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国情初篇》为摘录,目录中仅列出收录的条目。关于省略的条目,在各卷起始处的目录中相应条目的末尾写上“略”字加以表示。其理由为篇幅所限,并且与《西洋国情 外篇》、《西洋国情 二篇》的内容重复(参照卷末的“三国历史”札记)。
此处所列的《西洋国情 二篇》的目录是《西洋国情 初篇》出版时、即庆应二年(1866年)计划编写的目录,实际上割舍了不少条目,其缘由参照《西洋国情 外篇》和《西洋国情 二篇》的前言。
《西洋国情 初篇》卷一
小引
西方书籍引进我国历时久远,译本也为数不少。而穷理[1]、地理、兵法、航海术等领域的学问与日俱进,辅佐我国文明之治,弥补军备之缺陷,益莫大焉。虽然如此,窃以为仅仅局限于研究外国的学问和技术,而不能昭示各国的政治风俗的详情,即便掌握了学问和技术,如果不用于治理之本,不仅缺乏实用价值,反而难免招致祸害。了解各国政治习俗,不如阅读该国的历史。然而世人在地理以外的各种学科上急于求成,因此钻研政治风俗者如凤毛麟角,这实在可以算作学者的缺陷。笔者最近翻阅了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几本历史地理杂志,摘译了其中的西洋列国的章节,每个章节归纳了重点,分为历史、政治、陆海军、财政支出四个条目。即通过历史彰显时势的沿革,通过政治澄清国体的得失,通过陆海军了解战备的强弱,通过财政支出揭示政府的贫富。想必人们的目光如果触及这四个方面,国外的形势和实情可知大略,借以甄别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朋友则以文明相交,敌人则以兵法相待,以防误用文武两道。这就是笔者的目的所在,并非某些排外派所说的那样,了解对方是为了讨伐对方。
书中之所以优先介绍与本国有交往的国家,只是因为对之熟悉而已,对其他国家的条目也顺便摘译出来。
笔者于今年三月开始趁公务之余着手编纂翻译此书,至六月下旬初篇始脱稿。在校对本篇时,有人向我建言,此书表述直截,文体似乎不够准确雅致,希望笔者请某汉儒先生删减修改,则能完美无缺,足以作为传世宝典。我付之一笑,否定此言。翻译洋文,倘若一味注重华丽辞藻,则违背翻译的宗旨。因此本篇尽量使用俗语,竭力避免装饰文章的体裁,目的唯以达意为主。然而笔者如果请某先生润笔,大量使用难字僻字,除了让读者陷入困惑之外,绝无其他效果。并且,说不定汉儒学者之流以顽固狭隘的成见误读原著的本意,这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更何况当下文运昌盛,世人学习西洋书籍者与日俱增。想必数年后,世人皆能读懂原文,此类书籍也难免成为牗下覆瓮的旧纸。而且,虽然笔者的愿望至诚,但从不求它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毕竟它只是做为一时性的报纸的代用品,供人参阅。因此本书仓促之间成稿,难逃粗制滥造的罪名,但是如蒙各位读者能体谅我的用意,对文字的巧拙不吹毛求疵,领悟其中的大意,笔者将三生有幸。
书中登载的各国章节的第四条目仅限于某个国家的情况,但是西洋各国有着普遍共同的制度和风俗,不少与我国的制度和风俗大相径庭。下面我对西洋的国情概要逐条进行解说,作为本编的备考。本章节是笔者文久辛酉年(1861年)赴欧洲实地考察时所见所闻的手记,同时又查阅了经济学论等书籍编辑而成。虽说是赴欧洲考察,但是前后不满一年,原本只能算作是走马观花,无暇对各国的国情进行详尽的调查。鉴于上述原因不能排除有传闻的谬误,还难免挂一漏万。这些不足唯有期待日后博雅之士斧正为盼。
庆应二年丙寅(1866年)七月
福泽谕吉志
备考
政治
政治有三种形态。一为“君主制”,礼仪、法律、军队制度均由君主一人主宰;二为“贵族合议”,国内的贵族名门聚集一堂掌管国政;三为“共和政治”,不问门第贵贱,推举众望所归的人士为领袖与全体公民协商执政。另外“君主制”又分成两种不同的形态,对国君的意志惟命是从的叫立君独裁,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政治属于这个范畴。另外一种形态称之为立君定律,即虽然一国不立两君,但是制定了一定的国律遏制君主的权威。现在欧洲各国多数采用这种制度。
上述三种政体虽然各有千秋,但是某些国家的政治兼而有之,英国即是如此。推举同一血统的君主,发布王令昭示天下,这种做法属于“君主制”的形态;与此同时,国内的贵族相聚于上院联合议事,这又属于“贵族合议”的形态;再者,不问出生门第,选举众望所归的人士组成下院,这又是“共和政治”的形态。因此英国的政治是三种形态浑然一体的出色的制度。另外,即使是所谓立君独裁的政治,也非一人独掌生杀予夺大权。譬如俄罗斯皇帝,虽然人民对他崇拜如上帝,但是他也不能凭借个人的意志独揽国政。不过,有的国家虽称为共和政治,却名不副实。1848年,法国的共和政治[2]法律非常苛刻,与当时被称作君主独裁的奥地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纯粹的共和政治应为代表民意的人们相聚讨论国政,丝毫不掺入私利。这种政治当属美利坚合众国为首,该国建国以来已经有将近一百年了,但是历史上从未发生其国法被无视或触犯的事情。
根据欧洲政学家[3]的学说,大凡称得上文明的政治可谓有六条要诀,如下所示。
第一条 自主任意
国法仁厚,不束缚人。人们各司其所好,喜好做官的人走仕途,喜好农活儿的人务农,士农工商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从一开始就不论门第,不以朝廷的官爵轻蔑他人,上下贵贱各得其所,丝毫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以发扬各自的天赋秉性为宗旨。贵贱的区别只不过体现在履行公务时尊重朝廷的官爵而已。其他方面是“四民”并无区别,只不过以知书达理、劳顿心智的人为君子并且给予敬重,以不能识文断字、从事苦力的人为小人而已。本文中“自主任意”中的“自由”一词并非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目无国法之意,而是此国人民相交时,毋需客气或低三下四,尽情施展各自能力之意。英语中称之为“freedom”或“liberte”,目前日文中尚无没有合适的译词。
第二条 宗教信仰
人们信奉自己皈依的教义,政府不加干预。从古至今,由于宗教派别不同的争议,动摇民心、亡国害命的案例甚多。即使在英国,汉诺威家族[4]当政以来,一味笃信新教,曾一度在国内下达命令,禁止其他宗教派别,然而爱尔兰人自古信奉天主教,违抗政府的命令。因此政府更改法律,规定宗门应该听凭各人意愿。但是,因为政府本来信奉新教,或大建寺院,或驱逐其他宗门的传教士,给予新教的传教士丰厚的俸禄,这些做法往往违背人心。并且英国最近又出台一种新规定,即国家大臣如果不是新教者,即使德才兼备也不能提拔至臣位。鉴于以上情况,据说皈依天主教的教徒纷纷举家迁徙去他国定居。这即是政府使宗教信仰失去自愿性的一个案例。
第三条 鼓励发展技术、学问,开拓新发明的途径。
第四条 创建学校培养人才。
第五条 保障经济,安稳生活
政治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不搞变革,政策讲究诚信,杜绝欺骗和虚假,人们依靠国法安居乐业,发展产业。譬如国债不能赎回,或者流通货币贬值,或者公司违法操作、兑换及汇款钱行破产等等都意味政治没有做到保障经济和安稳生活。如今法国皇帝的金钱存入英国的汇款钱行,正是该国制度稳固,值得信赖佐证之一。
第六条 使人民免于饥寒之患,即设立医院、贫民院等设施,拯救贫民。
税收制度
西洋各国以制造品贸易立国的风气浓厚,税收法不同于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制度。下面列举英国的税法为例。
海关关税
占年度总收入最高的份额。其中对酒类、烟草的征税最重。1852年,海关关税的数额为3117万多英镑,税务局官员的工资及额外的奖励等加上各种杂费,不足65万英镑。税收法的简便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物产及官税
并非对所有国内的物产征税,并且根据物品的不同决定税率的高低。征税品大致有如下几类:酒类、酒曲、烟草、纸张、肥皂、蜡烛、煤炭、木材、玻璃等。譬如酿造一百桶(每桶约七斗装)啤酒征收1英镑11先令的税金;酿造一千桶以下啤酒征收2英镑2先令的税金;酿造四万桶以上啤酒征收78英镑15先令的税金。所谓官税是指经过政府特许的某些行业另外支付的税金,即卖酒、卖酒曲、生产香烟,以经营茶店、餐馆或马车为家业(如同江户的轿子铺)。另外冬季要获得捕猎的许可,也要缴付规定的税金。
印花税
房屋的借贷、有关金银的契约、银行的支票、汇款单、财产的借贷、典当、物品的转让、招收学徒(指手艺人招收有期限学徒)、结婚、离异、遗嘱、就任官职、火灾保险、海难保险、出版报纸、收取金钱等等,需要书面存案时,都要盖上官府的印鉴,作为日后的证据,并缴付规定的印花税金额。譬如承诺金钱交易时,如果金额为20英镑、承诺书的字数在2160字以下,就要缴付2.5先令的印花税。如财物典当的金额在250-300英镑之间,就要缴付7.5先令印花税。超过300英镑,每增加100英镑就要追加2.5先令印花税。根据金额大小各有规定。如果不加盖官府的印鉴私自交换字据,日后即使产生纠纷,也不能委托官方进行裁决。非但如此,类似的情况一旦被察觉,就会以欺瞒政府的罪名依法予以罚款。
土地税房产税等
