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坚忍明志不惧不退
【人生智慧】
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订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出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季羡林说:“人的一生实在非常复杂,因果交互影响。”
爱因斯坦从小明志,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相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古人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有人这样说:一个人应当摈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对于勤奋,爱迪生的理解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爱因斯坦则形象生动直言:“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都是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心志不动摇,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发人生奋斗的无限潜能:拿破仑从一则小故事中找到了矮个子的自信;帕瓦罗带通过一则椅子的故事走出迷茫;一根树枝的故事,启动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辉煌事业……别人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方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为求索者指引前进的道路。
人生在不断获取积极精神和上进力量的同时,也一不断荫发高远的志向,孕育向上的目标,然后努力去拼搏。
艺术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无论艺术家或革命者,人生的成功离不开坚忍的精神信念和为之奋斗的品质。
无数成功者用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奋斗目标提出或确立只不过是一种心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实现它才算是明志,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才会充分领略到梦想的价值、目标的作用、勤奋的过程、意志的坚忍……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入世指南】
季老曾经这样说过: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他觉得,人要取得新的成就,从零开始是一个正确的想法。
能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重要的。如果你通过勤奋努力和艰苦跋涉,在人生之旅,已经走到一定高度了,或者已经站在一座山顶,前方的路对你而言,依然是从零开始。假如你是失败者,在向人生目标攀登时,不慎跌入谷底,只要一息尚存,你还须爬起来从零攀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因此,人生可能遭遇到这样一些情形:人生无论功绩或是职务,并未达到最佳状态和最高峰,却因为意外地遭受到某种打击而被迫终止。这时候,最重要的也许是尽快学会如何“爬起来”。有句老话说得好,“跌下去不疼,爬起来才疼”,从零开始一直是件痛苦的事。舞蹈家在舞台上的舞姿固然很美,但其中也包含了从小苦练基本功的汗水,那是登台前的付出。反思固然必要,可是,如若长久地斤斤计较于“痛”上面,那就反而作茧自缚、手足无措了。从零开始时,信心的树立尤为重要。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主将罗伯特在投降仪式上签字以后,心情十分沉重。他默默地回到弗吉尼亚,避开了所有的公共集会及所有爱戴他的人们。后来,他又默默地接受了政府的邀请,出任华盛顿学院院长一职。走出沮丧与懊悔,一切从零开始。应该说,罗伯特是明智的,他懂得:“将军的使命不单单在于把年轻人送上战场卖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恰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首先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拿得起、放得下”从某种意义来讲,不仅是从零开始,其中也闪烁出韧性的光辉,理性的光辉,人性的光辉。
这也应了季老一句话:“我一向有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看法: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
其中的辩证,很值得我们玩味和思考。
◆立志是进取
季老说:“我只是想,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从来不相信轮回转生。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这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想实现生命价值,必是心中有志。志生心中不错,但也要听取别人建议。
讲个小故事: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能做到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人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在实现人生价值路上,福祸因人而异,机遇纵横交错,专业包罗万象,路线有曲有直,结果扑朔迷离。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立志之后。人生立志,就如生命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时看见了灯塔;就如跋涉出迷雾的旅人又见远山在召唤……
季羡林立志学问的人生,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他早年求学海外,尝尽思乡之苦;文革中又被赶进牛棚,受尽非人折磨;但他坚忍笃信,学术之路不改,迎着时代风雨前进,一生努力不懈,最后终结硕果。
如他所说:“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于是就苦干、实干、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到你身边来。”
◆坚忍是蜕变
这个故事或许能让人从中领悟出点什么。
有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样羽化为蝴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
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因为它的挣扎还不够,所以翅膀与身体相比显得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揠苗助长”不可为,“欲速则不达”是真理的人生启示。
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想变蝴蝶必先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把自己的双翅练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展翅而飞,飞向花丛中,去翩翩天地之间。
