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大全集(超值金版)
1481200000066

第66章 让能人为自己打拼(4)

周一鸣自是欢天喜地,当下也不打算去扬州谋什么肥差了。因为胡雪岩给他的感觉太不一样了,为人爽快,有情有义,而且出手大方。自己如果去给官府当差,谁知道又要受当官的多大的气呢,更何况报酬还不及胡雪岩所给的一半呢。

在给下属报酬这一方面,胡雪岩有点类似请刘庆生做档手时的做法,都是十分大方地许以当事人想也不敢想的高薪。正是这种做法,为胡雪岩赢得了下属做事的忠心、热情与卖力,为胡雪岩省掉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胡雪岩的机灵善变、足智多谋是他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因此能够吸引很多人为他高高兴兴的办事。胡雪岩可谓因人成事,谈笑之间,往往隐藏有他的深谋远虑。

智者、勇者、贪者、愚者。

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合适人才承担。在挑选人员时,注重的应是其能力能否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他什么标准。用人的目的是“成事”,用后能“成事”就是用对了人。因此,能力或者说“才”应当是第一位的。中国人的传统,往往太强调“德”,有时还过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对上级的服从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辈占据要津、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而一些才能之士却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长期受压抑,由压抑而生怨气,怨气生而离心离德。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用人政策,商业活动的前景必然衰败。

事实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而事情往往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有才之人未必尽德,有法之人未必有事。如果求全责备,就会选不到人才,事业也会因人才的匮乏而停滞。

况且,每个人的天资、秉性、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兵书将人分为“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四类。四种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智者”追求建功立业;“勇者”向往实现凌云壮志;“贪者”谋求利禄;“愚者”不顾牺牲。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用人者关键是看能否驾驭他们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事特点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施氏七书讲义》中说:“在人虽有不同之材,而在我则有因任之要。彼之智足以谋,吾则与之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彼之勇足以制敌,吾则使之应敌,彼既得以鼓其勇,岂不足以行其志乎?彼唯贪也,吾因而诱之以利,则彼必邀趋其利。彼唯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诚,则彼必不顾其死。”

胡雪岩在其商事活动中,四种人才皆常兼用。胡雪岩也深谙各种人才的脾性特点,适时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利用。

如果就胡雪岩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来讲,胡雪岩最为欠缺的就是“智”,也就是知高远、断正误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胡雪岩那么精明一个人,怎么会缺乏“智”?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是“方以智、圆而神”中的“方智”。胡雪岩的精明能干,证明了他在“圆而神”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如果说他有智,也至多是“圆智”。圆智至多是处世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对世事原则的广泛全面的认识。因为他是学徒出身,自小为生计而奔波,少有学习的机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面也不深,所以他虽能体人情、重义气,但对规范的学识却一窍不通。不说与经世致用无关的纯粹学识了,就连与商业活动关联较紧的知识,比如官场制度、外文常识、西洋各国的基本概况,他都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之“知”(即“智”,即“方智”)的欠缺,就影响了他的商业活动。

不过胡雪岩自知其不知,所以能尽力利用各种人才,以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欠缺。当代企业家牟其中的一些做法,与他颇为类似。牟其中深知自己学识范围有限,但是他能够广交朋友,搞商业的朋友,搞金融的朋友,搞教育的朋友,搞经济的朋友,搞军事的朋友,甚至专业到搞飞机、搞导弹的朋友,他都交。按照牟其中的说法,我自己虽然没有学到这些专业,但我交了学这些专业的朋友,我自己也就成了这一方面的专家。不必我自己去学,只需依靠我的这些朋友,我就可以在这些领域纵横驰骋。如此说来,有了这些朋友牟其中自己也就成了金融专家、教育专家、经济专家、飞机专家、导弹专家、桥梁专家、道理专家……正是假借各种专业方面的优势,牟其中才能用三年时间坐下来谈判,和化工、铁路、商贸、外交、军事诸方面人才打交道,完成了几十个亿的跨国易货,用中国的日用工业品换回了俄罗斯的大型客机。

胡雪岩以一个学徒的出身,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对各方面知识的需要自然十分强烈。比如,做丝生意,需要有人懂得丝蚕的养护、收购、仓储等知识;要和洋人打交道,需要懂外交,懂外国规矩;要和官府打交道,需要深谙官场制度、礼仪用语。同是一纸官文,胡雪岩只能读出字面事情,换个人就可以读出轻重缓急,前后的差别足以影响一桩大宗生意。

