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边的云彩:渐行渐远北京往事
14791200000006

第6章 渐行(4)

话说鲜鱼口里还有一家老字号名为天兴居,与会仙居相隔不远。因天兴居房屋多,店堂宽敞明亮,所以1956年公私合营时,在政府的撮合下,会仙居与天兴居两家合并,合并后开始使用两家字号名,新牌匾为“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原天兴居掌柜沙永福的后代沙德亮任经理。为了保障北京炒肝儿的特色,原会仙居炒肝儿师傅司德印掌灶,还专门设立洗肠子车间。为了让北京炒肝儿这一特殊风味小吃得以继承和发展,1958年这里重新装修后,横匾去掉了“会仙居”只用“天兴居”。就这样,一个百年老字号“会仙居”就此撤销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北京炒肝儿风味独特,快捷方便,一吃上瘾,1997年12月,天兴居炒肝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炒肝儿这东西营养成分比较丰富,猪肝含铁、磷可补血,富含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及身体发育。另外肝中还含有维生素A、C及硒等,常吃猪肝可消除眼疾病症。肝脏还具有较强的抑癌能力,含有抗疲劳的特殊物质,正常的肝脏本身无毒,可以放心食用。猪肝味甘、苦,性温,归肝经,有补肝、明目、养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夜盲、目赤、浮肿、脚气等症。因肝肠胆固醇含量较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及血脂高的人应忌食炒肝儿。

炒肝儿制作比较麻烦,特别是洗猪肠子这道工序,一般家庭干不来。肠子买回家以后,第一遍要用大量的醋泡洗,第二遍要用大量的碱泡洗,酸碱中和以后,再用水冲洗。尤其要把挂在猪肠内壁上的未消化的猪食料摘尽洗净。将肠从一处剪断,放在凉水锅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时,切成菱形片或小块儿,将熟猪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黄酱、葱姜末、酱油,待炒成稀糊状后,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将沸时,撇去浮油,放入猪肝。这里请注意,猪肝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将猪肝切片用温油滑透,另一种做法是把肝煮熟后切片,两种做法均可,只因油贵水便宜所以制作成本不同。后再放入酱油和蒜泥、精盐,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勾芡,煮沸搅匀即成。

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猪肝是猪体内解毒器官,所以买回的鲜肝不要急于烹调,应把肝冲洗5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20分钟。烹调时间不能太短,应注意滑透煮熟,使肝完全变成灰褐色,看不到血丝才好。猪肝常有一种特殊的异味,烹制前,首先要用水将肝血洗净,然后剥去薄皮,放入盘中,加放适量牛乳浸泡后,猪肝异味即可清除。

改革开放后百姓口袋里有钱了,人们吃东西比以前讲究了,不过实在想吃这口儿,我建议您到店里去买一碗吃。天兴居现还在前门鲜鱼口经营炒肝儿,满大街的庆丰包子铺也经营炒肝儿,还有鼓楼拐弯儿处的姚记炒肝儿,这三家店的炒肝儿味道都不错。炒肝儿这东西制作技术含量不高,谁都能做,谁都能卖。曾经有人问我,对于北京人来说挡不住的诱惑是什么吃食?我会立马儿回答:“炒肝儿!”

经典炸酱面

最好吃的食物是故乡的食物,它唤起人们对于故乡的依恋。

北京炸酱面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以后陆续形成了面杖擀、手抻、刀削、机器轧制等多种多样的制作方法。旧时,小旅馆或小饭馆门外都要挂一把捞面条的笊篱,下系红布条,作为招徕客人的幌子。据说,这是因为当初饭馆里只备面条,图的是客人入店用餐方便、实惠。面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布的区域甚广,又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了若干颇具地方特色的系列。如京津一带的打卤面、山西的刀削面、陕西的臊子面、兰州的牛肉拉面、武汉的热干面、成都的担担面以及江南一带的阳春面等。

在诸多的面条品种中,炸酱面分布的地域最为广阔。北方和中原一带就不用说了,就连广东、福建这些口味较为独特的地区,也十分热情地接纳了炸酱面。所以我说,炸酱面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菜系,却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国粹。其实,又何止在中国,炸酱面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颇有声誉。在外国人看来,炸酱面就是“中国料理”的代表。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中餐馆里,老外们不用看菜单就会点的饭菜,首先就是炸酱面,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菜与面可以高度掺合在一起,这符合西方饮食的简单精神,所以被西方人所认同。美国副总统、加拿大总理都专找小店吃北京的炸酱面,可见北京的炸酱面的确名不虚传。

