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看见了这一切,忽然醒悟:“哎呀!世间万物本来就互相牵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也会互相吸引。”
他放下弹弓,回身准备离开。这时恰巧管园子的人看到了他,以为他偷了栗子,便追赶着辱骂他。
庄子回家后,三天不出家门。
弟子们问:“先生为什么忽然不再出门了呢?”
庄子回答说:“我追逐奇怪的鸟,但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我在浊水里看得很清楚,到了清水反而迷失了自己。况且我听人说过:‘到了别的地方,就要遵守那里的规矩。’现在我在栗园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像那只奇怪的鸟也因为有利可图,忘记了它的本性。管园子的人也因此辱骂我,所以我羞愧得不敢出家门了。”
追本溯源,庄子之所以挨骂,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阻挡自己前进的障碍往往并非道路的艰险,而是人自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是自身过多的“思考”和“常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顾虑和猜忌。过分的在意心理会把自己的内心牵绊住,阻碍自己的发展。
只有认清和克服了“自我障碍”,我们才有可能专注、高效地投入工作,轻松愉快地生活。
成功诀窍在于一味求知
隋朝人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到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来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回家之后,有些懊丧。他左思右想,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密开始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后世传为佳话。经过多年努力,李密终于成为一位博学之士,后成为一名起义领袖。
李密成功有什么诀窍吗?有,那就是努力读书。
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一个不求知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愚昧之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人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认为庄子是反对学习知识的,其实不然。庄子并不反对求知,他反对的是学习那些无用的、低俗的,为获取名利而不择手段等方面的知识。而一个人要成为他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必须求知。《庄子·养生主》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表达了他的这层意思。
泥里匍匐怎及一飞冲天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然而,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大家,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不过是给官府抄文件和给私人抄书籍。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忧虑。班超抄了一段时间的书之后,整日处在苦闷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班超投笔从戎之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足智多谋,最终威震西域各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下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为国立功的高度。如果他仅满足于抄抄字,安稳度日,能有那样的成就吗?
《庄子·逍遥游》中对境界的大小做了这样一段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就是境界大小的差别,境界小者绝对不能体会到境界大者的生命境界。一个人若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就只能满足于在泥地上匍匐,终生碌碌无为。
秋水之道
在《秋水》一章中,庄子这样描述:
秋天里山水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啊!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这是何等高远绝伦的境界,这是何等的气概。一个人若达到这样高远的生命境界,人间的那些小小的矛盾和俗事,又怎么能够羁绊得住他呢?
人生天地之间,若想不被凡尘琐事所干扰,达到幸福而圆满的人生境界,就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你的眼睛里只有柴米油盐、蝇头小利,你又怎么能够获得内心的幸福呢?
把你的心域拉到无限远,你就能在繁华之中看见苍凉,在危急之时看见希望,在平凡之中看见伟大,在奔忙之中看见力量。这时你就会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你的生命境界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你在现实生活之中就会体验到一种解脱的大自由。
不求一鸣惊人,只求循序渐进
一日,一个老道碰到一个拿着木棍的小叫花子,老道告诉小叫花子怎样画一个方框,并告诫他勤加练习,他日有缘,再相见时就可不必要饭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闲来无事,便用木棍刻画那个方框,极尽方框之变化。
时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告诉他用那木棍从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练习,日后有缘,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间放牛闲散之余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宽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画。
四十年后,老道临终前,把这两个人叫到了一起,合写了一个“中”字。
这个“中”字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就了书法史上两位传奇人物。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下功夫。投机取巧的事是不会长久的,即使是巧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
我们的学习贵在每天持之以恒的坚持之中,贵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勤勤恳恳的背诵之中。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急于求成、一鸣惊人不好做,但永远保持一股韧劲,认认真真完成每天该做的事,就会不断提高。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笑容多一点点,每天行动多一点点,每天创新多一点点,每天的效率高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