所以胡雪岩和古应春一见如故。古应春是汇丰洋行在华从事经营活动的早期代理,在洋场混久了,对外国典章制度、工业农业等方面了如指掌,对于外国人的经商方式、行为特点也都熟透。胡雪岩能得此人之助,和洋人打交道就不至于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了。胡雪岩自己不知道的事,古应春知道。借洋款时,多少钱的利息,什么时间还,以何种方式还,通过古应春,都可有个大致不差的判断。所以洋人就不大可能提出过于悬殊的条件,胡雪岩也不至于蒙着头吃亏。西洋诸国的国内生产情况变化,古应春有足够多的朋友、足够多的渠道,及时了解到各国经济起伏。有了这层了解,在西洋人硬撑着不收蚕茧时,胡雪岩已事先知道,西洋各国这一两年受灾,本土的蚕丝供应大减,除非他们自己愿意丝织厂关闭,否则他们必须接受胡雪岩这方面的条件,按胡雪岩开的价收购茧丝。正是由于胡雪岩有了古应春这样的好帮手,才能垄断中国上海洋场的丝业贸易长达二十几年而不衰。

在与何桂清打交道时,胡雪岩就发现,自己对官场上的事,仅至府县、省里的事能猜出几分,至于京官的各种缺分,他就茫然无知了。不知道京官的品秩就无法参与出谋献策,更不用讲借此谋取厚利了。有过这种抱憾的经历,胡雪岩就格外着意接近各种人物。比如饱读诗书的嵇鹤龄、宫中行走的小军机徐用仪、户部尚书的弟弟宝森等。和他们交往,胡雪岩了解了不少官场知识。这些官场知识,既包括死的知识,比如,官阶排列顺序,见面必守的规矩;也包括活的知识,比如,礼当某官执首而宫中实宠某人,由于各官性情不同而宫中有所调整等。对胡雪岩来说,需要的就是这些零碎的官场知识。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后调入军机处,曾商议再借洋款。时逢东宫太后崩,按规矩要停议,但是胡雪岩事先已经从徐用仪那里了解到,此次东宫仙逝,实属西宫下的毒手。既然如此,表面上的礼节固然要考虑到,稍有越矩之事也不会过于深究。这样看来,借款之事倒不必因为这个意外而停下来。况且,左宗棠收复西北,威震海内外,朝廷正不知以何作为酬谢,稍有擅专,自然也不至于引起龙颜不悦。有了这些了解,胡雪岩也就没有任何负担,一心一意地去办借款了。

至于解读官书,胡雪岩更是外行。而且分析官场荣衰,目的是要帮助自己下定做各种生意的决心,事属隐秘,就不便聘个文书帮忙。所以胡雪岩培养了几个亲密至好。一个是浙江道台德馨,一个是古应春,一个是尤七姐。有了内圈人物,而且是懂规矩、善揣测的内场人物,胡雪岩就很少失误,就能把他苦心经营所做成的官势、商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洋人帮助小刀会,引起两江督抚的震怒,胡雪岩提早得到消息,知道督抚联名上折,要朝廷关闭丝茶市场、惩戒洋人。消息知道得早,而且是从秘密渠道揣摸而得,就显得既准确又鲜为人知。凭着这一判断,胡雪岩第一次放胆屯丝,扳价不卖,直到洋人出高价求售,获利甚丰。胡雪岩通过这些朋友,把官场的消息化成了商场的利润,颇和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亲眷利用政策,在股市债券上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类似。不过胡是凭朋友、凭本事,后者却是凭地位、凭后台。后来在胡雪岩生意失败、钱庄生意崩溃时,凭着尤七姐对官文的分析,胡雪岩知道事情尚有转机,所以才能有条不紊地着手收拾残局,为时人称道:“在落魄之中,气概光明,曾未少贬抑。”我们不便假定在没有正确分析官方态度时胡雪岩可能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有了预先估计,胡雪岩的行为更从容了。

在现代生活中,知识的掌握和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常常不能两全。这不光是机遇问题,还因为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能在一两个方面专精就已经很不错了。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分工。既要有拥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又需要有调度各种专业人员使之得到合理利用的管理者。若按类型分,胡雪岩属于后者。