更有甚者,早在2005年,韩国仁川市曾举办过韩国炸酱面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杨世旭,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名叫《炸酱面传》,书中说炸酱面是韩国餐饮文化的一支灿烂花朵,看来这炸酱面的来历归属和海岛主权一样存有争议,这里我还是先搁置争议,继续说炸酱面的制作吧。

老北京的炸酱面有百吃不厌的美誉。多少年来北京人对炸酱面为什么吃不腻?原因之一是老北京炸酱面的炸酱有讲究,二是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那拌面的“面码儿”几乎可以不重样。炸酱一定要用干黄酱并掺入一点儿甜面酱,猪肉则是五花肉或是精瘦肉和肥肉三七比例,切成小丁。肥肉先入锅,煸出油,稍后放瘦肉丁儿、葱姜末煸炒,待锅内飘出肉、葱、姜的香味时,再把调稀的酱倒入锅内,用大火烧至锅内酱面儿大小气泡儿均匀的时候,逐渐将炉火调到小火。炸酱过程中,铁铲子在锅内自始至终要紧贴锅底顺时针转动,酱绝对不能巴锅底,炸至酱面儿起泡时停火,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左右即可。制作炸酱要点是小火糗,酱冒泡,油是一点儿也不能少的。

黄瓜、豆芽儿、心里美萝卜、黄豆这些菜码是不可少的,还有大白菜心、青豆、豆腐干、豆角丝,您就看着准备吧。如果不想吃五花肉的就改吃鸡蛋炸酱。炒鸡蛋有秘诀,油热之后,倒入蛋液,就用筷子在锅内迅速搅散鸡蛋,搅散的目的是让每块儿鸡蛋受热均匀。鸡蛋变黄就说明炒熟了,从锅里将鸡蛋倒出来备用。其他材料和步骤与上述相同。

酱和菜码备好后,接下来就是面了,当然最好是手擀面,不过现在大家都没这个精神头儿了。超市和自由市场有手擀面,粗的那种比较好吃,切面也行。煮面的水要比较多,放一些盐,这样煮的时候面不会粘连在一起。面不要煮得太烂,点两次水就差不多了,有咬劲最好吃。面条煮好了,还要把煮好的面重新放入清水,去掉原汤中的面糊,吃起来才觉得清爽、利落。面煮好了,拌上两大勺香喷喷、油汪汪的炸酱,您就吃去吧。记住,炸酱咸可不能贪吃。

有人问,吃炸酱面能不能不配菜码儿?能,解放前北京老话里还有专用名称叫“光屁股面”。不过现在很少有人那么吃。配菜码儿是有讲究的,在什么季节就要吃什么季节出产的时令鲜蔬,这叫“顺四时”。早春刚过,香椿刚冒出嫩芽,香得浓郁而醇厚,切一点细细的鲜香椿末撒在碗里,整个房间都洋溢着清香味儿,稍过个把星期,火焰儿菠菜下来了,色深浓绿,素而不淡,用热水焯一下放在炸酱面上,仿佛让人嚼到了春天,初夏时节,新摘的小萝卜切丝,那份清爽的甜美是任何其他菜蔬所无法比拟的。而在中伏里,最经典的菜码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炸酱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面咬一口黄瓜,既痛快又开胃。如想换换口味,自己泡点绿豆芽儿,四季皆可。

如今的居民已经不住院子平房了,您就蹲在楼房的阳台上,望着楼下的车流闪烁,吃他两大碗,外加一头大蒜,人生得意就是吃喝顺口、纵情一刻。

吃不厌的面茶

面茶,北京小吃,一种面粉熬制的粥类食品。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食品。据了解多数北京人不喝豆汁儿,但喜喝面茶。

有关面茶的记载可不少。比如清乾隆年间的诗人杨米就写过北京小吃的专著——《都门竹枝词》,内有“才吃茶汤又面茶”之句。一些文艺作品和艺术家都和面茶有着联系。郭德纲有一部相声作品名叫《买面茶》,就是返场最多的段子。另外,2009年歌唱家王昆在国图音乐厅办过一场演唱会,她在演唱山西民歌《秋收》之前和观众有一段互动,她问:“这里有山西人吗?”“有!”“你们知道歌里唱的糜子是什么吗?北京一种小吃,大家说是什么呀?”“面——茶!”台下观众大声回答。由此可见,王昆不仅用歌喉,还以北京小吃面茶,迷倒了现场观众。同时也说明老北京面茶的确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名不虚传。

