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4000000059

第59章 最深厚的内功——念力(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认为,自我能在暂时的执著中得到快乐,在监禁中得到满足,在令人尖叫的恐惧来临之前得到自满。他的观点真是印证了“我执”。

人都有追逐快乐和满足感的本能,但是若是想要真正地放下这些痛苦,就要学会和痛苦共处,而不是抗拒它。把痛苦转换成一种历练,并在成长的涅槃之后,当痛苦化为灰烬,即可轻轻将其拂去。

“执”可是执著,可是执迷,亦可是固执。

每个人都会有过陷入某事中不能自拔的经历,被人说成“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执著并不是不好,不少具有这种行为风格的人最后获得了成功。然而,与“执著”隔一步之遥的就是固执了。而固执也是“我执”中的一种很显像的表现方式。

两只比邻而居的青蛙,一只住在深水池里,不轻易被人瞧见;另一只住在沟里,这沟里的水很少,并且旁边有一条马路。

住在池里的那一只青蛙,警告他的朋友,并请他改变他的住所,和自己同住,自己的住处比较安全,也能轻易找到丰富的食物。但那一只青蛙拒绝了,他说搬离他已经习惯的地方,觉得很困难。然而,几天之后,一辆粗笨的货车经过那浅水沟,将他压死在轮下。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是很多成功者的幕后推手。但是“坚持”并不等于“固执”。固执是非理性的,而坚持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后才作出的决断。当有人在人生奋斗的途中提出某些方面的警告,一定要学会理智地分析这些警告的真正含义。既不要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规劝而固执己见。

在心理学上,固执心理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此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易冲动和诡辩、缺乏幽默感等特点。

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的心理时,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

对于爱情,爱过了头,就是执迷了。

听闻过很多曾深陷爱情骗局的女孩。旁观者一眼就看得出对方对她没有爱,只是在骗她、玩弄她的感情,或是在排遣寂寞,但女孩却坚持认为对方是深深爱着她的,因而听不进任何忠告。

在人生中苦与乐原本是形影相随,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万物循序更替,否极则泰来,痛苦并不是一种惩罚,快乐也不是一种奖赏,它们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味道。

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我执”,把苦的事情当成是上天赐予自己成长的福报和礼物,即使面对痛苦,也不会过于忧虑了。

要知道,在实际的生活中,让人晕头转向的,并不是复杂琐碎的工作,也并不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做。我们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不会感到那么累了。

放下“我执”,不再痴迷于争名夺利,“尽人事,听天命”,把持此一种态度,往往会获得超乎想象的功效。接纳那些复杂的工作,接受那些不顺心和烦恼,并轻轻地梳理心情。接受现实的自己,向更好努力,但不苛求完美。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瑕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当一个人能够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便会无比轻松。

两个贫苦的樵夫以捡柴为生。两个人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顿时喜出望外。棉花轻且贵,于是他们决定背着棉花回家。

幸运连番,两个人在回家的山路上又发现了一大捆布,其中一个樵夫就和同伴商量,打算扔下棉花,背布回家。同伴却使劲儿摇头,他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了先前的辛苦?所以坚持不换布。并且,自己怎么看都觉得是棉花好。于是,他们各自背着自己的东西回去。

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竟下起大雨来,空旷之处无法躲雨。更惨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背不动。最后无奈,他只能放弃棉花,空着手回家去,错过了发财的好机会。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要谨慎地运用智慧,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同时别忘了及时审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作正确抉择。

面对压力和苦闷,难以自释,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利用闲暇散散步,短程的旅游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也可以多去结交一些积极而乐观的朋友。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总是接触沉闷、忧郁的人,久之也会感到自己变得很沉闷、忧郁。如果更多地结交积极而乐观的朋友,久之也会成为一个乐观而魅力四射的人。人的神情和态度就像麻疹一样,是极其具有感染力的。快乐和愉悦会帮助你撑起乐观的保护伞,帮助你轻松化解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

面对忧愁和痛苦,难以自释,不妨开怀向朋友倾诉烦恼。如果更喜欢独自面对,那么就找一个寂静优美的地方,任凭情绪充分释放。比如,选择放声大哭、大声地呼喊,或者跑或跳,卸下全身的包袱尽情地释放心头的压抑。在绿树青山之间,在江河大海边,让一切压力都随风而去。

如果能够做到活在当下,放下“我执”,发菩提心和慈悲心,人生将永远是美好的春天。

灵性生活:灵性是感知幸福的触角

【灵性,并不是一种神乎的说法。灵性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竞争年代,喧嚣四起,物欲蛊惑着蠢蠢欲动的人心,人们浮躁、压抑。心灵蒙尘,渴望挣脱,希望有一种力量,可以冲破枷锁,让心得到安宁,体会快乐。

这种力量,就是灵性。

灵性,并不是一种神乎的说法。

在原来的路上,我们赋予了灵性太多的神圣感,以至于我们只能仰望。事实上,它并不遥远,就在尘世,就在你我的心里。灵性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灵性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包括情绪和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以给人们一个目标感,增强生活热情,挣脱生活中的厌倦情绪,并得到内心的满足,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追寻灵性的过程正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是谁,自己想成为谁。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和释放,并不断地超越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认为:“静修是灵性的而非宗教之事。灵性之事和真实的体验有关,它不仅是信仰而已;神是万物的根基,而非拟人化的父权形象,它要我们觉醒自己的真实的大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小我祈祷。它要锻炼我们的觉察,而不是要我们遵循教会的道德教条,比如不饮酒、不抽烟或不纵欲。它要我们每个人都找到心中的神明,而不是去发现这所教会或那座庙宇做了什么事。”

灵性正是如此神奇,自古便有修行者。

《庄子·秋水》记载: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说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如此行径,淡泊名利,也就心无挂碍,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洒脱的自由人,就不必被凡尘俗世牵累。因此,淡泊名利的同时,丰盈了内心世界,这也是一种对灵性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