用古应春等,是用其智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而结交尤五、魏师爷、俞武松、跷脚长根等江湖之人,则是用其勇。

勇毅之人,多讲求一个“义”字。所以使用这样的人才,需要鼓起他们的侠义之心,让他们自己觉得事情非如此办不可。

在使用智谋之人时,胡雪岩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听话。凡有智有谋之人,都喜欢别人向他请教,而他自己亦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的语言无味,他都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趣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句,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话题投机而成至交。

勇毅之人则更需要氛围。比如,对于尤五,胡雪岩想搬动他去和沙船帮讲和,以邀沙船帮出人护送粮米到杭州。这时单纯讲道理,恐怕并不能促使尤五下定决心。毕竟,和自己的对头讲和,是一件面上无光的事。但是,身负重担的胡雪岩在尤五面前屈膝一跪,情势就大为不同了。于公,整整一个杭州城的老百姓在盼着这救命粮,早一日运去粮食,就有可能多救活一人;于私,胡雪岩若以爷叔之尊向后生行大礼,事非危难决不至于如此。既然如此了,也见得人命关天、诚心天鉴。于情于理,尤五都没有了退路,只能应下这事,把面子抛开不提,非把事情办好不可。

好多时候,对于江湖之人,并不需要多发一言,情势只要明摆在那里,且无私心掺杂,江湖人感其诚,则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魏师爷一听说胡雪岩运送军火有了困难,本来自己已经陷了进去,却爽快地答应自己退出抢劫军火的计划,并且愿意冒着几十年难兄难弟反目的危险,把这个忙帮到底。为什么?为的就是胡雪岩够朋友。这批军火生意做下来,替朋友们赚脚费的考虑多,替自己赢大利的考虑少。人家已经明摆着替兄弟们考虑了,自己当然不便只为分杯羹,去参与劫持。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术不仅表现在对不同性格的人加以区别使用上,而且敢用有缺点之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恩威并济,收服悍匪。

胡雪岩通常能够对于那些为自己所用的人,恩威并用,使之口服心服地为自己效力,成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帮手,使他的事业在乱世之中却能蓬勃发展。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胡雪岩的生意达到了鼎盛时期。乱世当中,许多生意人抱着稳定安全的心理一心一意在老家惨淡经营,图个养家糊口。但胡雪岩却与他们不一样,他的志向是做大生意、挣大钱,他认为乱世出英雄,乱世也能挣大钱。正由于乱世,提供了商业中许多前所未有的赚钱机会,如运输上的生意,再如枪支军火生意等等。能够在乱世中把握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用比常人更高远的目光来处理人事关系,从而使胡雪岩赢得了不少将生意做大做顺的契机。

如在从事军火生意的过程中,胡雪岩碰上了一个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黑路盗匪跷脚长根。做军火生意,一头连着官府,一头连着洋人,尽管风险很大,但获利颇丰。胡雪岩看准的就是这一点,胡雪岩又有跟洋人打交道的商业经验,官场上也有靠山,因此他也做起了军火生意。

胡雪岩从洋人那里买进一批军火,从上海刚刚押运到浙江境内的乌岭山,便被一伙盗匪劫持。胡雪岩做军火生意好多次了,但遇到这种事却真是头一回。胡雪岩一时间一筹莫展,拿不出好主意。

这时,幸亏胡雪岩松江漕帮的朋友尤老五赶来了。原来胡雪岩军火被劫之事,他已听说了。尤老五通过松江漕帮在江湖中的朋友了解,劫持军火的事是外号叫跷脚长根的人带领一帮土匪做的,而跷脚长根恰好是尤老五的朋友俞武成过去的一名手下。只是跷脚长根如今势力强大,自己另立门户了。但若俞武成亲自出面,想来这事不难解决,所以他跑来及时向胡雪岩告知这一消息。

胡雪岩听了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脑瓜子又飞快转了起来。他十分庆幸自己结识了尤老五这样一位信得过的江湖朋友。

在尤老五的引见下,胡雪岩结识了年已古稀的俞武成。依靠胡雪岩在生意场中积累的为人处世的经验,胡雪岩很快与俞武成结为忘年之交。俞武成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便,答应为胡雪岩亲自走一趟。他自信跷脚长根也要看他的老面子。