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煎熬、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一句哲人的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走得最远的人。
第十八课磨练定力自胜者赢
【智慧人生】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走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在季羡林先生研究的诸多学问中,不知涉猎过多少佛学。他的从容淡定和做事专一的定力,一定与佛学不无关系。
佛家说:定力是五力之一。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
对凡心而言,也就是磨炼或锻炼毅力,用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下磨练成才。
季老在总结人生时,这样说:“自己身后的道路越来越长,眼前的道路越来越短,因此前面剩下的这短短的道路,更弥加珍贵。我现在过日子是以天计,以小时计。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是可贵的。我希望真正能够仔仔细细地过,认认真真地过,细细品味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认为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寻常’。我希望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再感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对待自己是这样,对待别人,也是这样。我希望尽上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我的老朋友,我的小朋友,我的年轻的学生,当然也有我的家人,都能得到愉快。我也决不会忘掉自己的祖国。只要我能为她做到的事情,不管多么微末,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做。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安慰。”
季老的这种坦然面对人生的自胜心,一定是从岁月的磨砺中保存下来的真金,其内涵也是闪闪发光的。
大凡能自胜者往往都能克制自己,把握自己的意志力。从现实意义来说,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它表现在,譬如,在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时,面临各种诱时,都不失从容。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官员们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相对而言,他们遇到的诱惑可能更多一些,,所面临的考验可能更复杂一些。
而评判优与劣的标准,在于他们在诱惑面前能否保持定力的心态。
高尔基说过,“最伟大的胜利——战胜自己”。
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挫折。
战胜自己的过程,是定力增强的过程。
战胜自己的人,时常挣扎于梦与现实的边缘,凭思绪的天平向左向右;
时常徘徊于阳光与雨露的地域,头上烈日晒,身被暴雨淋;时常流连于康庄大道和独木桥的交界……
他们爱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却无奈置于“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残酷现实;
他们爱那“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迈,却无奈常于“花谢花飞花满天”的伤感岁月;
他们爱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洁,却无奈现实无法躲避的“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无奈。
向左向右的思考能折磨他们,却控制不了他们。他们人在尘世,心却与佛家子弟同在静修中,定力之课,也是以敲钟开始,此前还要默诵一首偈子:
但不见得是:“身语意合一,心随钟声起,闻者醒迷梦,离苦趋正觉。”这样的内容,什么人,心里就在什么人。
因为修习禅定是为了清楚在你体内、感觉上、意识中、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佛教中最珍贵的修行就是禅定。
而禅定在俗人身上就是遇事而应有的定力。
就像灯泡是为照明用的。为了使光不分散、能集中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灯罩。让光集中到书上,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定力就像得到一个灯罩,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就如出家人坐禅、行禅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他们得以修心。而我们则能专心致意地做事。
【入世指南】
定力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表现,就是面对一件事的坚持。事情可大可小。
坚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生活习惯上的坚持。像季羡林老人每天三、四点起床写文章,这种坚持无关紧要,只是一种习惯上的坚持,如果一开始季老是晚上九、十点钟写作,对他的学术也无影响,只是改个世界而异。还有一种坚持就不一样了,就如季老一生潜心研究国学那样,是一种文化上的坚持。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坚持。
世界上对后一种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坚持,很多大师,都表现出他们的人生定力,有的定力非凡,有的表现平庸。
例如:当年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指出地球绕太阳转,太阳是中心。这个学说一下推翻了在西方统治1500年之久的“地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哥白尼深知他的学说的反神学意义,他把手稿珍藏了36年之久,到临死前夕才同意出版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
当哥白尼把科学思想和厄运同时交给后人的时候,布鲁诺认定《天体运行论》,是科学真理,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他因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的迫害,先后流亡到瑞士、法国、英国、德国等地。后来被罗马宗教裁判所逮捕,经受了七年的囚禁,备受折磨和拷打,始终不屈服。1600年2月17日,意大利罗马鲜花广场上烧起了一堆大火,宗教裁判所宣布对布鲁诺处以火刑。布鲁诺勇敢地说:“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感到畏惧。”他为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就在布鲁诺英勇献身后30多年,伽利略也因为宣传日心说而被召到罗马教廷去受审。宗教裁判所强迫他否认哥白尼学说,还逼这位70岁的老人写“悔罪词”。当伽利略走出教廷时,他嘴里还喃喃地说:“你们不许我说地球是动的,可是地球仍旧是动的啊!”
