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唱响震天界,念乱悲鸣在扬州
姜夔于1176年在扬州作《扬州慢》词。姜夔到65岁仍去过一次扬州,结识吴潜。吴潜之父吴柔胜也是姜夔好友。
姜夔在扬州一曲惊人,得到了萧德藻的赞誉与社会认可,从而奠定了姜夔在词作道路上的基石。
姜夔的《扬州慢》词称为千秋一曲的名篇佳作,在宋元明清四朝评价很高。如姜夔在词序中说的当时萧德藻的定语“黍离之悲”,此后有“此皆平易中有句法”“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等评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是贬姜夔时,对《扬州慢》词也还是有赞语的,如: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绪。1990年此词上了中学教材后,赞扬之辞是不断升级。从“没有沉痛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开始,到“对金军侵扰江南所造成的灾难有一定的揭露意义”。“此词借凭吊扬州寄托黍离悲思,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名篇。”以及此词“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反胡抗金的民族情绪。”。“伤国忧时的悲痛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刻、有力。”
有关姜夔这首《扬州慢》词和其艺术特色,很多人投入研究,已有很多评论。这里所强调的是两点:1:《扬州慢》词产生的背景。2学术界对此词的误读情况。
1、背景:(1)姜夔写《扬州慢》词的自身背景:一是游学初入江湖时期:数次乡试不中,不在官场即平民是谓江湖。二是青年时期:姜夔在《扬州慢》词序中明确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也就是1176年冬至这天。姜夔1155年出生,到这时也才二十一岁。这么个热血青年,把当时国家的残破景象用词的方式记录在案,勇敢地、大胆地、畅快地放飞心中的歌!抒发了心中的激愤,进入了当时文人不敢闯入的“禁地”,说着当时文人不敢说的“禁语”。
(2)时代背景:一是当时南宋把完成“纳贡”金国的物资做为全国第一要务,无力顾及收复失地与无能恢复所管辖地被战争踏残踩缺的景致。二是金兵数次侵扰扬州。可查到的金兵比较大规模的侵扰扬州有三次。1127年“靖康之难”发生,北宋灭亡。1129年金兵第一次南犯扬州。1161年金兵第二次进入扬州。1164年金兵又一次骚扰扬州。残酷性、毁灭性是战爭的天性。最后一次金兵入扬州是1164年,姜夔写《扬州慢》词是1176年,前后十三年了,扬州仍然是残垣断壁,破烂不堪。至于悲状惨景到了何种程度,请看一下姜夔写的《扬州慢》原词,我想词中那种“犹厌言兵”与“桥边红药”不知“年年”“为谁生”的感概,也还是会让而今的读者激动不已的。
二、误读:对姜夔文化的误读,特别是姜夔的词误读很多,对《扬州慢》词的误读也在其中。至于读法与认识上的不同那不能算误读,误读是认定他人的读法与认识上的错误,而不是另一说。如“青楼”一辞,而今是妓院的代名词。有学者提出过唐宋时文人笔下的“青楼”,不单独是指妓院,也指名利场与官场。这就是另一种说法。姜夔的《扬州慢》词中“青楼梦好”一语被读成“妓院的生活很为浪漫”。由此读法又有展开说者,如“让人联想到声色场繁华”,“姜夔用风花雪月之乐、艳语写哀情”,“留连美色”等。而且不是一两位学者的书中有此读法与认识,这个影响就大了。
姜夔引用杜牧的《遣怀》《赠别》诗之典,以说杜牧在唐时写出《遣怀》与《赠别》好诗,“而今”“重到”扬州就是有那种真才实学,也未必有写赞美扬州的背景与激情。“青楼梦好”语出自杜牧的《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有说杜牧诗中“青楼”所指是名利场,而非妓院,而且引用杜牧在扬州作官恰好十年为据。从姜夔《扬州慢》全词或对衬表现形式之意考量,这里所写“青楼梦好”与词中上一句“豆蔻词工”,都是在说杜牧的诗写得好,借此点明词人所见到的扬州不是杜牧笔下描述的“十里春风”那么个唐代的繁华城。姜夔的《扬州慢》词中“青楼梦好”一语,根本上与妓院、声色场所、风花雪月、艳语等没有任何瓜葛。我们读汉文,特别是古诗词,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原意。
姜夔的《扬州慢》词中“青楼梦好”一语,不能只顾从“青楼梦好”四字的字面上去读,要全面审视、认真阅读、用心品味。
姜夔的《扬州慢》词虽然得到称颂、赞扬声一片,也还是他成名之作,不是他的委婉、含蓄风格的成熟作品。《暗香》、《疏影》两词才是其成熟期之作品,《水调歌头》词就是其大成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