土地税不分城市与农村之别,只是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大小和优劣等级。其税率大致以征收年度总收益的1/25为标准。譬如当下在城市或农村有一块土地,市价值1000英镑,如果租赁给别人,这块地的租金通常是土地市价的3%-4%,即30-40英镑。所谓缴纳给政府的1/25,即是30-40英镑中的1/25。上述就是将土地租赁给别人时的税率,不过如果要在自己持有的土地上盖房子,或者自己进行耕作,政府就委派官人对这块土地进行鉴定,测算租赁给他人一年应该收取的租金标准,把租金的1/25定为缴纳给政府的税率。房产税的税法和土地税没有任何区别(土地税和房产税都规定为1/25,可是据说用以建造贫民院等设施,房产税的税率大致为1/20)。
除了土地税、房产税以外,政府还征收奴仆、犬、马、车等税金。如果雇用一个18岁以上的奴仆,雇主必须缴纳1英镑1先令的税金。如果是18岁以下的奴仆,必须缴纳10.5先令。如果拥有一辆两马驾驭的四轮马车,税额是3英镑10先令,如果是单马驾驭的四轮马车的税额是15先令,一匹马的税额是10先令,一只狗的税额是12先令。
所得税
凭靠经商或者传授学问技术维持生计的人应向官方缴纳一年所得利润的1/25。这叫做所得税。另外政府官员以工资作为个人所得,因此也要纳税,这一点上与商人并无区别。
邮票
在西洋各国,邮政的权利完全归属于政府,商人无权经营邮政业务。因此,与国外通信的人自然毋庸赘言,即使在国内也不能私下邮寄信函,一定要使用政府的邮票。政府制作一种叫做邮票的印花,以定价出售供人购买。邮寄书信的时候,人们依据路程的远近、信函的重量,将相应的印花张贴在信封的边缘,然后投入邮局的信筒里,就能马上寄抵收件人处。这个所谓的邮筒并非出售邮票的官营的邮政所,而是在市区内大致上每一小区有一户人家在户外放置一个。人们把邮寄的信件投入其中,积攒一段时间后同时取出当中的信件分发到各处。不过这个邮筒归属于政府的邮局,送信的跑腿费从政府那里收取。
邮票的大小大概七、八分(1分=0.33cm,即约2.21-2.64cm),根据金额的不同分成不同颜色。据说如今全世界的邮票大约有2400种。各国之间签订通邮条约,互相给予方便。譬如有人从法国寄信到英国,在法国贴上价值8苏法币的邮票,信件从法国的某个邮局运至伦敦港,法国政府提取4苏,英国政府负责把信件运往各地,因此提取2苏,共计6苏。邮票价值8苏,扣除6苏,剩余的2苏作为信件的运输费及杂费。因此如果法国和英国之间有书信往来,邮票的3/4的收入归属两国政府的利润(苏为法国的货币名称,详见附录)。
国债
西洋各国虽然贫富程度不均,可是天下太平的时候,一般来说度年的收支大抵能保持平衡。一旦发生战争,非常规的费用增多,这种情况下政府有时就会就向全国发布号令,发行有价证券借用国人的现金,这叫做国债。不过虽然发布了号令,可是并非强求富豪商贾一定要出钱购买,而是取决于各人的意愿,不愿意购买的人也不勉为其难。另外其他国家的人如愿意购买,一概来者不拒。西洋各国的政府都使用国债,毫无例外。英国自古以来国债逐年增加,到1862年,其国债总额高达8亿9400万英镑。国债利息以一年三分的利率计算,达到2682万英镑(国债的利息通常为三分至三分半,四分以上的利息极其罕见)。政府每年只是支付国债的利息,很少有归还本金的。购买者持有这种有价证券,只要每年得到三分的利息,就以为无异于持有现金,因此也不会去向政府赎回本金了。所以这种有价证券在全国范围内相互买卖,作为现金的代用品如纸币一样流通。然而,由于各国的政体、贫富以及利率的高低不同,这种有价证券的价值也不能同日而语。政府除了确保每年支付利息、有时还能归还本金的情况下,这种有价证券的行情自然看好。如果政府经济拮据,非但不能归还本金,每年的利息也得不到保证,或者即便能支付利息归还本金,但是该国家政治朝令暮改,从前的国债不能兑现,这种有价证券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下面列举几个国家的例子,不过仅限于文久壬戌年(1862年)夏季的报纸上刊登的数据。
英国
国债8亿9400万英镑 利率三分
100英镑的有价证券市值93英镑。(如果是面值1000两的有价证券,私自流通价值是930两。)
法国
国债95亿2900万法郎 利率三分
100法郎的有价证券市值70法郎
荷兰
国债10亿3500万荷兰盾 利率四分
100荷兰盾的有价证券市值101荷兰盾
在荷兰,有价证券的市价高于面值,这是因为荷兰的利息也比其他国家高,并且政府有时还偿还本金,该国从未发生过国债不兑现的情况。据说去年也偿还本金700万荷兰盾。
俄罗斯
国债16亿2000万卢布 利率三分四厘
100卢布的有价证券市值70卢布
葡萄牙
国债寥寥无几 利率三分
100埃斯库多的有价证券市值46埃斯库多
西班牙
国债发行额大致相当于英国的三分之一 利率三分
100陪士特的有价证券的市值5陪士特。
(面值1000两的有价证券私下出售,只有50两,西班牙政府的经济拮据由此可见一斑。)
纸币
西洋各国大都使用纸币,但是面值50两或100两以上的纸币称之为“银行支票”。所谓纸币指的是一二两的小面额供市场上日常的流通。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没有纸币,只使用银行支票。
纸币和支票均由政府银行发行[5]。除了纸币以外,政府银行还理应储备与支票相应额度的本金(金银锭),但是政府有办法未必储备本金也可以不影响纸币、支票的兑换。根据这条办法,不论是谁,只要有人借钱给银行,通常官方银行[6]就会支付三、四分的利息接纳存款,把这种民间的融资款当作造币局的本金。因此有了民间的融资,政府就无需准备本金。一旦借款人要求偿还存款,政府立即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不过这时候借款人必须向政府交纳本金的2.5厘(1/400)作为出纳的手续费。以上就是政府制定的银行规定。政府同时允许商人设立银行,发行支票,其规定与政府银行相同。唯有一处不同,这就是商人发行的支票要依据人们的意愿流通,倘若本人不想取出,就不得强行使用。政府的支票不同于此,它完全等同于现金,国内民众不能拒绝它的流通。
商社
根据西洋的习俗,从事大宗生意,仅凭一己之力不能胜任,须五人或十人以上合伙进行。这个叫做商社。一旦组成了商社,商务运作的模式、本金的使用额度、每年的收支的比率等信息一切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出售被称为股票的证券募集资金。其方法是,譬如需要募集一百万两资本金,就发行一百万股债券,一股定价一两,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认购,商社每年向债权人支付4%—5%的利息。并且商社还承诺,如果生意兴隆,利润丰厚,除了上面规定的利息以外,债权人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分红。商社急需短时间内筹措资金的时候,有时会以0.75-0.875两的价格出售定价为一两的债券。虽然债权人不能随意向商社赎回本金,但是临时需要花钱的时候可以在社会上出售债券。并且如果生意兴隆,每年除了得到一定的利息,还可以获得额外的丰厚分红,债券自然而然也就行情见长。当初用一百两购买了一百股债券,按照市价可以卖到一百三四十两之多。如果要组建商社,有些行当的业务必须要向官方禀告,得到官方许可。如铺设铁路、架设电信线、挖掘通船的河流等都涉及该国的土地的问题,均须得到官方许可。要开拓上述事业,必须事先向政府提出申请,得到官方的许可后方可出售债券。官方认可的商社不能宣布破产,法令规定这种商社一旦破产,该商社出售的债券的资金由政府负责偿还。因此如果商社向政府提出成立申请时没有相当于资本金的抵押,政府将不予准许组建商社,出售债券。
另外商社即使有资本金,可是缺少足够的运作资金,有时也会发行债券向民间集资弥补资金缺口。商社向认购债券的人支付一定的利息,然后每年给予额外的分红,这一点与上述的情况如出一辙。但是该商社已经完成了集资进行商业运作,从那时起每年要偿还债券的本金。譬如出售1000股债券,每年各支付50股本金,过了20年就还清了所有的本金,商业资金的股份就完全归商社所有了。支付债券的本金的方法如下:如果发行1000股债券,在上面编上序号,每年进行抽签。[7]抽中的人赎回与当初认购的数额相应的本金,然后终止与商社的合作。因此这种债券在社会上一对一出售时,会有人以高于本金面值的价格收购。如果购买以后当年或者第二年抽中,债权人赎回债券的本金,终止与商社的合作,就会蒙受被高价购买的损失。
以上就是西洋各国盛行的商社运营规则的概略。大到建造商船与外国通商、建造邮船往来于世界各国、设立银行与各国进行交易、铺设铁路、建造工厂、生产煤气灯等,小到国内的各种生意,无一不是这种商社的经营范畴。
外交关系
西洋各国虽然风土人情、语言各有差异,但是与新兴的中国、日本与西洋各国之间的风俗的差异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西洋各国交往的情形打个比方来说,恰似日本的各个诸侯互相间的来往。各国人民彼此间你来我往,不仅有贸易往来,还有联姻和亲。君主间互相交好,吉庆之时前往贺喜,遇到丧事前往凭吊,危机关头伸手相助。然而,西洋各国原本是独立的国家,由于制度上不尽相同,所以为了避免争端,各国之间互相签订协议,加深友谊,为彼此间的贸易提供方便,这叫做条约。一旦缔结了条约,便要从本国向他国派遣一名全权特使,驻扎在对方的首都城市,商议外交事务,称之为“大使”或“公使”。“大使”或“公使”的职责是根据条约的基本原则,确保两国的友好睦邻关系。一旦外交上发生争端,导致和睦关系发生破绽,就从中积极周旋,促使双方和好如初,这就是“大使”或“公使”的职责。另外还需要在外国的贸易城市分别驻扎一名官员,让他对本国商人进行管理,为双边贸易牵线搭桥,这种人称为“领事”。一般情况下只向一个国家派遣一名“大使”,不过领事的人数根据贸易窗口的多寡而异。
军队制度
以前欧洲各国遵循的是封建世袭俸禄制,各国帝王之间互相征伐,各国贵族之间互相倾轧,重武轻文之风盛行,识文断字的人唯有僧侣。国内的人们凡是不能骑马征战的都遭到极度的鄙视,并且以单枪匹马杀敌获得功名,没有所谓的兵法。军人分成三个等级。贵族必定骑马,携带重型兵器。下一个等级的人携带轻便的兵器,以轻兵开战,以重兵支援。第三等级是步兵,使用长矛、刀剑、弓箭等兵器。
