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胡同,巍峨的城门,庄严的庙宇,秀丽的园林是北京最具有中华特色的建筑景观。
胡同,是京城的根儿。因为有了胡同,才有了四合院、大杂院,才有了院子里的向日葵和葡萄架,才有了京城街坊四邻日常的嬉笑怒骂,才有了张大妈叫“铁蛋儿——回家吃饭”的呼喊声。一天又一天,冬去春又来,这一切汇成了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记忆。
城门,晨开夕闭,是进出京城的通道。京城的城门是国家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城门的失守常常意味国家的屈辱,以及一个时代的终结或起始。当京城的城门为多尔衮打开时,历史宣判了上一个朝代的结束。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攻破京城城门,逼迫清朝政府签定城下之盟——《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当然,城门开启也预示新时代来临,1949年解放军和平进入北京,中国人民迎来了新生。
至于庙宇和皇家园林,是历史留给京城的特别财富。较胡同、城门相比,与百姓疏远了许多,那时百姓不能靠近半步,更无法看到祖先们的吟咏和赞美。如今世道变了,天子祭奠活动已经成为历史,只有精妙的建筑依然屹立,也终和京城融为一体。
北京是历史都城,从海陵王完颜亮(1153年)最早入主金中都算起,时至今日(2014年)已有861年建都历史了。其间,北京目睹了明王朝的盛衰转折,经历了晚清的内外交困,记录了北洋时期的复辟闹剧,也见证了新中国走向富强的壮丽轨迹。恰逢建都861年这一历史时刻,《西边的云彩》一书与读者见面。此书以阜城门至景山一条街的市井文化为背景,发民俗幽情,话人世沧桑。叙述的虽然只是京城历史的一瞬,但它依然如一幅绚烂的历史图画,勾起人们对北京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读者可以从砖塔胡同、阜成门、帝王庙、西四牌楼、北海和景山公园等这些平常但并不平凡的地方,了解到阜城门至景山一条街的历史渊源,从中既感到中华文化传统的遥远,又感到京城市井生活的亲近。说遥远,对于现代北京人来说861年遥不可及;说亲近,作者一生与京城历史血脉相连,书中不少篇章都能让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这片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孕育了深厚的、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延续不绝,直至永远。作为首都发展变化的亲历者,我和作者有着同样的京城生活经历和感受,对北京的感情相近,期许相同。面对北京厚重的历史与辉煌的当下,我由衷地生发出一种自豪感,感谢天,感谢地,让我可以近距离接触北京;更得感谢你,北京,使我的心灵能够领略变幻的时空。
最后,祝贺《西边的云彩》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感谢你们用实际行动传承北京人文精神、留住都城文化根脉,为中华传统文化灿烂画卷又添一笔。
王志新
甲午年初夏
作者系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