事情果然如布鲁诺所说,当哥白尼的学说一再被科学所证实和发展,教廷不得不于1757年宣布解除对《天体运行论》一书的禁令。到1882年,连罗马教皇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了日心说。
科学家牛顿曾经冲破宗教思想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并通过精确严格的数量关系和确凿可靠的实验根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基本定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他的后半生,由于受当时神学的影响,又转而开始信仰上帝,妨碍了他对真理的继续探索,竟用了25年时间集中去写神学著作,还得出了上帝是天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的荒谬结论,完全沦为神学的奴仆。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这种结束,也可以说他的“定力”不够恒。
愿人们从坚持开始,锻炼自己的定力和毅力吧。
◆被动面对
在世人看来,美利坚合众国在科学领域,一直走在前沿;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声称自由。却不时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公元1925年6月,美国田纳西州达顿市的一位青年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控违反了《圣经》里上帝造人的理论。这个案件轰动一时,接连好几天,许多人跑到法庭来听审,以至法庭里座无虚席。
到底人类是上帝造的,还是猿猴变的,这是审判的内容。所以这场审判被称为“猿猴案件”。审判的结果,法庭宣判这位教师有罪。这就是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真理就是真理,它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
◆主动接受
在竞技场上,坚持能体现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本色。
中华台北跆拳道选手苏丽文负伤力战,这场跆拳道赛是北京奥运最让人动容的一战。苏丽文左膝韧带首战后受伤,经队医初步诊断,预估七八成是断了,但她坚持参加复活赛,复活赛第一战倒地七次,铜牌战倒地十一次。看着苏丽文扑倒再起、起而复倒……
培训队教练李佳融赛后泪水止不住:“如果是我女儿,我一定不让她比赛。”实际上,苏丽文正是肩负着身患鼻咽癌的爸爸的嘱托而来的,赛前他们约定好:“女儿拼金牌,爸爸拼健康”。
苏丽文坚决不退,也感染了摩洛哥主审。苏丽文在铜牌战每次倒地,主审都耐心等她站起,甚至主动喊停,让防护员上场治疗。李佳融说,照理主审可以判苏丽文无数次警告,但“主审似乎也为苏丽文奋战不懈而感动。”
对手也值得称许,她知道苏丽文只剩单脚,没有攻击她的伤痛左脚,而主攻头部,李佳融说,“她没有在她伤口撒盐。”
一场铜牌战,由苏丽文的受伤力拚和坚持,主审执法的通情达理,选手的尊敬对手,展现了可贵的奥林匹克精神。
她没拿到铜牌,却在坚持中感动了世界……
也应得裁判、对手和观众的喝彩。
第十九课从容面对严于律己
【智慧人生】
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
自信是必要的,超自信就往往能带来危害。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当今社会,著书立传的事天天发生,稍有成绩的人,没几个不把它当回事儿的。
季羡林却说:“我的书已经编了好几种,再编有没有人买?如果出版社赚不到钱甚至赔钱,还不如不出千万不要给出版社出难题,如果日后发行方面有了困难,可以不要稿费,给点书就行了。”
他还自谦地说:“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要放我同领导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
对照以上文字,一个朴而又实的老知识分子形象一下子就生动在人们面前。
这便是让社会各界,对季老充满爱戴的原因之一。
一次,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的路上,忽然有一辆自行车停在他的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向季羡林问道:“您是季羡林教授吗?”“是我。”季羡林答道。“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又转身上车,飞驰而去。
还有一次,季羡林正同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同行。迎面开过来一辆轿车,汽车开到他们面前,戛然而止。从车上下来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他走到季羡林面前,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知道季羡林要去的地方后,便请季羡林上车,季羡林婉言谢绝。之后,这个年轻人又向季羡林深深地鞠了一躬,便回到自己的车里。他开着车尾随在季羡林教授之后,缓缓地行驶。季羡林多次站在路边招手示意让他开过去,但他没有开过去,仍然慢慢地尾随于后。到了前方岔路口,季羡林停住脚步向这位青年招手致意,年轻人在车上按了一下喇叭,才驾着车向另一条路开去。
可见季羡林教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是如此之高。
高品德的人们,更是高风亮节。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严于律己的行为,就会从人格升华为国格。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艺术家梅兰芳作为曾经两度访问日本而深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著名人士,此时成为日本人的“亲善”目标。树大招风,梅兰芳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一方面静观事态变化,一方面准备着应付办法。果然不久有人找上门来,希望他到电台播一次音。虽然来人并没有明说播什么音,但梅兰芳心里有数,便用将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从容面对和严于律己。
在《戒子书》二顾草庐中说道: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季老一生严于律己:
出国留学是为回来报国;
教书育人他以身作则;
