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清水点白石
14751300000038

第38章 姜夔与辛弃疾碰撞情况探讨

俗话说一山不能藏二虎,姜夔与辛弃疾就是二虎,偏偏又存在“一山”之中。一个是豪放派举旗之人,一个是婉约派扛鼎之人。他们两人唱和不少于三次,而且都是那么和谐和愉快。

一、姜夔与辛弃疾的基本情况

姜夔对南宋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影响了一批词人,追随者甚多。南宋末的张炎给姜夔词定下一个“清空”坐标。在清朝把姜夔奉为圭臬,“一代词宗”、“词圣”等等赞语不绝。

姜夔词的内容涉到国事、身世、乡思、待人接物、真挚爱情、追忆历史、感怀时局、忧国忧民,深刻揭露南宋历史现实,用刀样的笔写出了一腔爱国情怀。词作务求辞句雅正工丽、音律和谐精密。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喻时,咏物写情,情景交融,运典自创意境。

姜夔对正雅乐付出了毕生精力,曾两次上书朝庭,求议大乐。

辛弃疾其词主线有二个,一是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难酬的悲愤,二是吟咏祖国山河、田园,关心民生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化,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笔力雄厚,意境深沉。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等开创的豪放词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题材。辛词想象丰富,善用拟人法,常以动写静,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大量运用口语、俗语,熔铸经史诗之古籍典章。

辛弃疾任职较多,如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他一生以英雄自许,视抗金复国为已任。

辛弃疾在任上曾两次上书,一是上疏“美芹十论”,二是进疏“九议”。这些都是当时对金作战的计划和策略,有很高的军事价值,未被朝庭采纳。

辛弃疾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辛弃疾在青年时期,组织人员抗金,并率部从金辖区的历城投奔于南宋。

二是辛弃疾修建飞虎营。飞虎营为抗金训练士兵用的营盘,被人告了黑状,皇上下旨要停建。辛接到圣旨,不声张,连夜想方设法把飞虎营建好了,再回奏皇上,“飞虎营已建好了。”

二、姜夔与辛弃疾的异同点

姜夔的词由于含蓄委婉的表现,用字的讲究,运典的巧妙,有时是整篇就为了一个意境而展开,有时又是整篇词为了体现某句词的意境而铺垫,又有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实为点明词旨而起重要作用的经心安排,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正因为如此,姜夔的词有多种读法,出现误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姜夔的词虽有以小见大,词的气势平和。虽然也有象《扬州慢》、《满江红》等气势雄伟之作,但总的来说大气势的词不多。

辛弃疾的词主要是豪放、雄壮、气势宏伟的词。但不太注意韵律,强调意到,难免出现粗狂的毛病。辛弃疾壮志未酬,满腔悲愤倾于词中,对南宋朝庭失去信心,加上有兵权时不能用兵。在这种状态下,辛弃疾的词就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仍不失慷慨激昂之雄伟气度。

三、姜夔与辛弃疾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宋词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化形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南宋早期是剑与火、生与死的时代。国家遭受“靖康之耻”,人民在受苦受难。中晚期是悲与苦的时代,国破已以定局,称臣纳贡,苟且偷安,错把杭州当汴州。

姜夔与辛弃疾两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代表着当时的主流声音。用豪言壮语,号召人们浴血奋战于沙场是辛弃疾的声音。用委婉之辞呼醒朝庭,告知百姓国家已被他人侵犯,边城一片荒凉,若不抗争,“春风将了”,有了“西风消息”,是姜夔的声音。

姜夔与辛弃疾的声音是殊途同归,都是南宋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原民族的需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了扬辛抑姜的现象。中国一百多年来,具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拯救民族危亡是首任,因此认为扬辛是有道理的。这种观点,也还是没能真正理解姜夔文化世界,没能深入了解姜夔文化灵魂本质所造成的。我用“殊途同归”一词概括姜辛的文学艺术影响力。

姜夔与辛弃疾两人对南宋乃至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姜辛不可缺一,合则益,缺则损。应该对姜夔与辛弃疾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研究、去探索。深入了解这两坐山峰形成过程,“二虎”存在同一时期的作用与影响,只怕只有这样才是对中华词文化宏扬的科学态度!

下一集讲:夏承焘的研究姜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