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4000000053

第53章 最深厚的内功——念力(1)

人们一直在追寻探问,是否可以拥有塑造自己生活的力量?自己可以为个人和群体做些什么?可以让生活更快乐、更有目标吗?

为了苦苦探寻答案,人们整天匆忙地奔赴工作,奔走于生活,却忙乱了满脑思绪,心海里波涛汹涌,鲜少宁静。就算是一声不吭,内心也是在喋喋不休地絮语。忧伤于过去的得失,又觊觎着未来里成败的分量,却忽视了专注于当下的悲喜。

在不断追寻外在财富之时,鲜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探索挖掘内心深处的宝藏。

宇宙存在着一个量子能量场,每一个人都是灵力的个体,内心充满了念力的呼唤。念力可以在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人们在迷茫的人生导航。

创造神迹,不在神力,而在于一“念”之间。

相信自我: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为此全力以赴地努力去做,就会成为希望的那个人。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它能帮你战胜一切恐惧。】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广告词这样说道:“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执著地追逐着自信。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这个世界平凡人居多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活在“不可能”的状态中。这些人习惯在成功之前就做好自我否定的思想准备,并常常迷失在不自信的恐慌中。所以当成功路上真正的挫折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在自我设定的恐惧中退缩了。

一个勤奋好学的木匠,一天去给法官修理椅子,他不但干得很认真、很仔细,还对法官坐的椅子进行了改装。

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答案却让人十分惊诧:“我要让这把椅子经久耐用,直到我自己成为法官坐上这把椅子。”

很多人对木匠的回答嗤之以鼻。不过,木匠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若干年后,这位木匠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那把他亲自打造的椅子。

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为此全力以赴地努力去做,就会成为希望的那个人。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它能帮你战胜一切恐惧。

自信心对一个人卓越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是做事的各种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据着基石性的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会受到约束。

自信心是不断地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并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一个人产生自信心后,无论面前的困难多大、面对的竞争多强,总感到轻松平静。

有的人在受到挫折时,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自信心,甚至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在焦虑和绝望萌芽时迅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从而“拼劲”十足地向前冲。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前者平时不注重自信心的力量,到了需要时得不到想要的自信心。而后者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自信心的力量与日俱增。

每个人总会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身心疲惫,悲观无助,其实,这都是因为缺失了自信心。

自信心来源于超越自己,表现为超越他人。

历史上的很多伟大人物,在尚未取得世人认可之前,就表现出强大的惊人的自信心。他们在受到普遍的冷落和质疑时,自信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大。

爱因斯坦在受到普遍质疑时,却对别人说:“我的生命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广义相对论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信是一种完整个性的基本素材,每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他所相信的事物,当然,人的信心也源于这个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是有一个自己坚持相信的价值观,还是让意志随波逐流,总是把价值让外界定义,完全取决于你的信心。

自信这样的词是每一个人都极其需要的,需要以此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激发身体中的潜能,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失去更多。

下面是一个关于奥修的寓言故事。

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并非常激动地说:“快来帮帮我!”

奥修不解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十分懊恼:“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

奥修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

纳斯鲁丁非常沮丧地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像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自信这种内心现实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饰人类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

在人际环境里,自信的人比较独立,更少依赖别人,因此更具有进取和攻击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一个团队里,一个自以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人去调和,不然团队就容易失去均衡,甚至不欢而散。

自信的敌人即是自卑。自卑则是自我评价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这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从这种角度说,人的成就恰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

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居然顺利地渡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歌手拜谢了前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所谓成功法则,指的是人生将依照自己所思所绘而实现自己。这正是一种自信心的体现。虽然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它的形态和颜色,或用手去触摸,却不能因此而否认它的存在。人生其实就是自己所思所绘的样子。这是永远不变的成功法则。

信念是每一片心灵沃土上都可以盛开的娇艳的花朵,一旦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信任自己,即能产生惊人的能力和不折的信念。信念对一个人的思考、心情、感性、理性,以及其他所有心理上的行动均能产生作用。有了信念,注意力便会集中,加上理性的力量,将不难发现事物的虚实。因此我们将会充分掌握成功法则的能量,掌控自己的人生。

打破思维定式:颠覆的决心

【经验常常会帮助人们辨别和判断一些事情,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以前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局限,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

何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固定的思考范围或者按照一定的发展趋势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人们平时要求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规定、要求和内容界定的范围解题答题,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容易扼杀学生的天赋,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联合国一位委员问安南成功的秘诀,安南回答说: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看到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啊!”

同学们为什么回答只看到一个黑点呢?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思维定式的限制:一张大白纸谁看不到,老师肯定问的是白纸上的黑点。而安南的老师语重心长的启发固然有教育学生看问题要全面地去看,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点,但更重要的是,他教给学生看问题和处理事务的方法,那就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式。

安南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与他运用老师教给他的这种打破思维定式的方法不能说没有关系。

一个老师问:“冰化了变成了什么?”没打破思维定式的学生回答:“变成了水。”老师说“对”。一个打破思维定式的学生说:“变成了春天。”老师说“错”。也许,我们的思维框架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累积而成的。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可以使人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与此同时,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思维,使人们只会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去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初夏,一家大公司里来了一个新员工,之前是个手模,所以她非常爱惜自己那双漂亮的手。她几乎每天都要戴上手套保护手的美感。

渐渐的,同事们对她一直捂着一双手套感到疑惑,但因为不熟悉又不方便问,这也一度成为了许多同事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的手肯定有个疤痕,不是烧伤了就是烫伤了。”一个同事猜道。

“说不定有残疾呢,也可能哪个指头没有了。”另一个同事应和着说。

两人猜了许多答案,嬉笑成趣。突然,那个新员工走过去,在两人面前站了一会儿,气得脸通红,然后脱掉手套,结果让两位说闲话的同事大吃一惊,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双白皙、嫩滑的芊芊玉手,这让议论的人尴尬不已。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两个同事不该闲话是非,丑化别人,但是平心而论,在不知道那个员工是手模的情况下,也许我们也会往坏处去揣测她的手。在炎热的天气里戴手套太不正常了,掩盖手上的缺陷成了人们惯性思维的首选。

在一般情况下,夏天戴手套属于不正常的表现。于是,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用手套企图掩盖某种缺陷,而很少想到手套是为了保护手的。因为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和了解到的手模并不多,经验把我们的思路引到了一个狭窄的空间。

经验在形成一种潜意识,它常常会帮助人们辨别和判断一些事情,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以前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局限,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

其实,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式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式的影响。若听到别人讲某人对自己有意见,即使有可能是别人在说谎,但当见到某人时,总会有很不自然的感觉。其原因就是它们事先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定式,由于这种定式的存在,使人们的反应和平时不一样。

从小到大,每一个人从无知到有识,学习了无数规则和定理,这些规则和定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扎根很深,并不为我们觉知。难怪有人说,阻碍人类发展的不是未知的领域,而是已经学到的东西。所以,人的年龄越大,学识越丰富,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很多所谓的聪明人都逃不过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

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扬扬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我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敲击状。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一个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为什么非得做手势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

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的束缚,人在处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往往囿于旧有的条条框框,一旦你摆脱了它,思维就能闪烁出创造性的火花。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思维定式的人,时间一长,将会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比如,现在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通常的电脑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电脑下达指令后,电脑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电脑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朋友,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之中,以至于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交友时经常碰壁,最终对社交失去信心。

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当然,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人们为思维定式所困,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