做行政工作勤勤恳恳,不徇私情;
厄运和荣誉,一概从容面对。
他的情操如蜡烛般燃烧,他的学术如巨人般等高,他的心胸如平原般开阔;他的知识如繁星般闪烁……
这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学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入世指南】
在学习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为所用,是其根本。
学业、事业、职业,就如一个人去创业,爱好是出发点,你必须选择你愿意努力一生的行业去做。其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往往是精神上的煎熬,你必须在逆境中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困难的环境下做出选择,这都需要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坚强的毅力。
只有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创业路上的困难才不会难倒你。相信坚强的毅力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会让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一份从容。
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匡地,因他的相貌长得与当年侵犯过这里的阳虎相像,加上他的学生严回讲说当年跟着阳虎来此的情形,激怒了匡人,于是便被匡人重重包围,不得脱身。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担心老夫子受不起惊吓,急忙冲入包围。不料孔子竟谈笑风生,而且还弹着琴,神情并不沮丧。子路问:“老师,你怎么还有这样的兴致啊?”
孔子答道: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
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
面对着雪亮的刀枪,不怕死向前冲的,是战士之勇;
掌握自己命运,认识当前局势,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世界上圣人的确寥寥无几,凡夫俗子却比比皆是。虽然我们无法体验圣人之勇,但面对一些无法躲避的社会境遇,人生风雨,无论如何也要学会从容些。
环顾左右,在各种利益面前,能做事严于律己的人很少,但许多人还是迎难而上,为的就是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那份从容。
◆自律看不见的心态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家喻户晓的超级名人。
然而,他却拒绝上任何名人录。“不上任何名人录”是钱老自订的“七不准则”中的一个,连同“不题词、不写序、不兼荣誉性职务”等自律条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人生观的诠释。
其实,真正的名人是在人们的心中。除钱学森之外,科学家华罗庚,文学家如巴金,艺术家如梅兰芳,哪个不知,谁个不晓,用得着上《名人录》吗?有些人借《名人录》来炫耀自己,对这样的名人是不是该打上引号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真得多一点不图虚名、但求实际的定力。
这种“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的律己,是更高意义上的律己,因为心态是别人无法看见的东西。
◆约束看得见的行为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
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
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的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这样既经济又实惠。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工作人员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还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到医院看病,探亲访友,去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有位秘书说,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
相比之下,人们是不是需要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第二十课隐忍有道其成远达
【智慧人生】
我一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史环境所决定,爱国成性。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不管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母亲总是母亲,我们总是无怨无悔,爱国如故。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印度首次“跨过喜马拉雅山”,将“印度公民荣誉奖”授予97岁的中国学者季羡林,是季羡林把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及印度传统的其他方面引入了中国——据《印度时报》网站报道。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王邦维说:“这是一个重大事件。授予季羡林先生这个奖项,将对普通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产生积极影响。”
季羡林一生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他对印度文化研究自一九三五年开始留学德国期间。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但自1973年起,季老隐忍心中的剧痛,依然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之后二十多年中,不断有《罗摩衍那》结集出版。可窥季老在学术上的以“恒”以及对研究无法进行时的那种“隐忍”。