进入14世纪,随着火器发明并应用到战争中,欧洲的军队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的贵族等人把火器当作卑贱的兵器,而不愿意携带,可是一旦双方开战,不能接近对方,有时在百步开外,被一个小弹丸击中而毙命。从那以后,世人不再逞匹夫之勇,开始重视心智和战术,贵族军人的势力急剧衰弱。然而贵族们仍然沉湎于享乐,不愿亲自潜心钻研战术,于是制定一种方案,发放军饷招募士兵,让他们学习新发明的枪炮技术用于战争。这就是士兵的起源。士兵英语叫做“soldier”,所谓“soldier”,原本是“吃军饷”的意思。
如前所述,由于火器的发明,最终出现了士兵雇用制度,从古代延续下来的世袭俸禄制逐渐偃旗息鼓,并且文武官职开始分支。可以说这并非只是军备的更新,而是国政的一大变革。从此以后,国家的强弱唯独取决于士兵的多寡。因此,即使在和平年代,也盛行发放军饷供养士兵的风气。1450年,法国皇帝查理七世(1403-1461年)在与英国的战争中获胜,为了避免后患,命令全国的贵族平常也做好士兵的储备。这就是常备军的起源。从那以后,各国竞相效仿,直至今日各国都有自己的常备军。
作为士兵必须具备灵巧的军事本领,否则不能得到军饷,所以士兵们都竞相磨炼本领,并且指挥这些士兵的国君和将军们也力图发明新的用兵法制胜,没有战事的时候也经常厉兵秣马。这就是练兵的起源。练兵法问世于16世纪末,开山鼻祖是荷兰合众政治的总督毛利茨(1567-1625年)。
上面说到西洋各国组建常备军队,平时严格调教,坚持不懈。但是步兵、骑兵各个兵种的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一旦上战场容易阵脚自乱。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1594-1632年)精通测量物理学,在用兵上富有雄才大略。他制定了各个兵种的行动纲领,改编了步枪队,发明了稠密排列多人同时开枪的战术,在以往的轻型炮兵部队中加入重炮,并重振曾一度江河日下的骑兵的雄风,第一次完善了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的灵活战术。
继古斯塔夫之后,在西洋各国枪炮的数量与日俱增,枪炮的使用越来越兴盛,天下的利器无出其右。1750年前后,文武双全的英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二世(1712-1786年)横空出世,继承了古斯塔夫未竟的事业,潜心于枪炮的运用,发明新法弥补了旧战术的不足。数年过后,普鲁士王国的兵法突飞猛进,威名远扬整个欧洲,敌人无不闻风丧胆。从此以后各国都采用普鲁士王国的兵法,各国的军队制度焕然一新:当时算数测量的学问逐渐崭露头角,调整排兵布阵、进攻撤退的方法也依据数学的原理决定节奏的快慢;鸣奏乐器调节士兵的步伐也的确是从腓特烈大帝的时候开始的;步兵的队列前后三人排成一列横队;制作了往步枪里添置子弹的铁棒,改变火门的形状,不在步枪火盖里置放火药,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快速发射的便捷性;将野战炮轻便化,减轻了骑兵的盔甲,战法都以迅猛为主;以马拖大炮也是当时的发明。当时,使用散兵布置阵营则以美国独立战争为首。独立战争时战地多为森林,美国人屡次使用散兵,给英国人造成了困境。
腓特烈大帝以后,使天下的军事制度焕然一新的是19世纪初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在这以前,欧洲的士兵都是雇用来的壮丁,把他们驱赶到战场上,存在着等同于使唤行尸走肉的弊端。拿破仑注意到这一点,发展全民皆兵的战略,制定以国民自愿为国而战为宗旨的法律,爱护将领,惠泽士兵,为奖励有功之臣即便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于是人们都怀有尽忠报国之心,在战场上不惜为国捐躯。军队分成散兵时,则各尽一己之力,联合密集时,则争先恐后冲入敌阵,用兵无不如同驱使手足一样进退自如,这就是拿破仑以拔山盖世之势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原因所在。据说现今西洋各国的兵法皆源于拿破仑。
以上就是西洋的军队制度的沿革的概要,详情可以参照《三军活用兵法》[8]等著作。
学问与科技
古希腊学曾一度衰败,阿拉伯人恢复了古希腊的文明,专门研究测量学、医学、科技等学科。(西洋学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探求万物的法则,阐明万物的用途,以求生活之便,把每个人天赋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据说有另外的学科传授修德正行之道。)从那以后欧洲各国将学问与科技的兴旺发达都归功于阿拉伯人。13世纪中期,英国有一名博学多才的僧侣叫罗杰·培根[9],他认为以往遵循的穷理之道有不足之处,第一次提出实验的学说,奠定了天文观察学(阐述光线的性质以及论述望远镜组合的学科)、化学(探求万物的性质和对之进行分析及混合的学科)、医学、器械学等领域的基础,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学者。然而当时尚处于混沌未开的年代,这位学者虽伟大,却有致力于炼造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混合诸种金属以获得黄金、根据星辰运行占卜吉凶等奇谈怪事。从那时开始到15世纪,世上的学者爱吟诵诗歌,参与无用的探讨,很少有人研究实用科学[10]。1423年以后随着活版印刷术的发明[11],学问得到极大的发展,经学、性理[12]、诗歌、历史学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唯独究理学截然不同。世人都醉心于古代圣贤亚里士多德(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大学者[13])的学派,鼓吹牵强附会、异想天开的学说,无人研究有用的实学,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17世纪。当时出现了弗朗西斯·培根[14]、勒内·笛卡尔[15]等先哲,竭力提倡实验物理学,排斥自古以来的空头理论。1606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第一次提出了地动说。1616年,英国医生哈维[17]揭示了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规律。于是世上学风逐渐转向实用主义。17世纪末,千古稀才的伟大科学家牛顿[18]诞生于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年仅24岁不到就发现了作用于太空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之前已经发现地球的引力),阐述了光线的功用,澄清了自然的形与色的根源,至此造化的秘诀无不昭然于世。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性原理》一书阐明了究理学的本源,世人皆奉之为经典。从那以后,西洋的学风更加面目一新,人杰辈出。他们继承牛顿的事业,切磋学问,最终迎来了今天的学界繁荣。从18世纪初直至当今可以称得上伟大的发明的有蒸汽机、蒸汽船、蒸汽车、电报、牛痘、麻布棉布的印花模板、纺织机、石版、电气镀金、电气模型、避雷针、瓦斯灯、气球等。除此之外,对静电发生器、伽伐尼的学说、光学、天文学进行改良,发明了不胜枚举的新器械。
学校
西洋各国从城市到农村,无处没有学校。有的学校是政府负责修建,政府给教师发放工资,让他们教书育人。有的学校是民众为了给孩子传授知识而合伙修建的。人出生后长到六、七岁,不论男女都上学读书。有的学生寄宿在学校,有的学生在家里吃住,每天去学校读书。最初就读的学校叫“小学校”,在这里首先学习识字,不久渐渐学习本国的历史、地理、算术、天文、初级物理学、诗歌、绘画、音乐等。历时七、八年,各门功课的知识逐渐熟悉了以后便进入“大学校”学习。虽然“大学校”的学习科目与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接受的是略高层次的教育。并且在这里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学习和钻研自己心仪的一两门科目,或者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矢志成为军事家的人转入军校,矢志成为医生的人转入医校,潜心掌握一技之长。如上所述,六、七岁开始读书,到了十八岁或二十岁即能完成学业。这是进入“小学校”和“大学校”的一般顺序,可是有的学校是“小学校”、“大学校”一贯制的。譬如伦敦有一所学校叫“国王学院”(伦敦最大的学校),学生有500余名,教学楼的楼上教授“大学校”课程,楼下教授“小学校”课程。
学校每天从上午九点开始上课,十二点下课。午饭后,下午两点开始上课,五点下课。每七天休息一天,寄宿生全体回家。学校的校纪校规非常严明,上课时不许窃窃私语,不许嬉闹,违者将受到处罚。不过下课后允许随意玩耍。因此在学校旁边都建有游乐园,种上花草树木,抽出泉水,环绕其间,作为学童们游戏奔跑的场地。在游乐园里还立柱、架梯、设钢缆,让孩子攀爬柱梯,悬挂钢缆,或者让他们练习五禽戏活动四肢,以此排解寒窗苦读的郁闷,保持身体的健康。