面茶,是一种贫富不分的食品。我小的时候常吃这种小吃,常去的地方是北京有名的老字号砂锅居。面茶是用一个大口的浅碗,装上糜子面做的浓粥,表面撒上一层麻酱,同时配有芝麻、花椒盐等佐料。面茶这种北京小吃制作起来简单极了,但是准备工作挺复杂:先用擀面杖把芝麻碾碎,再放入少许咸盐拌成芝麻盐。然后在芝麻酱中倒入少许香油,因为芝麻酱干,这样经过香油的稀释,味道会更加香浓;接下来把适量的糜子面倒入锅中,用少许的凉水调成面糊,等到面糊调匀后再根据所需要的量加水,注意不能太稀,但一定要用凉水;接下来就可以上火熬制了,熬的时候要不停地搅拌,否则很容易粘锅;等到快开锅时改小火接着熬,用小火熬制的时间可以稍长些,不过仍然需要不停地搅拌。那么面茶需要熬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盛一勺面茶再倒入锅中,当面茶已经很黏稠,又很容易倒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然后在盛入小碗的面茶上浇上一层芝麻酱,再在芝麻酱上撒上一些芝麻花椒盐,这样一碗老北京风味小吃——面茶就做好了。

制作面茶方法简单,吃起来却有讲究。准确地说不是吃面茶,而是喝面茶。喝面茶讲究方法,不用筷子不用匙,要一手擎碗,沿着碗边转着喝。转着喝的道理就在于每口面茶中都能品到麻酱和芝麻盐的香味。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喝”的技术。我小时候,不会旋转着碗喝面茶,家长告诉我不得搅拌碗里的面茶,要用匙将面茶和麻酱调料一同舀着喝,并要保持面茶上那层芝麻酱的平整。

面茶颜色鲜黄,质地细腻,味道香浓,的确是一道可口的北京风味小吃。

“炖”的味道

特色食材以及制作过程,构成了中国美食特有的味道。当你了解了中华美食尤其是北京食品源远流长的文化后,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食品味道的追寻上,而是更多地追求北京地道的传统情结以及传统食品制作过程。美食的精深正在于简单与自然的结合,它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至高境界。

窗外飘起雪花,我开始向往“炖”。屋外寒风萧瑟,炉上砂锅冒着热气,一缕两缕,独有温润、慰藉的气息,令人口咽唾沫,心神向往。

火焰加温三个小时以上才算是“炖”。改革开放以前,食品匮乏,北京人家逢年过节只知道用铁锅“炖”猪肉、“炖”牛肉、“炖”带鱼。改革开放以后,食品丰富了,考虑健康了,能用来“炖”的食物的价值也高了。如银耳、莲子、燕窝,或是蹄筋、牛尾、鲫鱼,或是上好的鸡、鸭和牛羊肉。“炖”时还不忘放入一些山珍,普通的有香菇、竹笋,讲究的有黄芪、党参、枸杞之类,更讲究的还有西洋参、虫草、藏红花等。有时为了调味,火腿、干贝也是常见的配料。

随着食物价值的提高,“炖”的容器要求也提高了,铁锅改为砂锅。砂锅的优点是既闷气,不使食物散味,又防止串味(防金属锅具的味道串入食物)。以前我家住在北京院子里的时候,一到冬天,这家炖蹄膀、冬笋、黑木耳,那家炖柴鸡、火腿、金钱菇,慢慢悠悠地从下午“炖”到傍晚,香味一丝一丝地溢出锅外,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诱惑着下班的人加快脚步赶回家。小猫小狗嗅觉灵敏,它们知道锅里是什么,摇着尾巴,在炉火旁转悠,等待主人分给它们各自一块蹄骨或鸡翅。女人们不喜欢荤味,有时砂锅里飘出甜沁的香味,端出来的是莲子银耳羹,或是桂圆红枣红豆汤。

“炖”不像“蒸”,不必急火攻心,“炖”也不是“煮”,没有草率的锅汤味(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在南方人看来是比较接近煮)。“炖”选材要严,配料要精,火候要文,用心要细。

“炖”是如此的美好,难怪自古以来,酒楼饭庄门前高挂一幅“炖”字旗晃,以招揽四方食客。试想,如果挂一幅“煮”或“蒸”的招牌,还会有人来吗?

吃饱肚子 喂饱心灵

对于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食物更重要了。食物让孩子感到温暖和满足,食物让小孩子认识世界、学习规则。此外,人还要知道一些吃的科学和文化。所以,我这里问候一句:“吃了吗您呐”?

吃的科学

首先说说吃的科学。人们对食物的感受过程有点儿复杂。味蕾埋在舌头的表面之下,只有顶端和外界相接触。味蕾顶端覆盖着特殊的蛋白质,这就是负责味觉的受体。它们能够感觉到溶于水中的一些有味道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