这个世界上让人隐忍的事,并不少见,原因也是形形色色,但他们把普通人看来很棘手的事,隐忍的让人感动:
先说拿破仑,他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穷困的科西嘉贵族。父亲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种一致讥讽他的行为,虽然引起了他的愤怒,而他却只能一筹莫展,屈服在威势之下。
后来实在受不住了,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夸海口,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及地位。
等他到了军队,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但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在他住的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像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接触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继而变成他的忠心拥戴者。
【入世指南】
身陷牛棚的季羡林在“文革”期间,被视为黑五类,造反派不许他研究学术,强迫他进行劳动改造。而季老依然放不下学问研究,仍然利用休息时间偷偷高学术翻译。
有些事藏在心里,或勉强忍耐,并不是停止不前,是隐忍以行。或是隐忍待行。
有时候,心中虽然没想飞黄腾达,但理想却一定要高远豁达。逆境人人有,困在也不可怕,就看你的忍术如何。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不等于懦弱,不意味放弃,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机会。判断英雄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关键时刻他起了什么作用。退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想做大丈夫,就得能屈能伸。而大丈夫中,还真有一个曾经被窝囊、耻辱、羞辱不停作弄的人。
西汉名将韩信在拜将前声名狼藉。当为平民百姓时,贫困潦倒,更糟的是品德又不好,没人敢推荐他去做官;又不会做生意,谋生的能力几乎没有。只好寄人篱下混饭吃,人们都讨厌他。曾经在南昌亭长家里混饭吃,一连数月,亭长老婆可受不了,坐吃山空,赶又不好赶。便心生一计,干脆一天吃早晚两餐,减了午餐。吃饭时韩信准时前往,但她却饭菜不齐备。韩信心知肚明,愤然而去。后来,有个妇人看到韩信常忍饥挨饿,便给饭他吃,数十日都如此。韩信高兴得飘飘然,激动地对她说:“受人滴水之恩,我韩信日后必以涌泉相报。”不料妇人大怒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是看你可怜于心不忍。难道还想你报答?”骂得韩信狗血淋头,欲说无语。以上的事确足以表明韩信的窝囊,下面的事无疑是他的耻辱。
淮阴人都瞧不起韩信。有个少年故意羞辱他,对他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还喜欢佩剑,然而生性软弱,怕死!”众人哈哈大笑。那少年接着道:“大家看呀,韩信如果不怕死,就用剑刺我;怕死,就必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瞪了一眼那少年,毫不犹豫从那人裤裆下钻出来。所有人笑得前俯后仰,都认定韩怕死。没有人去想韩信为什么钻?也不会想到隐忍是在“息事宁人”也。
后来,韩信的才能慢慢被人赏识,特别是经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插曲后,才被刘邦委以重任,至此才华显露,成为一代名将。
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曾经那个给他饭吃的妇女,赏赐千金;而南昌亭长则赐百钱,意思而已。至于那个少年则任命为中尉,并向众将说道:“这人也是壮士。当时他侮辱我时,我为什么不杀他呢?杀他我更加臭名,所以忍住了!”
韩信知恩图报,很多人能做到,但袴下之辱却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一时之怒,免却百日之忧。假如韩信当时暴怒,结局难以意料。但,他能分清轻重,能判断什么东西值得计较,能战胜自己。忍,成就韩信的英名。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不等于懦弱,不意味放弃,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机会。判断英雄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关键时刻他起了什么作用。退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你当如韩信,或受类似“胯下之辱”,忍得了吗?
忍不了,则需修炼、
◆直面嘲笑
林肯总统是著名演讲家、律师。他领导了对南方奴隶制度的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期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林肯在直面羞辱他的参议员时,带着自信、潇洒、宽大、仁爱、正义和大度,说出了一段饱含深情的话,也表达了林肯深爱自己父亲的心声,他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他那直面嘲笑的话,让那些企图借此羞辱他的议员们,顿时垂下了高傲的头颅。也让每一位听者,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
这位出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在他当选总统后,以自己的智慧和真情,让那些想羞辱他的出身的名门望族的上流社会的参议员不得不折服。
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想嘲笑你,你是躲不掉的,学会坦然面对,才是上策。
◆鞭策自己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这是一位韩国人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获得了成功,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就像季老那样:不因志高而抱怨生活;平淡而朴实面对人生;持之以恒而追求学问;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