学校一年的学费各国大同小异,但是根据学校的优劣以及学习科目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另外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可以进免费的学校学习。这种学校的经费来源有的是类似向国民征收的租税,有的是有共同志向的人组织起来慷慨解囊,或者是号召国内的富豪们捐钱建立贫民学校。
在欧洲教育最为兴旺的国家当属普鲁士,国民中几乎没有不识字的。柏林(普鲁士的首府)在监狱里也设有学校,每隔三四天就从牢房里把犯人放出来上一次课。其他情况可想而知了。
报纸
报纸是报社探访新的事物、并记录下来广泛告知于民众的一种媒介。某个国家的决策、官方的号令、官员的任免、市井的传闻、外国的形势、学术文化的每日进展、交易的盛衰、农作物的收成、物价的高低、民间的苦乐、生死存亡、奇谈怪事等等,只要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消息,都可被逐一记录下来,配上图画进行详尽的报道。事无巨细,甚至连集会的通知、店铺开张的宣传、失物招领这类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委托报社登载出来。所以即使闭门在家,两耳不闻窗外事,或置身于收不到家书的万里之遥国外,只要阅读报纸,就像身临其境地接触到上面的事物,对人世间的现状一目了然。西洋人把读报纸当作人生一大快事,为了它废寝忘食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古今天下的书籍无穷无尽,然而要增加见闻、了解天下事、琢磨处世之道,读报是最好的捷径。
有的报纸每天发行,有的报纸每七天发行一次。西洋各国以及其他海外的国家,只要是有西洋人居留的地方必定会发行报纸。报纸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是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堪称世界第一。在伦敦人们汇集世界各地的新闻,连同本国的新闻一起刊登在报纸上向全世界发布,这就是所谓的《伦敦报》。报纸的报道以速度取胜,用蒸汽马达进行印刷,一个小时可以印刷15000份。制作完成后,由蒸汽车、蒸汽船急速运往四面八方。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这里试举一例说明,伦敦的议会曾经进行一场彻夜的大辩论,到早上拂晓四点钟(日本时间七点)结束的时候,报社即刻登载和发行了辩论内容纪要,向全国告知。同日一天的十二点钟(日本时间九点)报纸已经抵达百里(约390公里)开外的普利斯顿。
报纸上的观点有时会根据国家和个人的见解的不同有失偏颇,可是因为是得到官方的许可出版发行的,所以力图言论的公平,可以不妨对国家政治进行是非评判或对某个官员进行褒贬议论,因此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报纸上的重要报道会左右人心,政府也会因之改变政策。譬如某国决定要起兵进攻他国的时候,他国的国民陈述是非曲直,并登载于报纸上告知世人,那么有可能有助于制止这场战争。
图书馆
西洋各国的都市建有图书馆,拉丁文为“bibliotek”,从日常的书籍图画到古籍珍藏本,世界各国的图书应有尽有。民众可以来这里随意借阅,不过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读,不许带回家中。伦敦的图书馆有80万册藏书,圣彼得堡(俄罗斯首府)的图书馆有90万册藏书,巴黎的图书馆有150万册藏书。法国人说,把巴黎图书馆的藏书排成一列,长度可达七里(约27公里)。
图书馆有的是属于政府的,有的是属于民间的。外国出版的图书图书馆会采购引进,本国一有新的图书问世,出版社也会纳入图书馆一本。
医院
医院是为有病而得不到医治的穷人修建的设施。有些是政府修建的公立医院,有的是民间合伙修建的私人医院。英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中后者最多。私人医院劝诱王公贵族、富商大亨募捐。医院建好以后,每年还要继续筹集一定的捐款以维持医院长期经营下去。另外,进医院看病的人如果是一贫如洗的穷人,就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如果是有一些收入的人,就要根据贫富程度支付一定的医疗费。各国首府、城市,无处没有医院。
医院的经营方法各国大同小异,下面试以法国为例。
巴黎大小医院共13所。每所医院的专职医生大致有8-15人,最多的医院有30人。护理人员有男有女,男性照顾男病员,女性照顾女病员,原则上每50个病员配备10名护理人员。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修女的人,有年长者和年轻人,曾经遭遇不幸或另有其他缘故,她们向神明起誓,来医院若干年自愿扶助病人。在这段时间内,她们像我国的尼姑一般,断绝男女之交,固守贞洁。因此她们护理病人不分男女,允许在病床旁伺候。另外,修女们原本自觉自愿地来医院工作,所以医院对她们只提供衣食,不发放薪酬。在医院滞留的时日也不受限制,今天来医院觉得不遂意,明天就可以离开。
虽然13所医院分散在巴黎的各处,可是市政厅坐落在王宫的附近,由市政府派遣官吏,进驻王宫附近的医院,负责管理所有医院。因此市内的民众想去医院看病,事先要去市政厅提出申请,得到准许后方可进医院。
医院的医疗费并非政府全额承担。政府修建医院时就下令要求每家每户根据各自的贫富程度捐款。然后医院的修缮费、病人的医药费和病服费以及雇用奴仆的费用按照下面的规定征收:
第一,巴黎市民力所能及地向医院捐款,这一点如同我国捐款修建寺庙神社。
第二,在市内上演戏剧、演艺杂耍以及其他娱乐演出获得利润者,须上缴给医院盈利的十分之四。
第三,生活虽然不很拮据,但是无力请医生上门治病的人,住院时向医院每天缴纳二至四、五法郎的医药费。
第四,政府经营典当行,保管抵押品。此方法是以一年为期限,抵押者收取六分利息,如果逾期不能赎回抵押品,政府就把该物品取出进行拍卖。譬如有一价值100两的物品当初拿来抵押,拍卖以130两成交,那么扣除一年100两利息的6两,剩余的24两归医院所有。
第五,西洋各国没有收养子女的制度,因此没有父母妻小的人过世,其家产悉数归近亲所有。如果没有亲属,家产找不到归属,就归政府所有,作为医院的经费。
上面就是法国医院通常的规定,不过陆海空等部队医院的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
贫民院
养老院也好,幼儿院也好,总称为贫民院。老人及幼儿、残疾人或者体弱多病者,如果家境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就被送到贫民院来。老人则让他们在此养老送终,儿童则让他们学习知识和手艺,直到18岁或20岁掌握了赖以谋生的技能才离开这里。即便是中年人,穷困潦倒时也有人进贫民院暂度难关,等有了维持生计的方法再离开这里。除此之外,有些穷人生下孩子后,自己抚养有碍每天工作,便白天把孩子寄托在这里,晚上带回去。
贫民院里有一类型叫孤儿院,专门收养父母双亡的穷人孩子。另外还有弃儿院,收养那些穷人无力抚养的孩子,或者虽然家境并不贫困,可是男女私通生下了孩子,不能光明正大地抚养,于是就舍弃给孤儿院收养。在西洋当然严禁男女私通,不过,服药堕胎之罪重于私通。遗弃的时候固然秘而不宣,可是即使被人发现也不会遭到谴责。弃儿院外面装有门铃,父母把弃婴往门外一放,摇响门铃后悄然离去。听到声音后,院子里就有人出来把弃婴捡回去,从不过问是谁遗弃的。孤儿院收养以后,给孩子穿衣服,配备奶妈给孩子哺乳,悉心抚养。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根据孩子的能力传授相应的知识和手艺。孩子一旦能自食其力了,就离开弃儿院。弃儿院在俄罗斯最受重视,弃儿院的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弃儿的抚养极其精心周到。窃以为这是俄罗斯土地辽阔而人口稀少的缘故。
贫民院或由政府修建,或由民间合伙修建。伦敦市内有大小贫民院共40多所,最大规模的贫民院可以容纳四五百人。这40多所中公立的只有四五所,政府经营的贫民院的经费,除了伦敦市内按规定征收所有家庭的家庭税以外,还要征收名为贫民院税的税收。民间合伙经营的贫民院的规定与经营私人医院相同。如果两三个富豪谋划修建一所贫民院,就会在报纸上发布这个消息,告知于广大市民,邀请其更多的人加盟。市民们阅读报纸后,某些家底殷实的仁义之士会欣然应允每年捐助若干资金参与其中。如果筹集的资金当初不足以修建一所贫民院,那么再继续说服其他有钱人捐助善款。一旦贫民院开业,就推选一名经营者掌管,从此每年的经费由经营公司支付。另外,贫民院收养的贫民不得在此虚掷光阴,男人编制篮子搓制绳索,妇女洗衣服织毛衣,各尽所能,获得的盈利贴补贫民院的支出。再者,贫民院的员工有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聚餐会的惯例,事先在报纸上连续几天登载广告,宣布贫民院员工聚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谁都可以来一起进餐。看见报纸后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参加这种聚会,吃喝一顿,回去前随意捐赠一些钱。这些钱也被纳入贫民院每年的运作资金。
聋哑院
