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议乐疏国礼,两次修书正雅源
北宋在1127年灭亡于金兵铁蹄之下,南宋当年成立。到1186年已是60年了,南宋在这60年间除了应付每年给金国沉重的纳贡,无力北伐收复失地,老百姓生活正如姜夔在《齐天乐》词中所描述的一样“露湿铜铺,苔侵石井”(水深火热之中),更是无法顾及国礼之乐的存在与否。
国礼之乐是国家尊严和形象的表现形式。礼仪之邦无国礼之乐是衰败的体现。礼乐制度诞生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末,共几千年,统治者一直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调,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孔子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音乐是国粹之一,她能鼓午人民的精神,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与发展。封建社会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礼乐治国。礼乐制度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用来维护宗法制度的。
姜夔在1186年到南岳衡山发现国家庙乐“乱”,下决心用一生精力整疏雅乐。他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整理,于1197年写成《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各一卷。
《庆元会要》记载:“庆元三年四月三日,饶州布衣姜夔上书论雅乐”。也就是说姜夔在1197年上书建言议国礼之乐。
《宋史·乐志》中用大篇幅留下了《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部分内容。姜夔在《大乐议》中阐明了“五议”之意义和诸多乐器演奏方法及乐理。其中音乐理论对我国古乐研究乃至世界音乐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姜夔在《大乐议》中例举了当时国礼之乐乱的诸多方面,提出:“议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议作鼓吹曲以歌祖宗功德”等五议。
姜夔的“五议”所强调国礼之乐:曲调同一“义”、字言配一“旨”、音声协一“理”、金竹和一“调”。以“谐协”为要求。目标则是音乐器声的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在统一中求和、在完美中求雅。
从总体来看宋朝虽然政治腐败,言路还较为开通,但也不是没有禁忌的,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就违背了赵匡胤“不杀大臣与谏官”之祖训,以“莫须有”罪而把岳飞等主张抗金志士杀掉了。
姜夔上书《大乐议》,得到了“免解”待遇。也就是说,皇上开口了,可以不要经过乡试,直接进入礼部考试。免解是好机会,没有名额限制,不占地方指标,而且是经过皇上许可的,一般只是走走过场,就赐进士出身。好象老天爷故意要跟姜夔开玩笑似的,在礼部面试时,据说是不认识乐器而无果。这就怪了?姜夔能著《琴瑟考古图》一书,而不识乐器,以喜开头终以悲结尾。对此,清朝有学者评论说:“当权者妒才弄权而无果。”我认为姜夔“免解”未果,当是“庆元党禁”所造成的。
姜夔的上书未引起当政者重视。这个是必然结果,一介平民的话语权在那个社会上能得到当权者认可才怪呢!
姜夔的毅力、勇气、胆色、才华非一般人可比!范成大说他是“欲神仙中人”。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认定:自己是努力为国之礼乐而议,终是朝廷不认,自己也问心无愧!一次不行,再来一次!
姜夔在庆元五年(1199)也就是上次上书的第三年,再次上书。这一次不再是议,而是有实体的国礼之乐,饶歌十四首歌词。姜夔在奏文中提到“昧死以献”四字,这既体现了姜夔上书的决心,又体现出姜夔的胆气。
姜夔就是姜夔,他那不屈不挠的个性再次显示出来,在“免解”失利后,仍不停止整疏雅乐的步伐。后期,他又写出了迎送神曲的《九歌》,这是当时国家与庙宇重大活动时,所需要的系列乐曲。现存的《九歌》词旁扣有词谱,共十首。另著有《琴书》,此书已失传。姜夔在1201年写《徵招》词序时,用大篇幅文字描述音乐理论问题,详解徵调与其它调的区别及演奏方法。他一生追求整疏雅乐,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让人好不敬佩!
姜夔那种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勤奋作学问精神,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朝廷适用而左右的人格与高尚品德,是当今学术界所要学习的。
姜夔所留下的音乐理论、词与词谱及国礼之乐实证资料,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音乐理论、词与词谱、国礼之乐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