑兵就从两边出来,掩护在前面,把阵势布严整了,骑兵就撤回。这种布阵法就称为“叠阵”。战士军心稳定,就能拉满弓弦,这样敌人虽然凶猛,也不能抵挡。

吴璘著有两篇《兵法》。大意是说金人有四项长处,我们有四项短处,应当回避自己的短处,抑制对方的长处。金人的四项长处是:骑兵骁勇、士卒顽强、盔甲坚固,弓箭杀伤力强。我们要集中敌我双方的长处,吸收敌力为我所用。用分队的战术,来制服金人骁勇的骑兵;用轮换休息、轮换作战的方法,制服敌人的顽强意志;用射程远力量大的弓箭,来制服敌人坚固的盔甲;用远战去克服近战,用绝对优势的兵力来制服金人杀伤力强的弓箭。布阵的方法则是以步兵作为阵地的核心,以骑兵作为两翼,排列在左右两肋,两肋之间布上阻挡敌人骑兵的障碍物“拒马”。

智囊

在信息化战场上,夺取制信息权是限制敌高技术优势发挥的关键,是谋求战场主动进而实现优劣转化的重要途径。战场主动权首先是通过集中信息优势来达成的。因为无论是集中兵力还是集中火力,都高度依赖于信息。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场上的第一“制高点”,成为转化双方优劣态势的突破口。

“以长克短”是改变作战力量对比、转换战场形势最基本的思路和途径。长短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每一支军队,都各有长短。即使是现代高新武器装备,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弱点和短处。最典型的是,未来信息战争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存在着节点众多、易被攻击等弱点,很难防范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等攻击。因此,长短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情况下都客观存在。

“以长克短”,就是要全面、辩证地认识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通过各种作战要素的灵活组合,创造和形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和条件,减少敌方依赖于高技术优势的总体作战效能,并为我方创造更多制信息权的机会,以大量局部的以长击短、扬长避短的作战行动,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作战体系总体上的优劣转化。

撒星阵

宋朝的张威从行伍被升为军队副将。他率领部队行军的时候,就象每个士兵嘴里都含着东西似的,非常寂静,听不到一点声音。每次打仗都能获得胜利,金人很畏惧他。湖南湖北一带地势平坦广阔,多是原野,有利于骑兵战斗而不利于步兵。张威说:“金兵的铁骑兵一冲锋,我们就没有办法了。”于是就按照他的想法创造了“撒星阵”军队时分时合,机动灵活。士兵听到鼓声就聚集在一起,听到鼓声就分散开去。每次金人的骑兵到来,就敲鼓,鼓声一响,一个军的士兵就分成数十个小分队,金人也随着分散兵力去应战,这时又突然鸣鼓,兵力都聚集在一起去攻打分散之敌。在很短的时间内,时分时合变换不定,金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在金人束手无策时,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用这种战术常常获得胜利,

张威勇敢善战,每次打仗时候,两只眼睛都红了,所以当时他有个绰号叫“张红眼”。

[智囊]

张威的“撒星阵”是弱兵对付强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即使袭击造成敌人的物质损失有限,甚至是一次失利的袭击,然而就其动摇敌人的军心与挫折其胜利意志而言,却有很大的影响。在敌人没有防备、相信自己安全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出现;在敌人有了准备、小心谨慎、辛苦提防的时候,他们又偏偏不来。在这种出没无常的活动与威胁之中,无论敌人有多少都会震恐。

这种战术其实不仅在于扰惑、破坏敌人,而且也可以集中起来突然地消灭敌人。尽管每一次袭击,或许只能消灭一部分敌人,敌人并没有什么大损失,然而,无数游击队积极不断地活跃,在无数次的埋伏和袭击中,将使敌人的有生力量遭受到重大的损失。由此可见,这种战术的威力不是透过一战一役或短时间能够看出来的,而是在战争的全过程里逐渐地显示出来的。

戚继光创“鸳鸯阵”

明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每每以“鸳鸯阵”取得战斗的胜利。“鸳鸯阵”的阵法是:手持两只盾牌的七兵并列地站在阵前,每只盾牌后面紧跟着若干名手持狼筅的士兵;每只盾牌两侧都各有一手持长戟的士兵保护,其后又有若干名手拿短刀的士兵紧跟着。遇到敌人时,伍长就拿着盾牌低着头并列向前,如果听到鼓声还停滞不前的,就按军法斩首;其余的士兵都紧跟着盾牌上前与敌人交锋。如果伍长遇到危险时,手持狼筅的士兵就上前救援伍长:此时,手持长戟的士兵使掩护手持狼筅的士兵,手拿短刀的士兵则掩护手持长戟的士兵;如果手拿盾牌的伍长不幸牺牲了,那么,这伍剩下的士兵就全都要斩首。