聋哑院是培养聋哑人的学校,招收数百个聋哑人传授语言、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与普通的学校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刚进聋哑院的人做手势表示“ABC”等26个字母时,先以手势的各种变化表示相应的文字符号,如同日本人的划拳。接下来观察或触摸别人说话时的嘴唇、舌头、牙齿、喉咙各部位的动作,让他们模仿各个部位活动的机理,学习发声的方法。一旦掌握了发声的规律,即使听不见别人说话,也能根据对嘴唇、舌头、牙齿、喉咙动作的观察,理解说话的意思,并且与之交谈。聋哑人并非天生不具备发声的器官,只不过耳朵的障碍导致五音不全,不能听辨和模仿别人说话。他们喜怒哀乐时发出的声音与正常人没有两样,这就是恰好的佐证。
盲人院
盲人院的情况与聋哑院大致相同。教盲人读书时,在纸张上打印出凸形文字,地图等则用针头在纸面上凿上洞眼,绘出陆地或海洋,让他们用指尖触摸。算数则另外使用形状如同日本古式算数的小棒棍。使用这种工具,从加减乘除到天文测量方面的高难度运算,无所不能。除此之外,盲人不分男女都修读音乐,另外男子从事织布、编织箩筐等手工活,女子洗衣服或编织毛衣。制成产品送到街市上出售,补贴盲人院的经费。在英国进盲人院的人年龄不分长幼,修业以六年为限,在这个期限内大致都能完成学业,不过没有活路的穷人仍然可以继续留在盲人院接受收养。但是超过规定的年限长期被收养的人必须更加卖力干手工活儿。
盲人院与其他福利院相同,富人要交学费,穷人可以免交学费入学。
疯人院
疯人院是收养和治疗精神病人的医院。给患者每人安排一个房间,病情不严重的人白天可以离开病房在院子里散步,或者在院子里游玩采花,或者唱歌跳舞玩球,或者画画儿听音乐。这里与其他福利院不同,为了愉悦人们的心情,院子收拾得格外整洁,处处饲养着小鸟或金鱼,摆放着一盆盆花草,总体上营造出宁静优雅的氛围。疯人院不仅收养精神病患者,还收养那些因精神失常而杀人放火的人。但是,因失常而犯了死罪的人,即使治愈了也不能被释放,必须在疯人院里度过余生。1862年的夏天,笔者走访了伦敦的疯人院,看见三个这样的疯人,据说一个是企图弑君,一个是杀害父亲,另有一名妇女亲手杀死自己的三个孩子。
痴呆儿童院
痴呆儿童院是培养天生智力不发达的儿童的学校。在这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课方式与普通的学校不同,教字母的时候使用大写,教词语时通过画画让他们辨认。譬如教“犬”这个字就画上一只狗;教“买”这个字就画一幅买东西的图画,另外在图画旁边标注出相应的文字。反复朗读这个字能让儿童逐渐理解字义,最后引导他们念书。教算术的时候,最初借助于各种各样有形的实物。这里试举一例,老师准备几个小球,拿出两个给痴呆儿童们看,然后问:“小球有几个?”回答说:“两个”。老师又加上两个小球问:“现在有几个啊?”回答说:“四个。”老师又问:“这四个小球加上三个是几个啊?”“加上三个小球减掉一个是几个啊?”“把这些小球的总数分成两半是几个啊?”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之间循循善诱中,学生逐渐了解了东西的数目,掌握了笔算。除了语文、数学,痴呆儿童院还教孩子们做类似我国的拼图游戏,开动脑筋。拼图游戏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在一块宽大的木板上开凿方圆弯曲等各种形状的洞眼,另外放有符合各形的小木板,让学生动脑筋辨别形状,找出与洞眼形状相吻合的小木板镶嵌进去。除此之外,儿童院教女孩子唱歌跳舞,让男孩子爬树、攀登梯子,或者模仿士兵练兵,以便他们强身健体。
目前只有法国、荷兰和普鲁士设有这样的学校,据说其他国家尚未设立。
博物馆
博物馆是汇集和展示全世界的物产、古文物、稀罕物而设立的设施,目的是为了拓展世人的见闻。称作“矿物博物馆”的地方收藏着各类矿物,全世界各地的矿石无所不有,并逐一标记名称向世人展示。称作“动物博物馆”的地方则陈列着各种禽兽鱼虫。禽兽在剥离的皮毛中填充物品,保持原来的形状;鱼虫则用药水处理后,原封不动地晾干,制成的每一件标本都栩栩如生。有些小鱼小虫则用酒精浸泡保存。另有动物园、植物园也是博物馆的一种形态。动物园饲养各种活的禽兽鱼虫,如狮子、犀牛、象、虎、豹、熊、罴、狐、狸、猴、兔、鸵鸟、鹫、鹰、鹤、雁、燕、雀、大蛇、蟾蜍等,世界上的珍禽奇兽在动物园里应有尽有。饲养方法是根据各种动物的习性来喂食,并调控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海鱼则放入玻璃缸内,不时注入新鲜的海水以保证鲜活。植物园里种植世界各地的树木、花草、水草。栽培热带的草木时,建造大型的玻璃房,室内悬挂通蒸汽的铁管用于取暖。因此,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玻璃房里面也能保持华氏80°(摄氏约27°)以上温度,热带草木也能很好地繁殖。所谓“医学博物馆”是医术领域的博物馆,解剖人体,收集各种骨骼,或陈列胎儿标本,如有死于怪病的人,就截取病变部位进行研究,为日后提供参考。这类博物馆大多设置在医院内部。
博览会
如前所述,虽说西洋各国建造博物馆收藏世界各地自古以来的物品,可是各国的制作工艺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昔日被奉为稀世珍品,如今却沦为陈腐品,昨日的利器今天成为无用之物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西洋的大都市里,每隔几年都要召开物产交流会。届时向全世界发出通知,征集各国的名产品、便捷的器械、古文物、珍宝向全世界展示。这种活动叫做“博览会”。大凡在当时时兴的各种蒸汽机、发电机、电气器械、火器、钟表、手动泵压式消防器、农具、马具、人工岛、军舰、住房等的模型、衣服、鞋帽、文具、化妆用品、古代的名器、书画等,举不胜举。总的说来,人类衣食住行的各种必需品可谓一应俱全。成千上万种物品陈列在一幢大楼里,供世人参观五六个月,各种物品的功用由各出品人负责讲解说明。参观后如果有人想购买,可以向物品的产地或制造厂以相应价格订购,而不能立即购买博览会展品。另外,博览会结束的时候,会上的展品有时会通过竞拍进行买卖。
在某个城市里举办博览会期间,各国民众纷沓而至,这个城市一时热闹非凡。1862年在伦敦举行博览会,每日入场人数不下四五万人。据说1867年法国巴黎将要举行博览会。
博览会的宗旨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打个比方就好像是智力的比拼和技术发明的交易。另外观赏各国古往今来的物品,可以窥探出该国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智慧的优劣。所以愚钝者以此鞭策自己,睿智者藉此更加奋发向上,这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蒸汽机
所谓蒸汽指的是热气。水蒸气中能产生动力,只要从锅、釜、铁水壶中的水一旦煮沸就能掀开盖子的现象就能窥知这个道理。现在把1合(0.18立升)水煮沸,逐渐加大火力,直至把锅壶里的水完全蒸发掉,可以产生约306立升的蒸汽,相当于1700倍的容积。所谓蒸汽机就是利用这个异常膨胀的原理把蒸汽密封在某个容器里,借助于它的动力驱动机器。具体的工作步骤如下:燃烧煤炭对密封的锅釜加热,水煮沸以后通过一根细管把蒸汽引入称作气缸的圆筒内。这个圆筒结构上如同水枪,圆筒内装有一个活瓣,活瓣上装有芯棒,芯棒一端露在圆筒外面,活瓣可以在圆筒内来回运动。蒸汽膨胀后产生动力压迫圆筒内的活瓣一进一退,汽能传导至芯棒形成蒸汽机运转的推动力。汽能一旦驱动了芯棒就可以逐渐转移到各种装置上,转化成上下左右、进退旋转等运动模式,一切无不随心所欲。
蒸汽机汽量的强弱取决于“气缸”的大小,强弱的功率单位比作马力进行计算,这就是所谓的蒸汽的马力,所谓“1马力”是指每分钟把33000磅的重量提高1英尺的力量。
在西洋以前制造物品都是采取人工的方式,这一点与我国以及中国等国家并没有什么两样。1720年,日耳曼人洛伊波尔德提出了以蒸汽取代人力的设想,接着从1769年至1785年之间英国人瓦特第一次成功地制造了蒸汽机。从那以后,英美各国不断想方设法改造蒸汽发动机,并且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凡是疏通河道、汲水、耕田、开山、冶炼铜铁矿石、砍伐木材、制造五金、打造木器、纺织绒线布匹、造纸、版印、制作砂糖、碾磨麦粉等,大大小小的工作无不借助蒸汽机。工人们只要留心机器的运转,不必动手脚,一个人能够完成数百人的工作。这样既成本大省,又制作精美。据说自从蒸汽机问世以后,制造业、贸易业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蒸汽船
蒸汽船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明创造。1780年前后美国就开始研制,屡屡失败未获成功。1807年,纽约(美利坚合众国首府)的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年,造船工程师)第一次研制成功了一艘120马力的蒸汽船,这艘船在试航中持续行驶了32个小时,行程达120里(约470公里)。这就是蒸汽船之首。从那以后,蒸汽船逐渐推广运用于世上,起初是用于河运以及内海的轮渡,几经改良,最终发展成军舰、商船以及邮船。蒸汽船在烟波万里的大洋中穿行,坚强地经受了暴风恶浪的考验,随后又增强了攻防之力,增加了贸易之便,因此航海者与古时相比增加了百倍勇气。
