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清水点白石
14751300000016

第16章 无锡拒赠

姜夔拒赠梁溪下,泰伯推贤惠锡山

姜夔好友张平甫是南宋名将张俊的后裔,张俊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来因参与谋杀岳飞集团而逐渐淡出历史,可其疯狂敛财,达到财能敌国的程度,最著名的是洪迈《夷坚志》中所说,他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张俊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一千两(五十公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张平甫继承了张俊的财产,其有产业于无锡梁溪边,张平甫说“欲割地”“输资以拜爵”是在无锡。欲割地:是指张平甫愿给一些田产于姜夔养老用。输资拜爵:是张平甫想捐钱帮姜夔买官。而姜夔就拒赠,这是为什么呢?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也是泰伯让贤故事传播地。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吴文化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当小弟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泰伯再次让位于侄子昌(周文王),《论语》中就有赞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曾评论泰伯,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

姜夔拒绝张平甫“欲割地”、“输资以拜爵”事,当是姜夔所具有道德品行而决定的,有如下几点值得深入研究:

1:坚守一个“道人”的阵地

姜夔好友潘德久在姜夔到湖州居住时,他给姜夔取的“白石道人”号,说姜夔是有“道德”之人,而不是修道教宗法的道人。即然是有“道德”之人,就应“无功不受禄”。

2:布衣何用揖王公

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诗第七首“布衣何用揖王公,归向芦根濯(棹音)软红。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其中“布衣何用揖王公”句是说自己是布衣、草民没有什么必要去求“王公”。“小鱼跳出绿萍中”是说自己已经不错了,有似小鱼跳出了小水塘融入了人生大海。这是一种静态心境,是一种淡定。

3:蓑笠寒江过一生

姜夔有一首《三高祠》诗,其中“沉思只羡天随子,蓑

笠寒江过一生。”是他志趣的追求,也是命运的安排。他在《过桐庐》诗中说:他年此处好垂纶。选好了清闲垂钓之所。

杨万里很是赞赏姜夔的艺术才能,对其性格不适为官也有评语说:“甚似陆天隨。”陆龟蒙、号天随子,他怀儒家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见于笔端,正如鲁迅先生说他“没有忘记天下”。陆龟蒙胸怀天下,又饮誉文坛。不知是巧合还是姜夔的追求,姜夔与陆龟蒙两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姜夔追随陆龟蒙的“自然闲散”、“潇洒自如”、“洁身自好”情趣而拒赠也在情理之中。

4: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这是姜夔的祖先姜子牙在渭水“直钩钓鱼”的一句名言。意为:宁可正取,不可邪为,凡行事需堂堂正正。姜夔“乡试”是无史实资料的,被后人想象“应有”而加的。也是后人不解姜夔“不为官之谜”,认为“乡试”不中理由充分所为。“免解”是有史实的,姜夔在“免解”中被轻易放过而“无果”,只怕与姜夔甘于淡泊无求,清静自守,自珍自爱,有“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意识有关。在“免解”过程中只怕是他没沟通、没看重、没备战、没在意,所以才“无果”也有关联。

5: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这是姜夔《侧犯》词中的句子。姜夔以一介平民、布衣身份,在名公巨儒中穿行、周旋,是以文学立足、学问交际;以良师益友身份出庭堂、进客房。从未屈己于人、阿谀奉承,不媚人、不辱格,意清、性洁、志雅,始终保持独立的清高人格。

姜夔“自修花谱”,守住的是一种寂寞、一份孤傲、一世清贫、一片“红叶”!

6:泰伯三以天下让的事给姜夔拒赠增添了底气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优雅秀丽,千年悠久历史,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平甫“欲割地”、“输资以拜爵”赠姜夔事发生于无锡。事由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载姜夔《自叙》,当可信。以姜夔的品德与人格拒赠也当是事实。何况在“德圣”泰伯“眼前”,接受捐赠,好不让泰伯之“德”无教化之功,也会让姜夔自己汗颜于无锡这块圣洁、德高之地!

姜夔有君子固穷的秉性操守,正确对待窭困的旷达,潇洒自如的性情,洁身自好的品德,独立的清高人格,不忘天下的志趣,都令后世学者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