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夔的评述多种多样,今辑之以观,恐辑之不全,称之汇翠。
一、南宋时对姜夔的评述
萧德藻说:“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称《扬州慢》有“黍离之悲”。
杨万里称姜夔“于文无所不工”,并以长诗夸姜夔,他又说“白石之诗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范成大得到《暗香》、《疏影》两词后“把玩不已”并称赞说“音节谐婉”。
王炎知过饶州。与姜夔有诗往来,夸姜夔“曾有离骚续笔”、“九街车马不知寒,蹴蹋银杯翻缟带”。
刘过与姜夔有交往,说姜夔“词笔最华逸。”
洪迈与姜夔有交往,曾“击节”赞姜夔《摸鱼儿》词写得好。
陈造与姜夔有文字来往,曾有诗曰“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稇截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并说姜夔:“诗传侯王家,翰墨到省寺。”
周密说姜夔“得盛名于天壤间”。
陳郁说:“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二、元明时期对姜夔的评述
张炎力推姜夔,给了姜夔词一个“清空”坐标。
仇远为张炎的《山中白石词》作序。说“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
杨慎说“姜夔字尧章,南渡词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者”。
黄昇说: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湛,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柴望说:“惟白石词登高眺远,慨然感今悼往之趣。他也曾收集历史资料,提醒南宋朝庭以治为民造福,止乱于当今”。
张羽作的《白石道人传》留传于世。此传中有“若神仙之中人,善言论有物,工翰墨,尤精鉴法书古器,东南人士无不顷慕于夔。”
三、清朝时对姜夔的评述
戈载说“白石之词……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
朱彝尊奉姜夔为词宗。
周济说:“词中之有白石,犹文中之有昌黎也。”
宋翔风说:“词家之有姜夔,犹诗家之有杜少陵。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
陈廷焯说:“姜尧章词清虚骚雅”、“南宋一大家”、“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沈伯时识其生硬,不知白石者也”、“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
王国维对姜夔的词有赞有贬,特别是“终隔一层”的评价,对姜夔词的定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也给后来词评人带来了不少争议。王国维另作一期讲。
四、现代对姜夔的评述
夏承焘:他对姜夔的评价是“饶有漂渺风神,而缺少现实内容”。
王季思早期受“反右”思潮影响,赞豪放派,贬婉约派,扬辛抑姜。后期四处呼吁给姜夔评反。
吴金华说:“姜夔成为南宋间因改变词风而词史地位和作用都超过辛弃疾的一代词宗。”
刘乃昌说:“姜夔的成熟,在词坛主苑中成为公认的一代翘楚,扮演了开宗立派的重要角色。”
刘斯奋说:“虽然周、辛二家的高处,白石终于没有能达到,但是这两派的某些流弊,他就设法避免了。这是宋词艺术进一步归于圆熟的标志。”叶嘉莹说:“姜白石他谈不到什么样的理念”。
唐圭璋对姜夔很赞赏。如“一气流转,笔如游龙。”“俊语纷披,意趣深远”、“笔笔转换,一往情深”、“奇峰突起,拨地千丈”。
宛明灏说:“按辛、姜为南宋并时二大词宗,发越,含蓄,作风迥然不同。”。又说“今检《白石道人歌曲》,殊多感慨乱离,府仰身世之作。”
殷光熹说:“姜词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的自然影物的描写,里面有较丰富的内涵。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象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眼看穿,一读便悟,而是由暗示沟通的。”
启功说姜夔“诗无败笔,足冠南宋”。
南宋人士对姜夔的评述主要是散在评述,集中在人品与诗词的表现手法上面。到了宋末及元这朝,是张炎对姜夔词给了一个“清空”坐标。清朝早中期,特别是乾隆年间,对姜夔的评价趋向全面提升,达到了一个高潮。
到了晚清时,出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姜夔的评价走下坡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姜夔的评价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改革开放时又象开了闸门一样,对姜夔的研究迎来了一个春天,但仍受王国维“隔”的影响,一时未能走出“朦胧”圈。
赵晓岚说姜夔是:“文艺全才”。
贾文昭说:“姜夔是南宋文坛的一颗巨星,是古代文苑中不可多得的全才和天才。”
下一集讲:辛姜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