蒸汽船上使用的发动机与陆地上的工厂里使用的没有什么不同。船只分成三个部分:船尾和船首用于置放货物,船腹里安装发动机,船的两翼安装大轮子,大轮子旋转推动船只前进。这种蒸汽船称作两轮蒸汽船。烧煤生成蒸汽时冒出的黑烟,由甲板上的烟囱排出。但两轮船在风浪中颠簸船身发生倾斜时,由于一翼的轮子偏离水面,会妨碍正常航行,所以后来又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了新的发明,即在发动机上接上一根巨大的铁制传动杆,一直延伸到船尾,在传动杆的另一端装上浆,使它在船舵和船尾之间旋转,从而取代了两轮推进法。这种浆是根据螺旋的原理制作的,形状恰似一种叫竹蜻蜓的儿童玩具,因此称为“螺旋桨式蒸汽船”。由于在大洋上航行时螺旋桨式更加便捷,所以最近很少有人制造两轮蒸汽船。
蒸汽船的航行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发动机的大小,大致上一昼夜可以行驶一百二三十里(约470-510公里)至三百四五十里(约1330-1370公里)。最轻便的船只属邮轮,邮轮装载着商家的贸易物资和旅客往来于各地,大都不使用风帆,而只是凭借发动机推进。邮轮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都要限定出发日和抵达日。往来于欧洲和日本、中国之间的都是英法商社的邮轮,航行过程中停靠沿途诸港口,更换船只,把旅客及货物从一个港口送达另一个港口,从未耽误时限。大抵从日本抵达欧洲的海路为60天。
蒸汽机车
所谓蒸汽机车是指借助蒸汽发动机推动行驶的车辆。安装蒸汽发动机的车辆称为“机车”,一辆机车可以牵引其它20节乃至30、40节车厢。1节车厢可以容纳24人。由于结构非常坚固,凭借四个铁轮运行,所以不能在一般的道路上行驶。因此必须要平整道路,在车轮碾压的位置上填埋两根宽度为2寸、厚度为4寸左右的铁轨,车辆必须在此上面行驶,称之为“铁道”。修筑铁道的费用根据地势的险恶或平坦而不同,据说根据日本的长度单位计算,1里(约3.9公里)大致上平均耗费27000-28000两。铁轮子在铁道上运行,虽然车辆硕大,可是驱动起来非常容易。由于这种车辆是用蒸汽机牵引,速度之快与蒸汽船不可同日而语。1862年秋天,笔者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到法国巴黎的时候,行程相当于750多里(约2900公里),走完全程耗时21个小时(除去休息时间)。这个蒸汽机行驶速度并不特别快,在英国最快的车辆时速为50余里(约195公里)。
蒸汽机车的发明大致与蒸汽船同属一个年代,但是实际上投入运营的时间晚于蒸汽船。1784年威廉·默多克(1754-1839年,英国工程师,在博尔顿·瓦特商会研制蒸汽机,瓦斯灯发明者)第一次试制成功了蒸汽机车,但只如同轻小玩具一般。此后20年间,一直没有人对它进行改良。到了1802年,理查德·特里维希克(1771-1833年,英国工程师,试制行驶铁轨的蒸汽机车)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车,但是并没有投入到应用中去。1812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逊(1781-1848年,参照外篇卷一略传)制造了蒸汽机车运输煤炭,这就是蒸汽机车的开始,但是当时还没有铺设铁轨。1825年,在斯蒂芬逊的苦心钻研下,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铺设了铁路,为2-3里(约8-12公里)。这即是世界上第一条铁道。从那以后,欧洲以及美国竞相效仿,在本国内纵横交错地铺设铁道,制造的蒸汽机车一年比一年多。蒸汽机车承载着旅客和货物东南西北任意驰骋,恰似陆地上的良舟,纵然是千里之外也不足以为远。自从蒸汽机车问世以后,各地的物产互通有无,物价也趋于平均,还为城市和乡村的来往和人们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世间的交往出现了崭新的气象。西方人说已经不存在旅途中闻父母妻小患病,而因途遥无法送终之事了。
电报机
所谓电报机指的是利用电流向远方传达信息的装置。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电能全然不知,自然本国人也寡闻鲜见。简明扼要地解释电能绝非易事,因此这里姑且不论电能的性质,唯独记述它的大致作用。在一块钢板上接通电流,这块钢板就会产生磁力吸住其他的铁块,切断电流铁片就会脱离。电报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在此处摆放一个电流装置,在彼处摆放一个铁片装置,彼此之间用铜丝连接起来,在铜丝上接通电流,不论距离的远近,电流就会在刹那间传到钢片上吸住另外一块铁片。一切断电流,又马上失去磁力。这样一通一断,可以随心所欲地引发铁片的震动。铁片产生震动的时候就可以把动力传导至针尖上刻下字母记号,由此可以传输语言内容。其传输可谓神速,纵然远隔千万里,一瞬间就能传达到另一端。要在各地架通电信线路,必须沿路每隔三、四十间(约55-72公尺)竖起一根电线杆,在高度为八九尺的上空架设电线,铺在水底的电线外面裹上防水包皮。架通电信线路的费用,每一里(约3.9公里)陆地上大致300两,水底为4000两。如今在西洋各国陆地和海底电信线纵横密布,宛如蜘蛛网。借助于电报机人们可以互相转告新闻或要紧的事情,并且与千里之外的人通讯。毋庸置疑,电报的发明于公于私都带来了举不胜举的方便。西洋人有一句谚语“电报机的发明使世界变小了”,这种说法也绝非言过其词。
以前,在西洋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唯有以发出信号告知事变的方法。17世纪初期开始发明了一个办法,即安装一个发出告急信号的装置,在地势高的地方修建瞭望台,用望远镜互相观察对方的信号,然后再逐渐向更远方传达。到了18世纪的末期,这种方法越来越精巧,并普及到西洋诸国。1774年通过法国人鲍萨尔雷·撒子的发明,电能开始运用到通讯上。他第一次试制了电报装置,从那以后电能的研究逐渐展开,因此电报机也得到改良,不过还不曾大规模地投入使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萨缪尔·F·B·莫尔斯,1781-1848年,美国画家、工程师,利用电磁片原理,发明实用电报机,始创“莫尔斯密码”)花费五年时间苦心钻研,终于大获成功,并试图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用产品,却囊中羞涩,没有运作资金。因此他在1844年向美国政府申请了3万美元的资助,从华盛顿市(美国首都)到巴尔的摩市17-18里(约66-70公里)之间架设电信线,实现了两个城市之间的通讯,从而开创了全世界电报通讯的先河。水底的电信线第一次铺设成功是在1851年从英国南部的多佛尔海峡到法国的海岸。从那以后,各地都如法炮制,在海底埋设电信线路。1858年,从美国到英国之间横跨大西洋铺设了电信线路,长度将近1000里(约3900公里),但是这条海底电信线路铺设成功后,被海水锈蚀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得不废弃。不过据悉最近计划将要重新建设这条电信线。
瓦斯灯
将煤炭置放在锅里密封起来,蒸煮后产生煤气,这种气体叫做碳化氢瓦斯,点上火后与空气相遇就会燃烧,它比油灯、蜡烛灯还要光亮。1798年,在英国第一次研制成功了瓦斯灯,然后逐渐广泛地普及开来,各个国家的人们组建公司制造瓦斯,在市面上出售。其大致的结构恰似我国的水道,在巨大的锅釜里蒸煮煤炭生成瓦斯,囤积后输送到埋设在街道地下的铁管里,铁管与铁管互相衔接通达市区的四面八方,然后在这些铁管上接上细小的铁管把瓦斯引入市区中的每家每户点火照明。另外,在街道以及桥上处处设置灯台,点燃后如同白昼,为来往行人照明,如今西洋各国已经看不到有人提着灯笼走夜路的身影。
附录
在西洋使用太阳历,平年以365天计算。因此数年过后与我国的日期有时相差多达一个月,双方的日期有时也会完全吻合,这与是否计入我国闰月相关。
一昼夜分为24时,以子午为12时,然后周而复始又从1时开始计时。因此西洋的1时为我国的半个时辰。时间的顺序如下所示:
第1时为我国9时半、第2时为我国8时、第3时为我国8时半、第4时为我国7时、第5时为我国7时半、第6时为我国6时、第7时为我国6时半、第8时为我国5时、第9时为我国5时半、第10时为我国4时、第11时为我国4时半、第12时为我国9时。
一个小时分成60个等分,称作一分钟;一分钟又分成60个等分,称作一秒。一秒钟大致相当于脉搏跳动一次。
记录大数目的单位或称“亿”或称“兆”,没有定论。本书中的数目词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一亿、十亿、百亿等,依次以十进位计算。
温度的单位称为华氏单位计算,水的冰点为华氏32度,水的沸点为华氏212度,用其间的温度值数测量寒暑。春秋季的气候大致为华氏50-60度,夏季的炎热在华氏80度以上,很少超过华氏100度。
英美的1英尺(foot)相当于我国的1尺多,1英寸(inch)是1英尺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我国的8分3厘。
英美陆地的1英里(mile)略多于我国的14町43间。
英美的1海里(statute mile)略少于我国的16町57间。
法国的1米略少于我国的3尺3寸。
英美的1磅略多于我国的121匁(每匁约3.75克)。
英美的1吨略多于我国的271贯(每贯约1000匁),即6石7斗7升多米的重量。
美国的1美元相当于我国的三步,我国外贸结算时使用的“墨西哥元”(在日本又称洋银、墨银)与美元等值。这种“墨西哥元”是美国的邻国墨西哥的通用货币。
美国的1美分是1美元的百分之一。
荷兰的1盾相当于我国18匁,如汇率是1两60目(目同于匁)。