【智囊】

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中国古代克敌制胜最著名的小方阵之一,它主要是戚将军根据当时抗倭斗争的具体条件而创造出来的。一是沿海地区多水网,道路狭小,不可能如平原一样千军万马大张旗鼓地排兵布阵,战车与骑兵均不能展开;二是倭寇从童稚时即悬刀而习之,法甚熟,因此擅长短兵器。而我们必须多用长以制短。“鸳鸯阵”就是这种以一队队不大的战斗体而组成的若干小方阵,它以长兵器为主,几种兵器配合使用,便于在河边、港汊、田间小道上攻击敌人。事实证明:由于鸳鸯阵充分考虑到了东南沿海的地理条件,并对几种兵器作了合理的安排,使每种兵器的作用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彼此之间又可以相互支持,因此杀贼必胜而屡次奏效。

赵遹巧破火柔阵

宋徽宗政和年间,晏州土酋卜漏造反。卜漏占据轮囤为盘据地,轮囤位在高数百仞的高山上,林木茂盛,他用山石围成城墙,外围再设置木栅,山道中除埋设陷阱外,另外更散置巨大的棕榈木及铁蒺藜,做为抵御官军围剿的屏障。

官军面对陡峭的山势、重重的路障,全都束手无策。当时赵遹奉命招讨。赵遹环看轮囤周围的地形,发现轮囤有一面全是峭壁,陡峭的崖壁,使得贼兵恃险而不设防,又发现山中有许多猿猴,于是心生一计,命士兵捕捉好几千头猿猴,捆扎麻草、淋上油膏,绑在猿背上。

赵遹一方面亲自率兵攻打贼人前寨,牵制贼兵注意,另外却暗中派兵带着猿猴由峭壁攀岩而上。等爬上囤顶后,就点燃猿背上的麻草,猿猴受不了火烧的疼痛,叫跳狂奔,贼人的屋舍多是茅、竹等建材所搭建,猿猴在屋舍间窜上跳下,于是引发多处着火。贼人为阻止猿猴的奔窜,就大声惊吓围捕,猿猴却更加慌乱,火势也更迅速蔓延,官军们乘机大声叫喊冲杀。

赵遹见囤中发出阵阵火光,就命士兵攻击营栅,前后夹攻,贼兵被火烧死,坠崖而死的不计其数。卜漏虽突围逃逸,但不久后仍被官军擒获。

三国时邓艾自阴平出发袭击蜀国,通过七百分里无人居住的地方,他凿山开路,遇河搭桥,山高谷深,极其艰险。邓艾用毛毡裹身,从山上往山下滑行。将士们都抓着悬崖上的树木,一个跟着一个前进。结果他们胜利了,立下了奇功,但经历也非常艰险。七百里行程,不是一天能到达的;凿山修筑栈道,也不是一天所能够建成的。即使蜀国平日没有警备,难道临时也没有一点风闻吗?就好象光明被蒙蔽,平庸的和尚主持高雅的庙堂一样,他们大概是把紧急的书信压在堂下没有处理。不然的话,邓艾必定没有这么幸运。赵遹用猱出奇制胜,也是由于敌人不防备所造成的。所以说:“凭借天险者,能固守阵地:只仗天险而不设防者,必定要失败,自取灭亡。”李光弼治理军队,军令严格,即使敌人不来侵犯,也加强警戒巡逻,没有丝毫松懈,所以敌人不敢入侵。象这样的话,就一定不会有阴平和轮囤那样的失败。

【智囊】

《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卜漏据轮囤而抵御官军,可谓得地利也。但卜漏有勇无谋,因此,便让颇有智谋的泸南招讨便道有机可乘。

这也正如张预所说:“观察、利用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夺取战争胜利的次要因素。而主帅正确地判断敌情,制定正确的战术,才是用兵取胜的根本。”历代少数民族的叛乱,纵然他们大都得天时、地利、人和,但最后均以失败布告终,基本上就在他们的领导人有勇而无谋,恃险而不备,最终被深谋老到的汉军将领所算计。

宗泽空营退全兵

北宋的名将宗泽用计谋击退了金兵后,他想,金兵人数要比我军多上十倍,可是现在一战就败退了,他们一定不会甘心失败,还会派全部骑兵乘夜再来袭击我军的,如果我们没有准备,那就危险了。于是他在傍晚的时候便下令转移。金兵果然在那天夜里前来偷袭宋营,结果扑了个空,他们大为惊讶。从此以后,全兵便非常害怕宗泽,再也不敢与宗泽交战了。

【智囊】

宗泽的“空营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诸葛亮的那个“空城计”。“空营计”是一种高超胆大的心理战术,因为,它不是透过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的。这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二计,解语云:“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当我方兵力空虚时,再故意显示出不加设防的样子,这样,反而会使敌人疑惑横生。让敌人摸不清你到底是刚强还是柔弱,这种用兵之法就显得更为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