英国的1英磅(“pound sterling”,本书中简称为“pound磅”)相当于我国的3两。
英国的1先令相当于我国的9匁。
英国的1便士相当于我国的7分5厘。
法国的1法郎相当于我国的8匁。
法国的1苏相当于我国的4分。
通用货币的汇率根据当时的行情有所变动。前面所介绍的只是大概情况。
本篇纯粹是英美书籍的翻译本,因而只使用这两个国家的度量单位,偶尔涉及其他国家的度量衡的时候就在后面加上夹注以示区别。有关各国之间度量衡的比率,可以参照《西洋度量考》(郡上藩主青山幸哉撰,1855年刊印)。
《西洋国情 初篇》卷一 终
《西洋国情 初篇》卷二
福泽谕吉编撰
美利坚合众国
历史
1492年,西班牙航海士哥伦布(1451-1506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从那以后,欧洲各国的政府以及商社步其后尘,争先恐后地派遣船舰四方探访,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迁徙人口,把该地方作为本国的领地。1760年前后,当下合众国的国土中有13个州属于英国管辖。1765年,根据英国议会决定的新法令,凡是13个州中使用的物品都要征收印花税。这项法令不能被各州人民所信服,很快就被废止了。其后英国政府又出台了各种苛刻的制度横征暴敛,州民不堪其苦,屡屡上诉,却无任何效果。失望之余,为了谋求州内全体百姓的利益,由各州推举出的代表于1774年9月4日聚首费城(属宾夕法尼亚州),进行周密细致的商议,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得到公平待遇。英国政府非但不予理会,反而变本加厉大施淫威,从本国动用军队,用武力镇压抗拒法令者。在这种高压的情势下,反抗法令者只能揭竿而起,顺从命令者,将被苛刻的法令束缚,终身为奴。决定是战是和,迫在眉睫。最终大家做出了人心所向的作战决议,秘密地把武器转移到康科德(波士顿郊外),时间是1775年4月。英国将军盖奇(托马斯·盖奇,1721-1787年)得知了这个消息,同月19日让指挥官彼得鉴(约翰·彼得鉴)率领一支英军部队奔赴康科德,半路上在列克星顿(波士顿郊外,美国独立战争开战之地)发现了携带枪械的人,随即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对方置之不理,于是英军对他们开火,击毙数人。另外在康科德也发生了战斗,双方死伤多人。这就是这场血战的开端,并最终演变成长达数年的战乱。
当时天色尚未昏暗,附近的教堂突然敲钟以之为信号,民众纷纷拿起武器,数以百计的民兵集结到波士顿(属马萨诸塞州)。6月17日在邦克山(马萨诸塞州查尔斯城之山丘)战役中,殖民地民众1500人与3000名英军正面交锋,并三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然而最终却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撤退到查尔斯城。当时美军猛将沃伦(约瑟夫·沃伦,1741-1775年)阵亡,美军阵亡者共计450人,英军被击毙1000余人。邦克山战役以后,众人推选华盛顿(乔治·华盛顿,1732-1799年)为总督将军,聚集在波士顿的议事官以及士兵称为“大陆军”。7月1日起华盛顿担任大陆军的总指挥,首先奔赴波士顿,第二年3月,英国将军豪(威廉·豪,1729-1814年)撤离波士顿以后,附近便不再有敌兵了。
经过列克星顿战役和邦克山战役,人们愈发坚定了防御的战略。时值1776春,英王发布了不惜一切代价征服美国人的告谕。听到这个消息,各州上下群情激奋,因此萌生合众独立的愿望。6月9日,主张合众的各州聚会协商,决心宣布独立,与英国断交,摆脱英国的统治。众人发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宏篇大论,接着为了撰写《独立宣言》,推选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亚当斯(约翰·亚当斯,1735-1826年)、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谢尔曼(罗杰·谢尔曼,1721-1793年)、利文斯通(罗伯特·利文斯通,1746-1813年)五人担起起草文本的大任。6月28日,杰斐逊起草了初稿提交给评议所,至7月1日,五个人对桌案上的初稿进行增删修改,直至定稿,然后交给各州代表征求意见。结果有九个州表示赞成,只有两个州表示反对。在此基础上又广泛征求了一般民众的意见,拥护独立案者众多,并且到了7月4日,主张独立的言论风起云涌。最终十三个州都保持一致,取名“独立自由之国”,尔后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与英兵交战,互有胜负,并于1778年2月和法国签署条约(即友好通商条约),得到了防卫战的支援。
战乱开始后七年中,英美双方共打了29场战役,各有胜负。1781年,以约克敦(属弗吉尼亚州)一战宣告战事为终。在这场战争中,华盛顿指挥一万六千名士兵与英国将军康沃利斯(查尔斯·康沃利斯,1738-1805年)展开了正面交锋,结果大获全胜,敌兵死伤550人,俘虏7247人,康沃利斯也投降了。从此以后英国的军事力量每况愈下,不得不提出讲和。1783年1月20日,英美双方签订临时条约,翌年9月3日签订正式条约,向全世界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自由独立。
1776年7月4日 美利坚十三州独立宣言
人类在迫不得已的紧要关头,一个民族的人们摆脱其他国家的政治,并顺从天地自然之法,成立一个新国家,与世界万国相同。这种时候,有必要阐述建国之原因,理解万众之心,广泛公告。
亿万民众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侵犯的人权,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人不可加以干涉。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要建立政府,可以说政府只有满足了民众的意愿才能拥有真正的权威。政府的政策一旦违背了这个目标,人民便有权改革它,或推翻它,并根据这个大目标建立一个可以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新政府。这一点人人悉知,毋须吾辈赘言。
如果要因循守旧、姑息迁就地考虑,以往的政府就难以因一时的疏忽而予以更换。然而如果以同一种国民为目标,为所欲为,强取豪夺,而不改变恶习陋俗,那么它们就会以自由裁决的特权陷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人民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
如今我们各州正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因此改变政府一贯以来的制度是各州现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当务之急。就英国王的所作所为而言,只能用残酷不仁一个词来形容,完全用暴政欺压我们各州。现将所有事实公诸于世,让世人做出公正的评判。
英国王拒绝采用对公众利益不可或缺的良法。
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即使殖民总督要刻不容缓地制定新法律,英国王也不予批准,得不到国王的批准,就不能实行。而且,国王禁止新法施行,并且这些法律被束之高阁,后他自己又忘在脑后,完全置之不理。
英国王不允许在州内实行合理的法律,侵犯了州民协商国法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对人民是无比珍贵的,只有暴君才畏惧它。
英国王把商议立法的地点设在一个极不方便的偏远处,避人耳目,其目的无非是使各州的立法委员们疲于奔命,迫使他们顺从他的旨意。
英国王一意孤行,侵犯民众的权利,一再解散各州民众的议会。
英国王在解散议会后,又拒绝重建议会,自然统治国家的权利被普通人解释和滥用,导致吾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
英国王力图阻止各州增加人口,废除外国人入籍法,禁止外国移民入居,并制定土地分配的新法。
英国王拒绝赋予本国司法权,废除了法院。
英国王滥用特权,恣意予夺官爵,增减俸禄。
英国王任命新官员,派遣至吾国,英官员云集,骚扰吾民众,吞噬民脂民膏。
英国王即使和平时期,也在吾州内驻扎常备军,未经我们立法机构同意。
英国王划分文武两级,使军队凌驾于文官政权之上。
英国王违背我们的法律,试图以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的政治制度征服我们,勾结党徒,并且还批准他们炮制各种伪法案。
他这么做无非是基于如下的目的:在我们中间驻扎大批武装部队;不论这些人怎么残杀我们州民,都可以开假廷,让他们逍遥法外;断绝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州民强行征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我们押送海外受审,使我们得不到国内司法的利益;在我们附近占领一个州,在那里废除英国原有的宽松的法律制度,肆意建立专制政府,并且扩大疆域,最终形成一个样板,以便向各殖民州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剥夺我们州民自行议定法令的权利,由国王的党徒掌控制约我们的权利,并且公布于众。
英国王宣称我们已不属他们保护之列,并向我们诸州发动战争,因而自行放弃他们对各殖民州的统治权。
英国王在我们的海域里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沿海地区,烧毁我们的城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英国王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以便施展杀人灭国的暴政,其残忍与卑劣就连最野蛮的时代也难出其右,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英国王在公海捉拿吾同胞,强迫他们拿起武器针对本国,使他们成为残杀自己亲友的刽子手。
英国王在我们各州中间煽动内乱,并竭力挑唆残酷无情的印第安蛮子来对付我们州民。众所周知,印第安人作战的准则是不分男女老幼、是非曲直,格杀勿论。
每逢这种苛政出台,我们都曾以最谦卑的言辞苦苦哀求,可是他们却置之不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请愿却只是换回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他发布每次号令都无不充分地被打上暴君的烙印,这种暴君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我们并不是没有顾及英国人民。他们的立法机关想把无理的管辖权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屡次发出忠告,也曾把我们离开英国移居这里的情况告诉他们,期望能唤起他们的正义感,念在同种同宗的份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因为这些掠夺行为难免会中断我们之间的关系和来往。尽管我们反复恳求英国人民伸张正义,从中斡旋,可是他们对这种正义和同宗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不得不宣布脱离他们,以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我交战者,就是敌人;同我和好者,就是朋友。
因此为了赢得全世界对我们的主张的公正评判,我们这些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聚集在大陆会议上,以州内良民之名,借州内良民之权向世界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州以正当的理由实行独立,断绝与英国之交,摆脱英国的统治。以名正言顺的理由脱离英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因此我们完全有权宣战、媾和、结盟、通商以及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我们坚定地信赖上帝的保佑,这个宣言寄托着我们的幸福和名誉,我们誓死捍卫这一宣言。
13州代表48人签名
美利坚合众国宣布独立以来,倾心谋求国内大众的利益,以倡议结盟为国法,化干戈为玉帛,多年的战乱至此偃旗息鼓,呈现国泰民安的景象。但是如果要振兴贸易商务、科技工业,当时的法律有碍于形势的发展。于是1787年5月,各州代表聚集在费城,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奠定了现在的合众国政治的基础。另外,华盛顿从战乱伊始就担任殖民军的指挥官,战功卓越,因此被推选为大总统。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正式就任总统一职。
华盛顿任职以来,节省国家开支,均衡赋税,振兴国内经济,奠定了富庶国家的基石。并且与外国交好,赢得良好的信誉。当时欧洲各国战事频仍,可是合众国固守中立,不参与任何战事。华盛顿在位8年期间,内外相安无事。佛蒙特、肯塔基、田纳西3州划入合众国的版图。
1797年,华盛顿辞职,约翰·亚当斯就任美国总统。从此美国政府为求明哲保身,对他国不出手相助,对此法国政府心存芥蒂,阻挠美国的贸易,或有发兵攻打之势。于是亚当斯扩军备战,加强了陆军和海军的力量,任命华盛顿为陆军总督,可是华盛顿不久病故,幸好与法国的纠纷不久之后得到平息。1801年,亚当斯辞职,杰弗逊继任总统,其后与法国约定,支付法国1500万美元,将其领地路易斯安那州并入美国。
杰弗逊在任期间,政治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贸易交往,与国外修好,合众国显名欧洲诸国。然而,先前在美国发生战乱的时候,英国人屡遭败绩,心气受挫,并且看见美国建国以后贸易不断加强,于是心生嫉恨,虽然不能以武力与其抗衡,却耿耿于怀,屡屡发生凌辱美国人的事件。美国人不堪其辱,1812年麦迪逊担任总统的期间,终于举兵与英国交战。在这场战争中合众国耗费军费约1亿美元,折兵损将约3万人。1815年再次与英国握手言和签订条约。与英国的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阿尔及利亚(位于地中海南岸的非洲国家,之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的海盗阻碍美国的贸易,劫夺美国的商船。于是1815年5月,海军提督迪凯特率领军舰驶入地中海,征伐阿尔及利亚,时隔不久阿尔及利亚就俯首认罪,支付赔偿金进行和解。
麦迪逊总统在位期间,把俄亥俄[19]与印第安纳两州划入美国版图。
1817年,詹姆斯·门罗取代麦迪逊担任美国总统。门罗在位期间安然太平,与外国没有战事,唯独与土著人塞米诺鲁(美洲先住民一部落)的土著人打过一场小仗。1819年,西班牙人把东西佛罗里达地区以及附近所属的岛屿悉数划给美国。
门罗在位期间还把密西西比、伊利诺斯、阿拉巴马、缅因、密苏里五个州纳入合众国版图。1820年,在兼并密苏里州的时候,第一次提出反对奴隶论,这个观点在州内的南部和北部意见出现分歧,因此于1822年,经过协商允许南方独立。所谓奴隶论,指的是自古以来在合众国的南部就有购买非洲的黑人终生作为奴隶使役的习俗,然而北方则针锋相对地认为,虽然是黑人,可却是同一种人类,像牛马一样地使唤他们,剥夺他们的人权有悖于天理,并试图改变这种陋习。可是南方则认为如果一夜之间改变沿袭已久的习俗,就会影响到耕作等产业,因而置之不理,这就引起了南北之间的反目。其后经过数十年,到了1862年,奴隶制的争端再次点燃,引发新的一轮内乱,最终导致为期4年的南北战争的爆发。此时这场战争已经初露端倪。
1825年,门罗下野,昆西·亚当斯继任美国总统。他在位期间天下太平,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件发生。1829年亚当斯辞职,杰克逊继任美国总统。那时候围绕税法的问题,南方发生骚乱,这场骚乱从1831年一直延续到翌年才偃旗息鼓。除此之外,与美国土著人曾经发生过两次武装冲突,结果将阿尔加斯、密歇根两州纳入合众国版图。所谓土著人是指原来的美洲大陆人种。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欧洲诸国人移居于此,始终与土著人不和,动辄兵戎相见,可是自古以来土著人生性粗野,只会逞匹夫之勇,对文化、技术浑然不知,自然不敌欧洲人。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以后土著人又遭到驱逐,被迫遁入山野,以狩猎、捕鱼为生,不能出入海岸地区。据说他们有时成群结队下山来侵扰合众国内地。
1837年,杰克逊辞职,马丁·范布伦取而代之。范布伦在位期间,加拿大(位于美利坚合众国北面的英国管辖的地区)人发生暴乱,合众国的人们出手相助,从而英美两国政府之间产生隔阂,战争一触即发。1841年,范布伦辞职,哈里森继任总统,不过他就职才一个月就病逝了,副总统泰勒接替总统的位置。泰勒在位期间改革税法,并且把得克萨斯及佛罗里达两州纳入合众国版图。1845年,泰勒辞职,詹姆斯·波尔克即位,与墨西哥(位于美利坚合众国南面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实行合众国政治)发生了一场战争(美墨战争1846-1848年)。这场战争爆发的起因是美国为了把得克萨斯并入合众国,派陆军总督泰勒率领小股部队前往得克萨斯,兵临墨西哥国境,做好攻其不备的准备。1846年5月,与墨西哥军队打了两仗,互有胜负。其后还交火数次,最终在一个叫蒙特里的地方大获全胜。当时敌兵的数量是美军的四倍之多。美国乘着胜利的形势与墨西哥签署了条约,把加利福尼亚及新墨西哥地区纳入合众国的版图。与此同时,又把爱荷华及威斯康星两州也划入美国。
1848年,波尔克离任,泰勒将军即位。泰勒在位期间因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了金矿,便大力开拓太平洋海岸,重新拓展了所管辖的地域。1850年7月9日,泰勒总统患疾病去世,副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继任总统一职。米勒德·菲尔莫尔在位期间,把加利福尼亚定为一州。1853年,菲尔莫尔去世,福兰克林·皮尔斯继任总统,成为华盛顿以后的第14任总统。
总统的任期一任为四年,连任最多限两任。
路易斯安那1803年由法国割让给合众国,1812年成为路易斯安那州。
新墨西哥1848年由墨西哥割让给合众国,1912年成为新墨西哥州。
《西洋国情 初篇》卷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